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温庭筠词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词人,初期词风的开拓者和文人词的开山鼻祖,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首词,其中大部分都是“闺情”,“闺怨”之作,沉浸在一种儿女情长,红香翠软的氛围之中 。今天我们就结合其作品一起来稍作探讨。
  一、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
  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大部分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并且温庭筠的作品都寄身于女子,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抒发出“旷女”的幽怨缠绵。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温庭筠的一首词(《菩萨蛮》其六),这是温氏代表作之一,主要写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思念,往往是痛苦而又甜蜜的,当年的玉楼明月是怎样一种欢畅时光,柳丝袅娜春无力又是怎样一种旖旎景色。情人的欢聚,爱情的甜蜜,如今都已随风而逝,只留下对着香烛销完残泪的苦痛,和在绿窗下依稀捕捉梦中旧日时光的一丝凄迷。这种“长相忆”是一种“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无奈与伤感。文章塑造了一个美丽又可怜,总活在期待中的“旷女”形象。
  然而,他们笔下的“旷女怨夫”还是有其细微差别的。温词的“旷女”着重表达的是浓缩以后的情感。这种情感重在“伤”,如玉楼长忆,香烛销泪,更具一种凝重感。而戴诗的“怨夫”着重表达的是稀释以后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 “怨”,淡如薄雾,轻似云烟,难以捉摸又挥之不去,具有空灵之美。戴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跳的旋律,他的愁怨经过稀释后,总体基调较之温词就要明朗许多。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幽怨感伤的诗歌情调导致了温庭筠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含蓄蕴籍的朦胧诗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在他的笔下只有(《归国谣》其一)的幽约隐晦。意境的朦胧多义和诗意的蕴籍有致是其含蓄美的主要体现,这点从他们的代表作《菩萨蛮》其二中便能得到最好的注解。
  先看看《菩萨蛮》,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娇嗔与妩媚。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也有的认为是室内写到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由观赏性的描绘变为开阔性的视野。其实梦境也罢,远景也罢,怕是除了温庭筠本人以外无人能说得出此处的真正含义所在了。倒是俞平伯先生在《读词偶得》中有句妙论:“帘内之清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好个“识与不识,解与不解”,诗人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描绘了一位香气袭人,袅袅翩翩的玉人,让我们来观赏猜测。温词中的这种多元化趋向,提供了多种审美与理解的可能。造成了这种朦胧含蓄,包蕴层深的效果。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含蓄朦胧的特色同样体现出来。如温词中《荷叶杯》其二,两情相悦时的欢畅时光已逝,正如莲花的调残,如今只剩孤独之身肠断惆怅。但这惆怅连同回忆的美丽都如镜花水月一般扑朔迷离只留下一个美丽的水边倩影久久萦绕心头。温庭筠在他的词中煞费苦心地动用想象勾勒,为我们描绘出一幕幕感伤暧昧之景,但女主人公却始终如雾中花一般朦胧飘忽,可望而不可及。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温词中的含蓄朦胧主要是通过意象之间的组合跳跃来实现的。
  总之,温庭筠通过意象的组合跳跃,使词言少义丰,达到了一种幽约深隐的境界。
其他文献
农村中学生作文普遍无话可写,叙事不清,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从目标上要求“实”,从写法上注重“仿”,从指导上讲究“序”从讲评上突出“励”取得了作文教学的较佳效果。  一、目标:实  目标“实”就是要求作文实事求是,写实在的文。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越能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育是让学生在美中成长的教育事业。  语文是生活,是情感体验,是对生活中细节,甚至是一个动作的心灵体验。不要把它单独的
期刊
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开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在“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抛开老观念,绕过老套路,丢掉老方法,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注入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活”“动”起来!  所谓“活”,是要将原本沉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活力四射,让课本上的人、事、物、景等变得活灵活现。所谓“动”,是要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一起动起来,动脑、动口,又动手。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写作中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把写作教学课当成了纯粹的写作练习课,认为作文只要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就行,无视写作技巧以致于在作文题目越来越简单明了的今天,如去年的我市的中考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但佳作甚少,能入眼的为数也不多,导致作文的得分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要呼唤写作系列训练的回归。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熟能生巧。这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目标的体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笔者浅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
期刊
在讲解诗歌时,为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我遵循“三位倒置”(即变“教师—课本—学生”的“讲授型教学”为“学生—课本—教师”的“自主式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揣摩体会,不逐句翻译意思。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却未如所料。究其原因,是一些预设环节恰恰为学生的知识层次、体系所无法完成的,更无法独立理解的。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否可以完全撇开传统的诗歌教育方式而不求甚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实践者,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问和点拨是门关键的艺术。课堂点拨应力求寻着语文的真味,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教读朱自清的《春》,我的问题设置如下: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生答:盼望)2.哪个词明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到来?(生答:近)3.春临大地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此时,我紧扣此句设疑分析:春天
期刊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设定的任务,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主动地进行判断、选择、获取和利用,还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承担的。  1.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教师在
期刊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教书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期刊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以及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因而教学必须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一、朗读指导要有技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多读,有兴趣读,主动读,在读中领悟、发展是最有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