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散文诗:在思想的隐喻里展开或释放(二)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gi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典文本创作的精神向度
  恩斯特·卡西尔( Enst Cassirer)在谈及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的作用时说:“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的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间持续摆动的过程。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积极的状态。”①审美情感,让诗有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存在状态。这个状态,是由语言来承担的,更是附就在时代命运的转寰之中的状态。在诗人看来,诗文本应体现爱、悲悯、劝诫、昭示和人性的自剖,以及对于人本精神向度的追寻。这些,都将为散文诗创作之诗意锻造,提供一个可以参悟生命本质存在的理想出口。
  我读世界散文诗,就是有着这种感受。纵观伟大的作品,没有哪一部不是高贵的精神与深重的痛苦相连。社会性与天性之间的对立,铸造了作家的独创性。在古老中国也同样如此,那炎炎烈日下,一位健美的汉子奔逐的身影,他是孤独的、虚幻的,也是唯一的、不灭的雕像:他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是执著于目标的侠士。他借助闪电的燃烧,将自己定格大野之上。我们不能说他只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我们读世界散文诗,也不能说它是“别处的”,它同样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性质”,讓作品有了一个存活和传承的理由,也是作品的巨大魅力所在。它决定了一位作家或诗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但也许,就诗人生存环境而言,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窘境。但存活的生命,必须是诗性的和精神的。
  诗性与本性相融,便有了不可撼动的情怀。心灵的沟通,爱默生的解析也许更为直接和准确:“灵魂的每项许诺都有无数的履行手段,它的每一种欢乐,都成熟为一种新的需求。无法抑制、随意流动、永向前看的天性,在最初的善意中已经提前表现出一种在其普遍的观照中必将失去特殊关注的仁慈。”②这种“灵魂的许诺”“最初的善意”“特殊关注的仁慈”,在一些作品中有所体现。如鲁文·达里奥的《复活的玫瑰》、塞萨·瓦叶霍的《骨骼点名册》、安德烈·纪德的《大地的粮食》、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赫·布罗克仁的《海的坟墓》、希梅内斯的《四月诗情》、屠格涅夫的《鸫鸟之一之二》《大自然》、东山魁夷的《与风景对话》等等,都在作品中贯注一种生命之本体或与自然相亲相融的仁慈力量。
  但是,黄钟毁弃,瓦釜齐鸣。在我们身边,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失落。文化意义上的精神性质,正在逐渐远离我们而去。在迷惘的失落中,我们,谁能不怕险恶,为现实痛伐那些丑与恶?谁能心存感恩,为这个大地做些什么?谁能理解巴勃罗·聂鲁达所说的:“当诗人们关在研究室里的时候,人民在用胶泥、土地、河流和矿山来歌唱。他们培植了迷人的鲜花,谱写了出色的史诗,炮制了小说,描述了灾难。他们歌颂了英雄,捍卫了权利,为圣人加冕,为死者痛苦”③这一追求人文自觉的呼声?他的《英雄》是这样的——
  我发现了我的英雄,正好在我去找寻他们的地方。仿佛是我把他们装在我的忧虑里一样。起初我不知道怎样识别他们,如今,熟悉了生命的布局,我已经懂得给他们赋予本来没有的性质。可是我又发现自己被这些英雄压迫得太累,只好放弃他们。因为我现在要的,是在横逆之下伛偻着的人,是挨第一下鞭子就尖叫的人,是把人生看作没有阳光的潮湿地窖、不会笑的阴郁的英雄。
  可是,如今我找不到他们了。在我的忧虑里充满了年老的英雄,昔日的英雄。
  聂鲁达可以说是拥有读者最多的拉丁美洲诗人,他20岁时就写出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且出版同名诗集。到1961年,这37年内重印了不知多少次,印刷达100多万册。之后更是多之又多。聂鲁达受波特莱尔和兰波的影响较大,常受争议的《大地上的居所》第一、二卷最为明显。后来他又放弃了一位法国诗人思想对作品的渗透。因此,他还风趣地说:“法国衣服不适合我的身材”。他的作品澄净透彻,写史诗,也写别人从来没写的日常。《回忆录》中,大量的作品都是散文诗。
  这章《英雄》,写得就是别具一格。开始的“我把他们装在我的忧虑里一样”与结束的“在我的忧虑里充满了年老的英雄,昔日的英雄”形成了“圆环”。英雄不是某种模式认定的那种标准。在诗人心中自有着另一形象。“我发现了我的英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与英雄模式不同的形象。他们,让我“懂得给他们赋予本来没有的性质”。这个“性质”,是什么?从寻找,到放弃,是因为英雄的古旧与高不可攀。是英雄的固有的那种“国家模式”,它离大众实在太远,让人感觉到“压迫得太累”,不得不放弃。这不是“我现在要的”。我现在所想要的,“是在横逆之下伛偻着的人,是挨第一下鞭子就尖叫的人,是把人生看作没有阳光的潮湿地窖、不会笑的阴郁的英雄”。打碎英雄的神圣,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者,这其实并不难,难就在内心该如何界定英雄的标准。那离得太远的,并不会印证心灵里的真切的有血肉、知道切肤之痛的生灵而不是一种雕像式的英雄。从镶嵌在句子里的词义——“找寻”、“忧虑”、“识别”、“赋予”、“放弃”,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起伏,为接下来的自己内心里的“英雄模式”,做出了很好的诠注。
  如果说聂鲁达的坦然面对,还不足以让读者了解他的思想,那么,他在晚年写的回忆录,却足以说明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的一种情感,其创作的精神向度也就成了一种追求了:“第一批子弹射穿了西班牙的六弦琴,当喷出来的不是音乐而是鲜血时,我的诗歌便像幽灵一般在人类受苦受难的街心停驻,并开始沿着一股根与血的激流升腾。从那时起,我的道路与大众的道路汇合了。我顿时感到自己从孤独的南方走到了人民的北方,我愿自己卑微的诗歌代作剑和手帕,为人民揩干净沉重的苦难的汗水,向他们提供一件争取面包的武器。”④
