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让官民之间再添一堵墙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人向媒体反映,浙江一些部门和单位借助权力在生态环境优越的遂昌县开辟农产品“特供渠道”,让当地一些绿色农产品基地高标准保障其部门和单位的内部供应。记者调查证实,浙江省确有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以及一些外地政府机关,都是遂昌的定点用户。
  事实上,“特供农场”、“特供食品”不仅存在于浙江,也不仅限于土猪、土鸡和瓜果蔬菜。在北京顺义李桥镇就有个占地两百余亩的“北京海关蔬菜基地暨乡村俱乐部”,人称“海关大棚”,这里不但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和铁栅栏环绕四周,还有五名保安日夜把守。据当地村民说:“这是一个专供北京海关的蔬菜基地。”此外,陕西省高级法院在距离西安30公里外的户县也拥有自己专属的机关农场:广东省某厅委托其下属一培训考试基地雇用附近的村民到基地专门种菜、养猪、养鱼、养鸡鸭的做法更加高超。如若没有条件建立特供基地也无妨,选择可靠的食材提供商亦不失为一条捷径。有记者曾致电分布于全国103家入选北京奥运绿色产品提供商后发现,除当年特供奥运之外,部分企业与政府部门至今仍与其关系密切。
  “海关大棚”之类,在顺义有特供蔬菜基地的绝非仅北京海关一家。据《南方周末》报道,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巨山农场是政府的瓜果蔬菜主要供应地。全国各省级部门和某些财大气粗的国企也都有自己的专属农场,“我就听说有几个部级单位在这么做,”中国农业大学的何继国教授表示。中国政法大学的何兵教授稚,2010年8月他在全国各地考察时,很多省级政府部门都让他在他们食堂放心用餐——因为食物均来自他们自己的农场,正如《历史在这里沉思》一书中说的:“他们享受着五千年来封建帝王做梦都想不到的现代化生活,而掌握的权力又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政客们享受不到的对建特权。”据说,这些农场里所有蔬菜档案跟人口管理一样详细,“何时下种,谁育的苗,哪天定植,谁打的农药,打了多久,采摘安全期是哪天,谁采摘等等,一一记录在案,以备查询。”
  美国学者大卫,科兹说,特权阶层非常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最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相信它,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道理很简单,一些权力部门正是看到了当前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才从他们自身安全考虑,通过另辟蹊径来实现自我保护的。因为他们有权有势,而且命也似乎比别人更值钱。“特供农场”便由此应运而生。在这里,一切种植养殖绝对要原生态,土法饲养、不用添加剂、不施农药化肥。这正像遂昌县农业部门一位干部所言:“一些权力部门或有钱的大单位为保障食品安全,派人到一些山清水秀少污染的欠发达地区考察,如果看中了某个农产品基地,他们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企业,让其以各种名目申报项目或申请补助等方式实现变相补偿,而其得到的则是低价优质农产品的长期供应,这中间到底有没有利用政府权力和资源问题,外界一般很难知晓,”
  围观“特供农场”,会让公众不由产生一种无助感和被剥夺感。据中国食品安全机构透露,20lO年全国至少查处了13万起食品安全案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曾说,“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说老实话,我们这里的官员没有特供,吃的东西跟大家一样,都是在街上买的,我们也有切肤之痛。”诚如斯言,只有没有特供,官员和平民吃一个篮子里的菜,同样面临着食品安全的风险,才能体会社会冷暖,读懂民生多艰,从而萌发出抓好食品安全的内在动力。反之,如果政府机关,尤其是监管部门只顾保障自己吃好喝好,安全无忧,他们还能去感知食品安全危机之下民众的忐忑不安吗?当食品安全的决策者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在世事纷扰中“独善其身”时,他们还有多少动力去“达济天下”?对于“特供农场”,我们不“眼红”,只是忧虑。“特供农场”的泛滥和蔓延,个别部门官员利用手中的特权“近水楼台先得月”,使本应全社会公平享用的安全食品却沦为少数人的廉价“禁脔”,并不声不响地完成了一次次“偷菜”游戏,人民群众能没有意见吗?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如果任由权力部门肆意搞自己的“权力农场”,那么,公众的安全将会永远遥不可及,“三聚氰胺”事情就是一个典型,这个问题当时没有处理彻底,导致现在后患非常严重,对整个行业都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之后,蒙牛毒奶“致癌门”事件及多美滋等多家奶粉事件又屡屡再现,这让消费者怎么能放得了心。“头痛医头,脚痛医乱总是在大乱后给力”的种种做法,几乎成了当下诸多管理部门处理问题的通病。作为民生的一件大事,媒体几乎天天都在刊登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但实际管理中却缺乏常态化,常常是花架子多。蜻蜓点水的多,做表面文章的多,不免有欺骗舆论之嫌。因为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分段监管,愈加导致了各个部门各做各的,没有一个从头管到尾、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权力部门忧食品安全都把心思放在建自己的“特供农场”上去了,哪还顾得上管社会大众的食品安全,“先天下之忧而忧”呢?
