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三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0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为例,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三策略:课前精选生活素材,让教学资源鲜活起来;课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习过程灵动起来;课后布置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知行结合起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情境体验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22-02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由品德与生活(社会)更名而来,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少年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因此,教师要从生活的角度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所得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灵动起来,让学生能够真听、真看、真感受,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应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提到,应帮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行为习惯。《我的环保小搭档》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的最后一课,内容的编排契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主要通过“我的环保小搭档”主题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身边的环保搭档,共同为环保事业做贡献。
  一、课前精选生活素材,让教学资源鲜活起来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教材的容量有限,无法呈现更多鲜活的资讯或案例。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灵动,课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素材,以补充教学内容,让教学资源鲜活起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进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的教学,笔者主要从问卷调查、以学定教两个方面着手准备教学,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教学资源,根据学情制订教学目标,使整节课的教学变得丰富、生动、灵活。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课前笔者在问卷网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网络问卷调查。
  1.问卷问题:(1)环保是什么?(2)你为环保做过什么?(3)你有哪些关于环保的疑惑?
  2.调查结果:(1)对环保认识模糊;(2)学生的环保行为多流于表面,说得出却不一定做得到,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对环保缺乏系统认识;(3)学生关于环保的疑惑,集中在三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打水仗?家里请客吃饭到底是买一次性碗筷还是用普通碗筷?春节放鞭炮好还是不放鞭炮好?
  (二)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学情从生活中了解,各种困惑从生活中发现,教育教学资源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环保的态度、认知水平、行为表现等情况,笔者制订了三个教学目标:(1)明白环保的重要意义。(2)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环保小搭档,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3)从自身做起,树立关注环保的责任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根据这三个目标,笔者一方面通过网络、期刊、新闻报道等途径选取适用的环保素材,另一方面请学生、家长和班主任提供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实物、照片或者视频等资源,为制作教学课件做准备。
  二、课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习过程灵动起来
  (一)激趣导入,切入主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到听官的跟前。”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感官的作用,尽量变静止的教材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情景表演等,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地球是人類的家园,与我们朝夕与共,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还是一个抽象、陌生的概念,他们不理解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形态,不懂得环保对地球的具体意义。对此,笔者首先从具象化地球开始,运用动画视频《地球的诉说》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地球的形态;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她是谁?她遭遇了什么?我们要怎么帮助她”。让学生在视频的启发下思考问题,进而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
  (二)回望生活,发现环保
  在导入环节,学生初步了解了环保的意义——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实际上,学生可能还不是那么清楚“环保”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课文第46页“环保是什么”内容时,限于课本上图片表意不够清晰,笔者播放了一组课前学生提供的图片和小视频素材,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环保是什么。在图片、视频等画面情境的引导下,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回望生活、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笔者则相机把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答案板书下来。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与环保相关的具体事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闯关游戏“生活中的环保知多少”,游戏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游戏形式是对图片内容进行判断,属于环保事件打“√”,非环保事件打“×”,并说明理由。经过这几个教学步骤,学生脑海中对“环保”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具体的印象。
  (三)任务情境,增强体验
  对环保加深认识以后,进入课本第47页“环保有搭档”的学习。课本中有两组图,第一组是“我”用水壶喝水,不选择一次性纸杯;第二组是“我”跟爸爸去郊外植树,画面中有树苗和铁锹。这个环节是同桌交流活动,分别找到图中谁和谁是环保小搭档,并以句式“(   )和(   )是环保小搭档,因为(   )”说一说。
  这是一次任务式情境体验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明白生活中有不少小搭档可以和我们一起共同保护环境。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笔者在学习要求中特意提到“可以每人说一组图,也可以一人说完两组图”,这样能力强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能起到示范作用,而能力弱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带动下也尽可能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笔者在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后进行知识延伸:“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环保小搭档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不断拓宽学习面,同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四)再创情境,落实行动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再创情境,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环保两难问题。
  1.正如课标所说,“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笔者选择课前调查中学生较为头疼的三大环保困惑中的两项作为情境主题:
  (1)演一演:双休日请亲戚吃饭,爸爸妈妈意见不同,请问你支持谁?为什么?
  A.爸爸说:买一次性碗筷好,不用洗碗,大家都不累。
  B.妈妈说:用普通碗筷好,环保!
  在表演中,当扮演“爸爸妈妈”的两名学生各执己见,笔者提醒扮演“孩子”的学生做出选择并说明原因。在“孩子”选择支持“妈妈”以后,“爸爸”仍然不让步,说出“你们选择普通碗筷,你们就负责洗碗,我不洗”。“孩子”和“妈妈”都表示愿意洗碗,“爸爸”才勉强同意。(真实再现了生活情境)
  学生表演结束后,笔者立即追问:“同学们,在环保的路上要吃苦受累,你们还愿意选择环保吗?”全班学生都说“愿意”,笔者随之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来保护环境。”
  (2)论一论:过年了,你还放鞭炮吗?为什么?
