小猫吃草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ong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知道猫爱吃腥,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猫也爱吃草,我们家率先发现这个事的是儿子。
  有一段,家里新收养了一只小猫唤作露西,刚来的时候挺活泼,养着养着就不精神了,食量大减。
  儿子忽然想起来,说:不如喂点草给它吃吃看,也许是它自己舔毛毛舔的,又吐不出来。
  儿子说,以前家里的那只大猫迪娜整天在外面玩,有一回在家里吐出一团东西来,全是自己的毛毛,他注意到,迪娜就经常在外面草地里吃草。
  经儿子这么一说,我们都觉得有道理,急忙到外面去拔了些草回来。露西闻见青草的气味,一路小跑地奔了过来,叫声急切,不似平常。得了草,果然是一气儿大嚼,吃一会儿,就抬头叫几声,似乎是说,“怎么不早给我弄草来”,全家人都跟着高兴起来。
  猫这个小精灵就是这么有办法,它从不讨好你,只有它高兴了,你全家才能高兴起来,真是了不起的情感大师。


  到了下午,露西就开始吐,吐出好多毛团,吐过,大吃了一顿,就恢复了以往的调皮和活泼。想想也是,猫一共能有多大的胃,被毛毛充满了,吃不下东西,怎么会活泼呢?吃了草,胃受到刺激,草又和毛发纠缠在一起,这样才能吐出来,胃清了,精神就回来了。
  记得小时候老人家说过,旧时代小孩子没看好,吞下了缝衣针,那时候医疗条件不行、乡下没有医院,不可能开刀动手术,就得让孩子吃整根的韭菜,吃下去把针裹住,随后通过大便拉出来,这样才不会把胃和肠子扎破。民间的智慧真的很大。
  孩子不像成年人那么社会化,他的世界很小也很大,孩子们不会过于关注社会,但对自然却保留着敏感,这与生活在荒山大野,天天面对莽原、星空的远古人类是类似的。
  其实人的生命历程大致上反映出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精子像浮游生物那么简单,在水中游动着,上亿的精子奋勇争先,只有最强劲的那个能够成功登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激烈竞争的胜出者,都是一个奇迹。受精卵最初也就像一只小蝌蚪,慢慢地演化成鱼形,生存于水中,这和自然的进化过程是一样的,最初的生命都在水里生活,不需要呼吸空气。胎儿经过怀胎十月,渐渐地长出四肢,成了人形。在各个器官中,最后成熟的是肺,肺成熟了,胎儿就会分泌一种酶,刺激宫缩,开骨缝,母亲就要生产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分娩的迹象就实行剖腹产,对胎儿是不利的,因为他的肺器官还没完全成熟,这样的早产儿,将来肺部出问题的概率比较高,至少是不很强健,容易得肺炎。再一个,胎儿经过产道的挤压,头盖骨的缝隙才能弥合,这对新生儿都有帮助,上天经过亿万年的设计,使每一个生命现象都有其特殊价值,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逆天而行。
  孩子来到世上,凭本能生存,饿了就哇哇大哭,这和嗷嗷待哺的小鸟没什么两样。孩子学习自己行动,也是从爬开始的,这和当初的生物进化是同一个过程,人就是从爬行动物最终得到一个机缘而站立起来的,而这个站立的过程,千辛万苦,不知经过多少代努力。孩子通过数月的时间,摔倒了再爬起来,顽强不屈,走过了生命千万年的历程。
  幼儿四处爬的阶段,对地面上的东西异常关注,见到大小合适的东西,抓起来就往嘴里塞,实在是出自一种本能。
  儿童的思维虽然简单,但是充满直觉和好奇。有时候我就想,孩子提出的一些让成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可能都是远古的人们一再追问的。除了身体经历了生命的整个进化过程,孩子在思维上也映射着人类的思想史和对自然的探索历程。千万别忽视孩子们古怪的提问,那是他们在思考呢!我们今天的大脑就是在这些思考中不断成熟和进化的。
  孩子们喜欢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也喜欢所有生命相互沟通、交流的故事,人从一般动物独立出来之前,不就是这样吗?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几个月,牛、羊、狗,鸡、鸭、鹅,加上兔子、马匹、家燕,只要是聚居在一个院里,大家都相安无事,那时候我就注意过它们之间甚至会互相打招呼,乃至谦让。
  童话的世界是孩子们深埋心底的遗传,在那个世界里,他们觉得比眼前的现实世界还要来的真实和动人心魄。
  孩子们永远会好奇星星挂在天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太阳下山了住在哪里呢?风起了,雨来了,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稍长,他们会问,人为什么要活着?死去的人还知道这世上的事吗?由此我们知道远古的人类为什么要创立宗教,为什么会开创艺术,为什么要追求不朽。
  有些事只有孩子们才问,家长们不大愿意被孩子问住,就会敷衍。其实应该知道,孩子们的问,是穿越万千年的光阴替古人追问的,有些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答案。还是留下这些疑问给孩子们吧,他们将来会比我们回答得更好。