  所以,我们期待借权力搞“特供农场”的政府部门和单位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的说的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你们是食品安全的守卫者,一定要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吃上放l心的食品。”否则,借权力搞“特供农场”的政府部门和单位就是典型的以权谋私,就是让官民之间再添一堵墙。
  温总理也曾多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惟此,官员的“特供农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的绿色蔬菜基地。
  (责编:山林)
其他文献
不久前有人发帖称,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富宁县召开“两会”期间,购买价值800元左右的上海牌手表978只,其中刻有“富宁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纪念”字样的490只,刻有“富宁县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纪念”字样的488只,总计花费60万元。  消息传出后,网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说,贫困县、“两会”纪念品、60万,这三个关键词,刺痛了公众神经。有的说,会议纪念品起初是笔、日记本、公文包之类,现在升级为床上用品
期刊
一对恩爱大半生的夫妻,进入空巢期后,因为丈夫的疾病把整个家庭拖入无边的煎熬与痛苦之中。面对丈夫生不如死的处境以及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她的心理愈来愈脆弱,为了让自己和老伴得到解脱,她竞选择了极端方式——  夫妻恩爱惹人羡,进入空巢期疾病突袭  在河南郑州市二七区一个居民小区,李宏成与老伴段秀荣的恩爱是出了名的。  李宏成1945年出生,与老伴段秀荣曾是中学同学,通过自由恋爱结婚,这在那个年代十分少见
期刊
新娘婚前神秘死亡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老张集乡邓晓超与孙丽娜于2010年6月经人介绍相识,恋爱月余,双方家长就风风火火地商定于2010年7月23日举行婚礼。这个时候的邓孙二人还未办理结婚登记。不过在农村,先结婚后登记的婚姻确实很多,人们也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  婚前,孙丽娜由于买嫁衣和嫁妆,忙了几天。也许是新婚大喜有些兴奋和激动,也许是操劳过度,她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婚礼当天7月23日上午
期刊
老夫妻隔代抚孙15年  乐安县罗陂乡杏园村村民陈道庚,生于1948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经人介绍他与小他两岁、永丰县女子吴莲娇结为伉俪,婚后夫妇俩共生育两儿两女,长子大陈生于1971年,次子小陈生于1973年,两个女儿均已出嫁。  老陈有一手祖传的薯粉丝制作技艺,早年他曾在乐安县城做了十多年的薯粉丝买卖,他制出的薯粉丝柔嫩细腻,洁净利索,十分畅销,在当地居民及各大酒店中供不应求。  除这一手艺外,
期刊
河南省巩义市的曹晓丽,是新浪网的签约博主,其博客点击量达到2500多万。2010年1月初,她根据一名女网友的倾诉写成的一篇博文,被一家减肥公司改成广告软文拿到杂志发表。于是,曹晓丽将减肥公司和杂志社告上法庭,2011年12月12日,郑州市中院的一审判决维护了她的著作权,这是河南省博客维权第一案。  近几年,网络侵权案件频发。2011年7月,网上发出了制止“微博抄袭”这一现象的呼声。因为目前我国尚没
期刊
再婚男女重组家庭  刘刚1968年出生,大连市人,在一家私企公司推销酒水,月收入上万元。  刘刚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前妻性格外向,不甘心上班挣点死工资,和另一个男人跑到外地开饭店,回来跟刘刚摊牌离婚,那时他们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刘刚同意离婚,只有一个条件,女儿归他抚养,并且不用前妻拿抚养费,前妻欣然接受。  离婚后的刘刚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帮他带孩子,可父母年岁已高,他渴望能有个人帮他一把,一起孝敬
期刊
编辑同志:  2003年春天,我丈夫田某辞职转行,独立创办了一个有限责任贸易公司,我在家当全职太太,对丈夫公司的事从来不管不问。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突遭车祸去世,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压在了我肩上,而丈夫留下的公司居然欠下了不少债!讨债的人手里都拿着我丈夫亲笔写下的字据、债务应该说都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被讨债的人逼急了,特来信咨询,丈夫去世了,留下的公司债务要不要我偿还?  读者 王军  王军读者
期刊
一对耄耋老人,半路走到一起,经历半个世纪风雨,成就金婚,却为了一笔共同巨额拆迁款,两年打了三场官司,最终起诉要求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拆迁款予以分割。那么,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能否要求分割共同财产?2011年11月15日,这起《司法解释(三)》出台后全国首例婚内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案,在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法院有了答案。  半路夫妻金婚情不敌巨额拆迁款  86岁高龄的吴巧珍,是江苏省无锡市人。上世纪六十年代
期刊
如果不出意外,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漂亮女生方静已经怀揣毕业证书走出了校门。然而,一段师生恋彻底毁灭了她的如花生命。就在毕业前夕,方静被师母兼情敌叶莎泼上汽油,烧成重伤,不治身亡。在这桩情感纠葛中,方静有过多次斩断孽缘的机会,情敌曾3次向她释放出强烈的警告信号,但方静坚信自己以身套牢的“爱情期货”丰收在望,以至最终将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纵火杀人者竟是师母  2011年3月20日下午2时许,湖南株洲
期刊
2011年6月中旬,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公安局来了一名报案人,一名中年妇女将自己的儿子、儿媳拉到民警面前,称孙子在他俩手上莫名失踪了。当办案民警向这对年轻人讯问情况时,发现他们并无结婚登记,而且年龄均只有20岁,而他们失踪的儿子却快3岁了。随着警方深入调查,这对年轻情侣很快说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案情——儿子被他们卖掉了。不仅如此,他们在这3年里,还相继卖掉了另外两名刚出生的孩子。  痴迷网络辍工辍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