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人眼中的美国“第一家庭”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届政府到另一届,白宫里面的改变会像死亡一样来得突然。我的意思是说,会在你心里留下一种说不清的空虚。早上你才给共处多年的那家人端过早饭,中午他们就从你的生活里消失了。继之而来的那些新面孔,又有着新的性情、新的好恶。”阿伦佐·菲尔兹,1931-1953年间担任白宫男仆、领班,他大发感概。
  在每十年中,美国人总有那么一两次,被总统之间的公开权力交接深深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国家广场,在一场平静安详、精心排演过的仪式上——第一夫人小瓢虫·约翰逊称其为“美国四年一度的伟大盛事”——见证当选总统宣誓就职。但是在幕后,伴随这个平和仪式的却是一系列数量惊人且程序复杂的后勤准备。劳拉·布什把“第一家庭的过渡”称为一件“精心组织的大师级作品,完成的速度超乎寻常”,而其成功的实现则要仰赖官邸员工对程序的熟悉和对弹性的把握。在就职日当天,白宫活动的嘈杂声比平时响起得更早,天刚蒙蒙亮,员工们便会开始工作。而他们一天的工作结束时,美国历史上的新时代也已到来。“把第一家庭搬进来、搬出去”对于运营部主管托尼·萨沃伊而言,就职日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日子。运营部一般负责处理招待会、宴会、为电视采访录像重新布置家具以及一些户外活动,但是在就职日期间,萨沃伊说,他们就是“把第一家庭搬进来、搬出去”的队伍。装着新家庭物品的卡车只被允许从一个大门进入,所以十几个运营部员工、修理工、木匠和电工要抓紧时间把家具从车上搬下来,再按照第一家庭的室内设计师的安排,把它们放到该放的地方。萨沃伊开玩笑地说,“最好的政府过渡就是他们竞选连任时没有失败”,还可以再待四年。他用幽默掩盖的,其实是这项惊人的工程背后给人带来的严重焦虑感。从第一家庭离开到新总统带着家人到来的六小时里,员工们要把新的小地毯铺好,换上新床垫和床头板,把画作移走,根据第一家庭喜欢的风格把一切都装饰好,把箱子拆包,把他们的衣服都叠好,放到抽屉里,甚至还要在浴室的台子上摆好牙膏和牙刷。任何细节都不能被忽略。
  希拉里搬进来就研究白宫的历史
  花匠鲍勃·斯坎伦在2001年参与了白宫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的交接。在这件事上,布什一家人相对轻松一些,因为他们比多数第一家庭都了解白宫。小布什在他父亲当总统时就是白宫的常客,所以一家人已经习惯了被一大群员工包围的感觉,劳拉·布什也意识到,他们比其他第一家庭的“条件更有利”,因为第一个布什总统在这里时,他们就经常待在白宫里。另一个有过这种经历的第一家庭,只有约翰·昆西·亚当斯和路易莎·亚当斯。
  比尔·克林顿非常清楚布什对白宫及其员工的熟悉程度,还开玩笑说,小布什连灯的开关在哪儿都知道。但克林顿在就职前,到过白宫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一次是作为“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少年国家论坛”的少年成员,与肯尼迪总统握手时还被拍了下来;另一次是1977年作为卡特一家的客人;还有几次是在他担任阿肯色州州长时,到这里参加全国州长协会的晚宴。
  在搬进来之前,希拉里说她只去过一次白宫的二楼——丈夫赢得选举之后,芭芭拉·布什领着她游览了一下--三楼压根没上去过。搬进来之后,希拉里开始研究房子的历史,请求藏品监理们编制一个册子,展示一下每个房间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且要一直回溯到最早的照片和画作。
  肯尼迪夫妇第一晚折腾到凌晨4点