  有些事也只有孩子才会发现,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污染,没有成年人那么多固有观念的遮蔽,孩子们更具备直觉,这和我们的先祖更类似。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看似无意义,但其实很本质,我们在传授生活经验的时候,孩子们在经历我们的文明史。
  在和动物的相处中,孩子们甚至比我们更有优势。
  小猫吃草就是一例,我们的思维空间更多地被现实占据了,而孩子们却保持着对自然的敏感和发现能力。
  王世襄小时候疯玩,也有过一些趣事。
  他父亲是北洋政府的外交官,所以他小时候就读的是为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子女开设的学校,全是英文教学,教师也来自于欧美国家。王世襄迷恋养鸽子、种葫芦,有一回带一只挽扣葫芦去问博物老师,这是怎么种出来的。挽扣葫芦就是将葫芦像绳子一样系上一个扣,这在西方博物学教师看来实在是不可能的事,答不上来。但是有实物在,又不是后天拼接的,说明是可以办到的,这让博物老师大为惊奇。
  又一回,王世襄问博物老师,养大鹰的,隔段时间就要喂给鹰一个“轴”吃,这是为什么呢?老师闻所未闻,不能答。“軸”是一种用丝线缠成的一个橄榄形的线团,养大鹰的人隔一段时间就会将上面缠上肉,骗大鹰吃下去,说是不这样大鹰就会死。其实这和小猫吃草是一个道理,大鹰是掠食类猛禽,在自然生态下,无论是逮到小鸟还是兔子、鼠类,都会生吞下去,带着皮毛是难免的,这些东西消化不掉,大鹰就会吐出来,顺便把食道里积存的脂肪带出来。经人驯化的大鹰,平日里靠人饲养,吃的都是肉条,时间长了,食道脂肪不能清除,大鹰就会死。喂“轴”,就是为了模仿动物毛发使之不消化而吐,起到接近大鹰自然生态的作用。博物老师没养过大鹰,自然不知道这个。
  至于那个神奇的葫芦,王世襄后来请教种葫芦的神人,才将绝技学到手,原来是要在葫芦长到一定长度的时候,趁其尚未老结,将根系一侧的土剥开,露出根来,取利刃将主根劈开,加上一粒巴豆,然后再将土填好,巴豆是强力泻药,次日,葫芦就拿软了,趁其软,将葫芦像绳子一样挽上扣,然后将巴豆取出,培好土,待其恢复,浇水施肥,使其按时成熟、变硬老结,挽扣葫芦就成了。这在旧时乃是绝技,非嫡传子弟不肯传授,一项绝技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呢!
  前些年在临沂乡下的一个村子里,我还见过被供在家祠里的一只挽扣葫芦,视为家族之宝物和神器,因为后来的子孙再也没人能种出这一种葫芦了,不知是什么原因或变故,先人没有传授这项技能。我们是农耕民族,好多经验却是口传心授,不见于著述的。
  少年王世襄在痴迷养鸽子、放大鹰、种葫芦的过程中,也渐渐地窥破了自然的奥秘。深知古人的智慧来自于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也不乏大胆地尝试,乃至奇思怪想、天才创造。在他少年时代看似浑浑噩噩的疯玩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子和自信,也学会了耐心和不怕挫折,终至于大器晚成,成为世人瞩目的奇才和国宝级人物。其实让他自己说,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又好动的小男孩,好在家庭环境比较宽松,在自己的兴趣中不断长大。在他小时候可以说是眼界虽高却胸无大志,只顾瞎玩。家庭给了他应有的文化修养,兴趣给了他应有的自信和探索的动力,晚年才算在文化的自觉中做了一些事情,完成了他人难以完成的著述,所有成就实在也得益于少年时的瞎玩和不服输的劲头。
  我们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自动自发,家长在替孩子做出的一次次选择当中,孩子的兴趣难以施展,那些好奇天问丧失殆尽,孩子们过早地服从于这个社会的常规和规范,创造能力和发现的能力过早丢失了。
  起跑线究竟在哪儿呢?本来就没有。
  孩子很可能是被我们的爱心按倒在了奔跑的路上,我们给他戴上了枷锁,这个枷锁就是我们成年人的定见和既有观念。
其他文献
钱伟长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是由他的父亲钱挚、四叔钱穆共同努力,特别是由其四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钱穆精心培养成才的。  祖辈人一向重视子女教育  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家境贫寒。祖父小时候非常聪明,人们称他为“神童”。他喜爱读书,寒暑不辍。夏天夜里,蚊子很多,钱承沛就把双脚放在一个酒瓮中,苦读如故。祖父16岁时,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但由于身
期刊
他找到了她,他找回了自己,他们相爱。如果有人在你面前真实得像个孩子,那么—佛说:去吧。    籽莹和草莓冰激凌    天气刚刚好。风,掠过白色落地窗,像天使抚弄金色的竖琴,奏起一段依次饱满的音符。吸着淡淡的香烟,此刻,我的心情云卷云舒。  因为,我有籽莹。  籽莹睡着了,细细的汗珠从鼻翼滑落,弯眉微蹙,像品到什么美味,嘴角翕动了一下。  是不是梦到了草莓冰激凌?  我答应过的,要给她做一大钵。用我
期刊