  聂鲁达大量的作品,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而“义务与爱情,是我的两只翅膀”(《海滨之花的颂歌》)。义务,让聂鲁达有着言说不尽的心声。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诗,都是大史诗和小史诗,它反映了诗人从空虚的个人主义者变成被压迫者的代言人的转变过程。这章《英雄》就是这种转变过程的反映。他的语言的精神指向是巨大的,石头和语境,泥土和方向,都在作品里呈现它闪光的东西。他的许多作品,将拉丁美洲大地的山川、景物人格化,并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表现拉丁美洲人民渴求解放的迫切心情。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了一派喜人的局面。但是,在散文诗创作日渐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多年来,创作中出现的芜杂的敷陈与清浅的抒发依然占据较大比例。反映生活的铺陈太多,看似以生活为背景,而又高远地悬浮于真实的生活之外,或拘于苍白的写实,比正常的散文还散文化,串连话语方式的單一,表现手法的老套和陈旧,渐渐淡化了诗的意境,最终导致散文诗这一文本缺少馥郁的诗性和触情撼心的力量
摘要:文章从教学流程重构的角度分析了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催生教师内生动力和学校层面提供助力两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实施途径可从学校层面规范流程实施标准化教学来提高教师的分析设计能力;教研室层面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基于实操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师个人层面加强学习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流程;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项目简介】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江苏省丹阳市以“项目共同体”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逐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2019年,丹阳市教育局立项了江苏省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丹阳市教育局协同多部门、多方面的合力,推进“5 1”分层递进研训模式,构建“1 X”幼儿园课程建设,打造“一园一景”的儿童游戏场,探寻家园协同、幼小衔接的研究,从而实现了让每一个幼儿获得幸福童
摘要:“产教融合”是国家确定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基础之上,以电气自动化技术试点专业为例,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共商、共建、共培、共享”的协同机制,激发校、企、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1  看到大海的时候,我首先想到向回走。大海多大啊,不向回走,还能走向哪里?   倒退着一步一步走进水中,一点点下沉,一点点苍茫。   终于走进大海了,走进时间中了。   生命重新生动起来,水与身体摩擦着,拥抱着,拉扯着,撕咬着。   继续向回走吧。   一步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   对于大海来说,哪里都不是岸。   对于我来说,哪里都是岸。  2  走进大海是必然的,即使我不识水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工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做法,总结其教学成效,并提出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策略及方案。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
乐 队  大乐队的演奏,似乎想要把一切带往过去。音符在记忆中,慢慢铺展。旋律中有一股,直抵骨髓的强大平和之力。  老屋好久没有下雨了。我的妹妹,附在家堂贮贝器的图腾上。她还在生长,也许她渴望的并不是水,而是降落时,音符一片片律动的力量。她需要这种力量,她等待着旋律中,这股力量灌进她的身体。她努力想挣脱出来,得借助这股力量,成为这个家族,真正不可或缺的一员,不是在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  旋律还是将
越走越远的人,化作一盏又一盏高悬的星盏。  这时候,我会想到面具。深夜藏在白昼的身后,拿着的黑色的面具。想到落日的余晖残存的光线里,被碾碎的虫还在拼命地拼装着嘴巴,嗜食着光阴的碎屑。  这时候,我会把消殒前的最后一片云彩当作刻意。炼狱之火化作灰烬前的挣扎,敛去了媚和轻浮的温度。  这时候,我会把群山的沉寂当作平衡大地的一块顽石。我会让暮色的旷野愈发辽远和空旷。让时间止于屋檐,止于高原,止于忧郁的人
名著导读课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课程目标是借他山之“玉”提升学生对名著的审美力。所以教师名著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未必全然适宜去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可是教师的名著阅读方略也未必不宜影响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的存在价值,在于介绍一种阅读的视角,表达一种个人的观点,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名著的感受,提升学生经典人物的体认,拓展名著经典的感悟。基于此,名著导读课课型的教学策略适宜采用“选点”“联线”“铺
摘要: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到语文的核心价值,情感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维度之一。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为例,可以尝试从画面感、过程性、价值观三个方面建构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的独特视角、有效路径与客观标准,为课程标准、语文要素、语文教科书以及语文学习者四者之间的准确对接、无缝衔接提供更为细化、更易操作、更有价值的策略支撑。  关键词:情感体验;单元设计;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