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w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教书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对象。
  1.语文教学无差生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已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人善于遣词造句,有人善于布局谋篇,有人长于书面表达,有人善于口语传情。在我的眼中语文学习无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语文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一个群体,语文教学无差生。
  2.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授课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思考和启迪,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材使用上,我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三、开掘写作源泉,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课文只是范例,是导游图,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学生写好作文,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写作技巧是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有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
  1.养成思考习惯,为写作提供持久动力
  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
  2.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提高写作效率
  课堂作文规范性要求必不可少,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必要的写作知识讲授和严格的时间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
其他文献
下面就写好考场作文谈几点技巧。  成千上万的人用一个题目(话题),大同小异的思路,似曾相似的材料,难分彼此的语言,看了几篇以后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就在此刻如果眼前的文章突然闪现出一个亮点,如同那万绿丛中一朵鲜艳的红玫瑰,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可以想像阅卷教师定然眼睛一亮,精神一振,给出一个高分。  一、亮丽的标题,照亮全文  自古有文好题一半的说法,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额头与眼睛,对于一个人来
期刊
语文老师都知道,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语文学习能力强。那么,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问题,也是学生大面积语文差的瓶颈。如何绿色泛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呢?  一、高中生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般来说,教师对精读得指导不能说不细。看看那些正被推广的竞赛课吧,教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期刊
农村中学生作文普遍无话可写,叙事不清,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从目标上要求“实”,从写法上注重“仿”,从指导上讲究“序”从讲评上突出“励”取得了作文教学的较佳效果。  一、目标:实  目标“实”就是要求作文实事求是,写实在的文。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越能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育是让学生在美中成长的教育事业。  语文是生活,是情感体验,是对生活中细节,甚至是一个动作的心灵体验。不要把它单独的
期刊
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开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在“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抛开老观念,绕过老套路,丢掉老方法,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注入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活”“动”起来!  所谓“活”,是要将原本沉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活力四射,让课本上的人、事、物、景等变得活灵活现。所谓“动”,是要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一起动起来,动脑、动口,又动手。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写作中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把写作教学课当成了纯粹的写作练习课,认为作文只要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就行,无视写作技巧以致于在作文题目越来越简单明了的今天,如去年的我市的中考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但佳作甚少,能入眼的为数也不多,导致作文的得分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要呼唤写作系列训练的回归。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熟能生巧。这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目标的体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笔者浅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
期刊
在讲解诗歌时,为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我遵循“三位倒置”(即变“教师—课本—学生”的“讲授型教学”为“学生—课本—教师”的“自主式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揣摩体会,不逐句翻译意思。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却未如所料。究其原因,是一些预设环节恰恰为学生的知识层次、体系所无法完成的,更无法独立理解的。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否可以完全撇开传统的诗歌教育方式而不求甚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实践者,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问和点拨是门关键的艺术。课堂点拨应力求寻着语文的真味,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教读朱自清的《春》,我的问题设置如下: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生答:盼望)2.哪个词明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到来?(生答:近)3.春临大地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此时,我紧扣此句设疑分析:春天
期刊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设定的任务,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主动地进行判断、选择、获取和利用,还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承担的。  1.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教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