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分两面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有个男士西服的电视广告,有句经典的解说词:“男人分两面。”
  其实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分成两面,比如西方文化中,谈到人,会扯到“神性”与“兽性”的二分性;谈到宗教,会划分“正统”与“异端”;谈哲学,会区别“理性”与“感性”以及“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國人更厉害,将所有事物都划分成“阴”与“阳”,就连谋略都给中间来上一刀,派生出“阴谋”与“阳谋”来。
  写字的小朋友,你可曾意识到,我们用来学习写字的纸——不论宣纸还是毛边纸,也具有不同的两面?估计初学书法的朋友,九成以上没有这种意识,而是拿笔蘸了墨,摸起纸来就开写。因此,当有学书法的孩子问“练字、创作到底要用纸的正面还是反面”的问题时,就不应当感到诧异,而应为他/她的认真与细心点上一个赞。
  写字用的纸张,确实是分两面的。当你用手指仔细地分别摩挲一下你正使用的宣纸或毛边纸两面时,不难发现两边的“手感”并不一样,换句话说,两面纸的粗细程度不一样—— 一面又细又平、又光滑,一面则是粗糙不平,有的还明显叫人感觉到“砬手”。按说一张纸的两面是同一时间形成的,既不分阴阳,又不分公母,怎么两面会差别这么大的呢?


  原来,质量上佳的宣纸大多是手工制造的,做纸的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清洗、漂白、打浆、稀释等流程之后,到了“捞纸”这一环节,纸工将浸在水中的纸料用竹帘又薄又均匀地捞起来,略停片刻,纸纤维便在竹帘上形成了一张潮乎乎的“纸”,这便是一张宣纸的最早雏形。
  然后,纸工小心又熟练地将这张半完成的纸平展地贴到可以加热的墙板上。由于板面平展而光滑,紧贴到壁板的一面纸自然变得紧致、密实,而朝外的一面因是自然形成,便成了相对粗糙的一面。等纸变干、从墙板上取下之后,它的细平、粗糙两面就不会再发生变化,宣纸也因此具有了正面与反面。
  做工考究的手工宣纸价格高昂,人们练字用得最普遍的纸是机制宣纸和机制毛边纸,同样也在造纸过程中形成正、反面的不同质感。这是因为,机制宣纸和机制毛边纸生产时,一面紧贴机床,另一面原浆自然成形,导致整张纸会分为亮滑的光面和粗糙的毛面。通常,我们是将光滑的一面叫作正面,粗糙的一面叫作反面。
  当我们用毛笔写字的时候,用正反两面书写的效果会有明显的差异。前不久看到网上有个小调查,问练习书法的朋友用哪一面的人多。本来我是带着无所谓的心态点开调查结果,却意外地看到调查结果显示:用反面练字、写字的人比用正面的多出一倍不止。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写字,到底应当用哪一面才“正确”呢?为什么N多人喜欢用反面写字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最好先了解一下在宣纸、毛边纸的正面与反面写字有什么不同。
  先看正面,也就是说光滑和紧致的那一面。这面用于书写的特点,是蘸墨的毛笔落在上面运行,能够十分精细地反映出笔画的轨迹形态、墨水浓枯的情况,同时因为纸纤维分布较紧密,笔墨即便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洇墨”的情况,洇出笔画之外的程度也很有限。可以说,这一面写出来的字比较光洁,能忠实地反应出书者用笔的情况。