中医学堂  “生命”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如《战国策·秦策》中就有“生命寿长”的话。  怎样才能使“生命寿长”呢?这要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理解。  1.“形与神俱”,生命开始  尽管至今人们还不能彻底解开生命之谜,但对生命的根本特征,古人早就给出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心神合一”,或者叫“形与神俱”。当父母的两精相结合,成为胚胎,在生命一开始的时候,人不仅有了形,而且具备了“神机”,呈现出的
期刊
笔者因为研究《孙子兵法》,有许多人常常开玩笑说:你是搞《孙子兵法》的,是不是善于运用“三十六计”?怎么样用好“美人计”啊?  这虽是玩笑,但反映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那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什么關系呢?  我们先讲个故事吧。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于寻找靠山。赵王歇
期刊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省邓州市)人。著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饺子,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传统美食,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在冬天。在冬至这天,合家团圆,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饺子成了每个中国家庭的习惯。饺子,除了象征着团圆、亲情之外,背后还隐藏着一位苍生大医悲天悯人的动人故事呢!  名医学堂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
期刊
刚来杂志社的时候,对“编辑”这个职业并不了解,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文笔稍稍出众一些,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项工作没什么大不了,也就是改改错别字。后来的经历,才让我明白,那点仅有的文笔和荒唐的自以为是,是那么不堪一提。  刚工作那会儿,我在上旬刊编辑部。上班的第一周,编辑部主任给了我一篇稿子,让我试着编辑一下。拿过文章一看,这种“破稿”也能发表?不屑一顾地改了几个错字,寥寥完事了。  主任看着我编辑的稿子,一
期刊
几年前的电影界,有过一波青春电影狂潮。什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左耳》等等,此起彼伏。甚至就连音乐人和主持人出身的高晓松和何炅,也趁机推出了《同桌的你》和《栀子花开》,狠狠捞了一把。  然而中年人镜头下的青春,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回忆。那些动不动就打胎、出国、车祸的情节,搞得大家的青春期,仿佛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动不动就血肉横飞、生离死别,不仅没有一丝美好,反而压抑到令人窒息。  但
期刊
做了快三十年的语文教师了,常常为有些学生的幼稚作文而发愁。当然,比我更发愁的,是他们的父母。我常常想,如果这学生是小学低年级倒也罢了,小孩子嘛,天真幼稚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到了五六年级以上甚至到了高中了,作文还是三四年的小学生的口气和思维,语言干巴、没文采不说,内容上轻飘飘、空洞洞、傻乎乎、挺幼稚,就很不正常了。  但,这究竟是怎么造成呢?原因就是学生的精神发育迟缓,与生理发育不同步。  那么,
期刊
前几年有个男士西服的电视广告,有句经典的解说词:“男人分两面。”  其实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分成两面,比如西方文化中,谈到人,会扯到“神性”与“兽性”的二分性;谈到宗教,会划分“正统”与“异端”;谈哲学,会区别“理性”与“感性”以及“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國人更厉害,将所有事物都划分成“阴”与“阳”,就连谋略都给中间来上一刀,派生出“阴谋”与“阳谋”来。  写字的小朋友,你可曾意识到,我们用来
期刊
从妙乐很小的时候,我开始给她讲睡前故事。关灯后,她睡不着我就给她默讲简单的故事,比如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小锡兵……慢慢长大了,她对于简单的故事不满足了。  有一天,她说:“妈妈,别讲故事了,我们来聊聊天吧。”我觉得惊讶又有趣,小小的人儿知道聊天了。  于是,睡前小聊,成了我和女儿亲密交流的珍贵时光。但有时,她的一句话也能让我一口喷出血来。  这天晚上爸爸带妙乐在楼下玩的时间有点儿长,回来得比平时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