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使其受益终生。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了。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总体上讲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在阅读学习方面,表现在:一方面,很多农村小学生不喜欢读书,不知道自主看书,更不愿意去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另一方面,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如海洋”,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被人为肢解成若干习题,在一套套习题不休不止的机械训练中,学生脑中堆砌许多字、词、句、篇的零部件,却不会灵活运用。
很多人把这些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之弊完全归结为应试教育之指挥棒,我却不以为然。其实,阅读学习是一个人认知加工的过程,就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点:一是农村小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低,积累的语文知识少,且在一些教师教学方法不得体的影响下,多数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二是农村小学生知识面较窄,阅读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真正的在兴趣驱动下的自主阅读学习,也就是说阅读时根本就毫无目的。久而久之,学生怎么也没了阅读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注重人为的“填鸭式”教学,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一道道,一遍遍的试题训练,而不是让学生在阅读探究中自主获得;二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自身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呢?三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害怕学生会误入歧途,更害怕影响到教学的成效。
我认为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让孩子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这就要:
(1)作为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课外阅读的氛围。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学生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源泉。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阅读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阅读气氛,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交流欲望,使他们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精品文,让优美语句和精彩的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
(2)作为家长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课外阅读的氛围。作为家长,应该把选择课外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书籍,给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只需严管真正对孩子不利的书,不应人为约束和控制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学生的课外书籍应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方方面面。家长要言传身教,自己爱读书,经常读书,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带动孩子喜欢阅读,有效指导孩子阅读,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2.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非常重要。现我总结一些指导学生阅读的好方法:
(1)以课内带课外,使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方法主要有:①读文章内容,知其概要;②查不懂的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③划出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理解;④积累好词佳句;⑤读后思考所得所感;⑥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2)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不能漫无目的的读。
(3)对某些重点文章段落,采用“精读法”,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对有些书我们不需要读的有多么细,只知其大概,了解其主要内容即可,就可采用“浏览法”、“略读法”、“跳读法”等。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3.建立班級图书角,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作为农村小学,学校课外书籍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独立的班级“图书馆”迫在眉睫,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广泛图书征集活动:一是发动学生捐赠,二是发动社会为学生捐赠,三是倡导班级成员通过节约每一毛钱,为班级图书馆增加新鲜血液。
4.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促进有效阅读。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所以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活动引向深入,班级应该经常组织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以达促进有效阅读的目的。
总之,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创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条件和基础,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应该克服客观及主观困难,博览群书,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明.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与策略之我见,2010.6.9.
[3]尹红梅.小学生阅读方法,2009.10.14.
[4]祁鲜芳.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2010.12.1.
[5]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了。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总体上讲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在阅读学习方面,表现在:一方面,很多农村小学生不喜欢读书,不知道自主看书,更不愿意去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另一方面,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如海洋”,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被人为肢解成若干习题,在一套套习题不休不止的机械训练中,学生脑中堆砌许多字、词、句、篇的零部件,却不会灵活运用。
很多人把这些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之弊完全归结为应试教育之指挥棒,我却不以为然。其实,阅读学习是一个人认知加工的过程,就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点:一是农村小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低,积累的语文知识少,且在一些教师教学方法不得体的影响下,多数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二是农村小学生知识面较窄,阅读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真正的在兴趣驱动下的自主阅读学习,也就是说阅读时根本就毫无目的。久而久之,学生怎么也没了阅读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注重人为的“填鸭式”教学,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一道道,一遍遍的试题训练,而不是让学生在阅读探究中自主获得;二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自身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呢?三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害怕学生会误入歧途,更害怕影响到教学的成效。
我认为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让孩子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这就要:
(1)作为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课外阅读的氛围。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学生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源泉。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阅读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阅读气氛,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交流欲望,使他们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精品文,让优美语句和精彩的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
(2)作为家长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课外阅读的氛围。作为家长,应该把选择课外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书籍,给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只需严管真正对孩子不利的书,不应人为约束和控制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学生的课外书籍应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方方面面。家长要言传身教,自己爱读书,经常读书,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带动孩子喜欢阅读,有效指导孩子阅读,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2.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非常重要。现我总结一些指导学生阅读的好方法:
(1)以课内带课外,使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方法主要有:①读文章内容,知其概要;②查不懂的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③划出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理解;④积累好词佳句;⑤读后思考所得所感;⑥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2)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不能漫无目的的读。
(3)对某些重点文章段落,采用“精读法”,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对有些书我们不需要读的有多么细,只知其大概,了解其主要内容即可,就可采用“浏览法”、“略读法”、“跳读法”等。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3.建立班級图书角,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作为农村小学,学校课外书籍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独立的班级“图书馆”迫在眉睫,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广泛图书征集活动:一是发动学生捐赠,二是发动社会为学生捐赠,三是倡导班级成员通过节约每一毛钱,为班级图书馆增加新鲜血液。
4.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促进有效阅读。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所以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活动引向深入,班级应该经常组织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以达促进有效阅读的目的。
总之,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创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条件和基础,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应该克服客观及主观困难,博览群书,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明.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与策略之我见,2010.6.9.
[3]尹红梅.小学生阅读方法,2009.10.14.
[4]祁鲜芳.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2010.12.1.
[5]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