  再看反面,也就是粗糙面、毛糙的一面。由于纸的表面与另一面相比,属于自然形成,由于纸面不光滑,当蘸了墨的毛笔行过时,会有一定程度的涩感;同时因为纸纤维较粗较松,毛笔如果蘸墨多,洇墨效果比正面更明显;毛笔如果蘸墨少,则会出现严重的“飞白”。
  那么,我们写字时到底该选用哪一面呢?看来正面、反面的优点都很明显:用正面,能忠实地留下书者笔画的粗细与用力情况,纤毫必现;用反面,那种苍茫感、率意感似乎更显出书家的高古情怀和一肚子的雅意。
  既然正、反面各有优点,为什么当代那么多的书家会选用反面呢?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相对粗糙的反面在行笔的时候,有纸笔争力的涩行感,作提按动作时更有感觉,换言之,就是粗糙的一面和毛笔的摩擦力更大,更容易体现笔力和墨色变化,以及上面刚说到的高古、雅意。而一个大家都没好意思说出来的理由是:藏拙。
  试想一下,宣纸、毛边纸的正面能十分忠实地反映出书家写出的笔画情况,如果自家书法水平高超,当然不怕充分展现,可是当代书家没有几个能到“书圣”王羲之那样的水平(说实话,一个也木有),甚至当代书家中都没有几个能到王羲之的儿子的水平(说实话,也是一个都木有),那么,谁还敢拥有自信、敢将自己写字的水平纤毫不差地呈现出来呢?而用粗糙的反面写字,却会在纸面上显出诸多意外的效果:如果控制毛笔的能力不到家,墨重的地方会加重洇墨的效果,显得墨色烂漫;笔力不足的笔画则会在纸上出现“飞白”,顿增虚灵之感——对只练过一两年的书家来说,能出来这样的笔墨效果,缺点都一下变成了优点,弄得好就“秒超”了练过十年、二十年的书家凭真实功力写出来的作品。但是,这不是投机取巧是什么?再说了,并非你作品效果“显”得好,就等于阁下的实际书法水平高吧?
  上面说到的那个有关选用纸的正面还是反面写字的网上调查,最后主事者给适合选用反面写字的朋友提出如下建议:1)对运笔和纸性都有一定学习者;2)特别呈现书法韵味意趣的,如隶书《张迁碑》《石门颂》或褚体墨迹、颜体,以及学习宋四家、王铎等都是很好的选择;3)有意体现用墨变化的情况。而且最后文章说:“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用毛边纸练习书法,大多数人主要用粗糙的毛面,光面仅适合刚入门的初学者,因为对执笔、运笔还很陌生,可以先从光面开始摸索。”虽然不好意思说这是一派胡言,但送他“误人子弟”这样的四字评语还是理由相当充足的。
  说到根本上,写字练的是心性,严肃的书家追求的是真实水平的提高。平常临帖练习,重要的不是追求“效果”,而是扎实地锤炼自己的写字功夫,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选。也只在正面上去埋头苦练,一个人书法的优缺点才能一目了然。当然了,为了节省纸张,将一张纸写了正面再写反面,甚至两面都反复写上许多遍,直到一张纸最后变成了全黑,对用功的书家来说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话也得两说着,如果阁下自知功力不够,又正好逢上要拿作品出去参展、评奖,就不妨采取从众的方式,专门用宣纸的反面创作好了。这时候,书法的效果反倒成了最重要的追求了,呵呵。当然,如果阁下写小楷的话,就还是免了,小楷创作不但要选平整光泽的纸,甚至还要选用一点都不洇墨的熟宣来写——不信,你用最能发墨的生宣的反面试试?