  除了带来新的家具和色调外,第一家庭还会给白宫带来不同的精神面貌。从艾森豪威尔一家到肯尼迪一家的显著转变,既是表面的-前者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的祖父母那一代,后者则是有两个小孩的年轻夫妇-也是实实在在的。员工们必须得习惯肯尼迪一家更为随意自在的应酬风格:黑领带换成了白领带,晚餐前要上鸡尾酒,而且所有地方都可以抽烟。在正式宴会上,艾森豪威尔夫妇会上六道菜,客人们围坐在一个巨大的E字形宴会桌周围,但肯尼迪一家很快就决定把座位安排改成十五张圆桌,每桌坐八到十个人,菜量也减少为四道。
  门卫普莱斯顿·布鲁斯已经习惯了艾森豪威尔一家墨守成规的生活,他们一般夜里10点就已上床睡觉。所以当肯尼迪夫妇参加完就职舞会,在凌晨2点回到白宫时,布鲁斯觉得他们应该很累了,却不料夫妇两人带了一堆朋友回来,在二楼继续狂欢,——丝毫没有意识到在第一夫妇安全地上床前,官邸员工要一直待命。凌晨3点一刻,布鲁斯把最后一位客人送走后,当他来到总统的卧房时,里面却空无一人。
  “是你吗,布鲁斯?我在林肯卧房这儿呢。”总统喊道。布鲁斯简直难以置信,因为员工们都觉得林肯卧房被诅咒过。肯尼迪要了一杯可樂,叫布鲁斯打开窗户,放一些夜晚的清冷空气进来。杰奎琳则在走廊对面的女王卧房喊了一句,让随时都乐意效劳的布鲁斯拿点儿开胃酒。那天,布鲁斯回到家时,已经过了凌晨4点。
  尽管第一晚折腾了很久,但布鲁斯还是喜欢上了肯尼迪一家人,而且因为他是夜班,所以有机会见到这家人更为私密的那一面。当他端上来饭后饮品,看到这对漂亮的年轻夫妇深夜还在他们的卧房之间跑来跑去时,会忍不住笑起来。“别担心,布鲁斯,我们知道你也结婚了。”杰奎琳·肯尼迪会这么说,眼睛还一眨一眨的。
  “才入主白宫二十四小时,他就往外逃了。”
  从1953年到1977年,布鲁斯每天下午3点到达白宫,在门口迎接各界要人,安抚那些在会见总统前紧张焦虑的访客,晚上则会护送总统从椭圆形办公室回到官邸,直到他上床休息后自己才下班回家。布鲁斯是白宫的明星。其他员工十分赞赏他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仍然能保持优雅风度和处变不惊的能力。男仆林伍德·韦斯特雷说,布鲁斯是一位“外交家”。“这就是他备受爱戴的原因,有些人有这种能力,有些人没有。他是有的。”
  肯尼迪就职后的第二天,布鲁斯护送吃完晚饭的总统和第一夫人上了楼。想到可以早点回家,他松了一口气。可突然,“咣当”一声!招待办公室对面走廊的电梯门开了。总统从里面跳出来,往大厅外飞奔,后面是特工们紧追不舍。”布鲁斯在回忆录中写道。肯尼迪想深夜出去走走,外套都没穿就在刺骨的寒风中走出了西北门。“才入主白宫二十四小时,他就往外逃了。”
  特工们不得不把他拽回来,告诉他只能在白宫周围7.3万平方米范围内走动。从那以后,布鲁斯便总会准备两件外套:一件是总统如果想从一楼的门出去散步时穿的,另一件是走国事楼出去时穿的。不管哪次他给总统递上外套和雨靴,最高统帅都会抗议。“他就像个小学生,总是还没穿好衣服就跑到冰天雪地里。”
其他文献
之前有篇文章流传甚广,大意是为什么中国人带娃那么辛苦,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保姆都忙得手忙脚乱,老外一个妈妈能带两三个娃。  我想说,这些苦都是自找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外厨房水池下都有垃圾粉碎机,准备饭菜的时候有机垃圾不需要扔到垃圾箱然后去倒垃圾,节省了时间,也卫生。洗碗机也是家家必备,吃完饭把碗摆在洗碗机里拧好旋钮就没事儿了。是的,洗碗机的工作时间需要俩小时,但这俩小时你干什么都好,看书
期刊
元前205年,因司马卯背楚降汉,楚王项羽迁怒于都尉陈平,流露出杀戮之意。陈平每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决定弃项羽而投刘邦。  这天下午,趁着军营开晚饭的时机,陈平背上包裹偷偷溜出军营,一路策马扬鞭逃到了黄河边上。陈平想,过了黄河,就是刘邦的地盘,我也就安全了。看岸边停着一艘小船,陈平也没细问,便急匆匆登上小船,招呼船夫赶快开船。等船驶到了河中心,他忽然感到船慢了下来,抬头一看,只见船夫漫不经
期刊