  A.正方:过年应该放鞭炮。
  B.反方:过年不应该放鞭炮。
  在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执一词、各有道理——正方甲:“春节放鞭炮才有过节的气氛。”反方甲:“过年不放鞭炮才好。放鞭炮会污染空气、产生噪音和垃圾、浪费资源,还很危险。”正方乙:“危险不要紧呀,让消防车在旁边等着就好了。”反方乙:“为了放鞭炮要消防车在旁边等着,不是很浪费资源吗?”正方甲:“城市不能放,我去农村放总可以了吧?”反方甲:“不管在哪里放鞭炮,都会污染空气和浪费资源。”……辩论最终以正方认输结束。在之后的总结环节中,笔者就放鞭炮的相关法规进行普及:南宁市关于燃放烟花爆竹有“禁放区”“限放区”和“限放时间”等规定,为了环保和我们自身的健康、安全,请大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同时还要关注身边是否存在违反环保法规的不良行为,如果有,请拨打环保热线——(生读)“12369”,做到——(生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师在学生辩论后进行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环保,引导学生不仅自己做到环保,还要督促身边的人也环保。
  2.在以上的“演”“论”环节中,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两难问题情境。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4人小组,自主选择其中一道难题进行交流,把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运用到解决日常环保难题中。这个环节融合了问题式情境、任务式情境、模拟式情境、试误式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启发学生以情境中的人物身份进行观察与思考,结合本节课所学进行判断,还能最大限度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小组合作中学生以强带弱,则能实现学习帮扶、共同进步。
  三、课后布置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知行结合起来
  课标提到,“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这说明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因此,在本节课教学结束之际,笔者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环保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即使吃苦受累也要坚持环保,提升自身文明素养;同时布置几项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实践:(1)全体学生共同制订了一份“环保约定”,如衣服不合适了可以送人,吃饭要光盘,出行尽量选择绿色交通工具,生活中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废旧报纸可以用于包书本、练书法,读过的书可以捐赠,垃圾要分类扔,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等等。(2)提出监督机制:在校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在家家人之间互相监督、在城市社区靠大家自觉遵守等。(3)每个学期给环保做得好的学生颁发“环保小天使”奖状,以资鼓励。
  通过课后生活实践,强化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行知行合一,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教师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德育原则,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资源,并将其创新运用,使道德与法治课堂越来越引人入胜,使德育成效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章真源(1969— ),女,湖北武汉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星湖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責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本文以南宁市某中学为例,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行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总结四点思考和建议:预防校园欺凌,提高校园欺凌的普及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分角色有针对性地处理校园欺凌行为;重视和警惕冷暴力的危害,营造和谐共赢的集体氛围,减少不良竞争,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摘要】本文论述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智慧幼儿园的建设与实践,依据智慧幼儿园的内涵与特点,做好目标和系统框架的构建,通过智能化网络、物联感知系统的建立及云计算平台的搭建,促使信息技术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创新工作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幼儿园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
小学是学生形成各项能力的启蒙阶段,也是尤为重要的阶段。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音乐既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又能提升其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其对美的感知能力。本文分析了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构建审美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只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还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对其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尤其是音乐合唱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他们的音乐技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本文针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音准训练展开探究。
【摘要】本文阐明开发研学课程的意义,介绍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开发的研学课程,阐述绿色生态研学课程实践,并提出研学课程的后续开发设想,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研学课程 研学旅行 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20-02  研学课程是基于位子渌小学“让我们与美好未来紧紧拥抱”的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随着教育改革向深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被提上了新的高度,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等教与学的方式从深度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的新要求,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趋势。然而,回望诸多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意识、学情意识、扶放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作业意识淡薄的现象;而有效教学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明晰的学情意识、明了的得法意识、民主的问题意识、明朗的反思意识、明智的作业意识等。
当前,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校加强了对小学生的音乐意识的培养,音乐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给自己的带来一种审美情趣。音乐教学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怎么唱歌,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材料投放则是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提升的核心元素所在。为此,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准活动主题,并能够根据主题投放材料,同时,还得认真选取投放的材料,使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还应关注投放材料应适宜,以及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等层面的思忖,努力发挥出活动材料对幼儿的体验操作、发现和探索等方面的作用,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
本文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开展探究活动、引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探索生命、思考生命.
【摘要】本文论述“君智课程”框架下“君子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策略: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少年彬彬,君子谦谦”为核心理念,构建包括传统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研学实践课程三大板块的“君子课程”,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君子文化 君智课程 君子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