  因此可以说,纸的正面与反面,用哪面都不错,关键是由作品的特点来选定。我老家早年有位老书法家陈松谷先生,遭逢“文革”,宣纸馈乏,老人家在最普通不过的有光纸(也就是那时小学生上学写作业、印试卷的那种五分钱一整张的纸)的正面写小字行书,一样是功力卓绝、迈越前贤。古人曾说“善书者不择笔”,从陈老先生这里则不妨说一句“善书者不择纸”了。
其他文献
1997年,29岁的我离了婚,5年的婚姻并没有改变我任性浪漫的小女孩心态,后来,又有一次长达数年却没有结果的恋情。感情的挫败,给渴望家庭温暖、渴望真正爱情的我以极大的伤害。于是,我从武汉下广州,相信在南方永远温暖的阳光下,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可是眼看33岁,还是孤单的一个人,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购物自己提,自己哭泣自己擦眼泪。  认识肖肖是在2000年圣诞节,在媒人安排下,我一点儿不抱希望
期刊
年底了,又是一年。  要说“再见”了,告别这一年,迎接新一年。所有的再见,都是为了更好地“相见”。  2018年,关于家庭教育内容的下旬刊(最初叫“最家长”),不再单独成本,将与上旬刊合刊,成为一本全彩80页的大刊。  打个广告,如果你想看,请去订阅哈。  犹记得2010年迎春花开的时候,凝聚了很多人心血的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杂志诞生。当时,我们的编辑还开玩笑说,“以后一看到迎春花,就能想到咱们杂志
期刊
钱伟长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是由他的父亲钱挚、四叔钱穆共同努力,特别是由其四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钱穆精心培养成才的。  祖辈人一向重视子女教育  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家境贫寒。祖父小时候非常聪明,人们称他为“神童”。他喜爱读书,寒暑不辍。夏天夜里,蚊子很多,钱承沛就把双脚放在一个酒瓮中,苦读如故。祖父16岁时,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但由于身
期刊
他找到了她,他找回了自己,他们相爱。如果有人在你面前真实得像个孩子,那么—佛说:去吧。    籽莹和草莓冰激凌    天气刚刚好。风,掠过白色落地窗,像天使抚弄金色的竖琴,奏起一段依次饱满的音符。吸着淡淡的香烟,此刻,我的心情云卷云舒。  因为,我有籽莹。  籽莹睡着了,细细的汗珠从鼻翼滑落,弯眉微蹙,像品到什么美味,嘴角翕动了一下。  是不是梦到了草莓冰激凌?  我答应过的,要给她做一大钵。用我
期刊
中医学堂  “生命”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如《战国策·秦策》中就有“生命寿长”的话。  怎样才能使“生命寿长”呢?这要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理解。  1.“形与神俱”,生命开始  尽管至今人们还不能彻底解开生命之谜,但对生命的根本特征,古人早就给出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心神合一”,或者叫“形与神俱”。当父母的两精相结合,成为胚胎,在生命一开始的时候,人不仅有了形,而且具备了“神机”,呈现出的
期刊
笔者因为研究《孙子兵法》,有许多人常常开玩笑说:你是搞《孙子兵法》的,是不是善于运用“三十六计”?怎么样用好“美人计”啊?  这虽是玩笑,但反映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那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什么關系呢?  我们先讲个故事吧。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于寻找靠山。赵王歇
期刊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省邓州市)人。著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饺子,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传统美食,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在冬天。在冬至这天,合家团圆,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饺子成了每个中国家庭的习惯。饺子,除了象征着团圆、亲情之外,背后还隐藏着一位苍生大医悲天悯人的动人故事呢!  名医学堂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
期刊
刚来杂志社的时候,对“编辑”这个职业并不了解,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文笔稍稍出众一些,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项工作没什么大不了,也就是改改错别字。后来的经历,才让我明白,那点仅有的文笔和荒唐的自以为是,是那么不堪一提。  刚工作那会儿,我在上旬刊编辑部。上班的第一周,编辑部主任给了我一篇稿子,让我试着编辑一下。拿过文章一看,这种“破稿”也能发表?不屑一顾地改了几个错字,寥寥完事了。  主任看着我编辑的稿子,一
期刊
几年前的电影界,有过一波青春电影狂潮。什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左耳》等等,此起彼伏。甚至就连音乐人和主持人出身的高晓松和何炅,也趁机推出了《同桌的你》和《栀子花开》,狠狠捞了一把。  然而中年人镜头下的青春,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回忆。那些动不动就打胎、出国、车祸的情节,搞得大家的青春期,仿佛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动不动就血肉横飞、生离死别,不仅没有一丝美好,反而压抑到令人窒息。  但
期刊
做了快三十年的语文教师了,常常为有些学生的幼稚作文而发愁。当然,比我更发愁的,是他们的父母。我常常想,如果这学生是小学低年级倒也罢了,小孩子嘛,天真幼稚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到了五六年级以上甚至到了高中了,作文还是三四年的小学生的口气和思维,语言干巴、没文采不说,内容上轻飘飘、空洞洞、傻乎乎、挺幼稚,就很不正常了。  但,这究竟是怎么造成呢?原因就是学生的精神发育迟缓,与生理发育不同步。  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