去了趟台北。街头巷尾,最不缺的是“川味”红烧牛肉面的招牌。台北的“川味”牛肉面,源头当然是眷村,而以冈山的眷村可能性最大。冈山是空军官校所在,官校自成都迁来,眷属多半为四川人。丈夫们每天出门驾驶飞机--也许到了晚上,便回不来了。眷属们一边提心吊胆地等候,一边做着最熟悉的家乡味道。  身在台湾的张大千,特别爱用这道菜招待客人。张大千的红烧牛肉面做法如下: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放入两小片姜,葱节子
期刊
又想起了码头,一如想起了朋友,或者故乡。  至今,我的肺叶里还留有一片片的涛声。有这样一幅画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一条栈桥,从岸边伸向船甲板。棧桥上是我,栈桥下是滔滔的长江水。我给这幅画取了个名:码头。  刚刚到码头报到的那天,就有人对我说:“你是刚来的‘新码头’,慢慢沉淀啊。”我心里想的也很美,因为开始吃码头这碗饭了。那年代,在大家眼里,码头很风光,也备受青睐,能当码头工人是令人羡慕的。于是,当上了
期刊
第一次拜见白石老人是可染先生带我去的。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着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壳里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
期刊
1966年9月2日,因不堪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在上海江苏路284弄(安定坊)5号的家中双双自尽。自尽前,傅雷写下遗书,将存款赠予保姆周菊娣,作为她失去工作后的生活费,还在一个小信封里装入53.50元,写明是他们夫妻的火葬费。他们还将棉被铺在地上,使尸体倒地时发出的声响,不会惊扰他人。  我曾收集有关傅雷之死的各种文字记录,并一次次为之动容。我一向认为,傅雷夫妇的自尽,带走了一个时代
期刊
我一直想为那只狗写点什么,我无法忘记它。它既不是我的宠物,也不是亲朋或邻居的宠物。它远离人类世界,它是非洲草原上的一条野狗。它与我之间的机缘仅仅是因为电视。  我很少耐心地看电视,经常看看新闻便关掉。但那天我偶尔调出了一个特殊的频道--动物世界。一位白人科学家一直在追踪那条狗,他驾着越野车,用极为专业的录像设备记录了那只狗的一生。我被狗的命运所震撼。  它的名字叫有机。这是那位白人科学家为它取的名
期刊
很钦佩那些探险者,行走在人迹罕至的荒野,风餐露宿,随时可能被大自然KO。除了挑战生理极限,寂寞、孤独、不被人理解……各种心理问题也席卷而来。眼看走到绝路,却在坚持中迎来坦途。回首一路艰险,记忆中留下他人难以见到的最美景致。  暢销书作家小令君,就是这样一位探险者。最近有幸读到他的著作《拼了命,尽了兴》,被这个85后励志女孩深深打动。不是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邻家女孩,她喜欢刺激的、充满不确定性的
期刊
在诸多种类的记忆中,味觉记忆通常会强于触觉记忆,却明显弱于视觉、听觉记忆。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某位七旬老人就曾告诉我,五十多年前的大饥荒时期,他有过两三个月不见一粒白米的经历,整个人奄奄一息,坐以待毙,分分秒秒,生无可恋。有一天,他伯父送来几斤救命的蚕豆,家里人赶紧生火,用瓦罐煨上,那股飘溢的芳香沁人心脾,无与伦比,仅仅用鼻子嗅它一嗅,闻它一闻,就能滋生莫大的喜悦,从脑门子里冒出不绝如缕的青烟。对
期刊
措手不及,美国学生能说会道  2015年2月,经过一轮严格的招聘测试,原为山东省菏泽市一中高三语文教师的我,终于成为马萨诸塞州贝勒蒙特一所公立中学的汉语教师。该校校长马丁·西蒙先生是一位谈吐诙谐的长者,在我正式任教那天,他煞有介事地叮嘱我:“MsMa,你可要当心点儿,那些自以为是、能说会道的学生或许会给你出难题的!”  我并未把西蒙校长的话放在心上。那天,当我第一次来到汉语班时,教室里人声嘈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