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nk:不要泛滥粉红君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838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二以来,班里不少学生对男女同学关系津津乐道:捕风捉影者有之,夸大其词者亦有之,甚至有人炮制出不少“花边新闻”,在班级里乐此不疲地传播着。空气中似乎很容易就飘起粉红色的泡泡,比如,当被传绯闻的两个人一起干某件事或是仅仅名字被老师一起报出来时,都会引起不少同学的哄笑;英语课上一句“We eat an apple and drink a glass of milk”也能引来大家不怀好意的笑声,只因apple和milk恰巧是班里被风传的两位男女同学的绰号。
  十二三岁的孩子,还谈不上谁爱上谁,最多是欣赏。但这样的情形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氛围,若不及时纠正,必将影响班级风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硬性叫停肯定不行,怎么办呢?鉴于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了这个玩笑活动中来了,我决定让他们从自我反思开始。
  周记析因
  我组织了全班学生在周记中就“为什么我们爱拿男女同学关系开玩笑”展开讨论,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这样的行为做出解释。当落到笔头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他们冷静下来了,已经较为客观和公正了。梳理学生自己归纳的原因,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玩和无聊。大多数同学是为了戏弄别人,通过耍嘴皮子聊以解娱。比如,“当看到被戏弄对象那种想骂人又骂不出的表情时会觉得特有成就感,看到周围人被自己逗笑了,会变本加厉。”而且被传绯闻的同学一般都会跳出来为自己辟谣,结果越辟越谣,周围人更达到了娱乐的目的。在寄宿制的中学里,生活相对闭塞单调,学习上激烈的竞争也很容易造成压抑,年轻的心会通过传绯闻来调侃和娱乐自己。班里甚至有同学画出了“绯闻平面坐标图”,结果显示除了个别较幼稚的小男生,似乎每个同学都被传过绯闻。
  二、吸引别人关注。有些同学与其他人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学习上又没有个人成就感,就会想方设法去引起别人的注意,传播绯闻成为他们吸引别人关注的好方式。看到某男同学和某女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或是玩闹,就会运用“微小量放大法”,将事态放大进而变为绯闻事件。而且,制造绯闻是要有一定创造性的,巧妙地与个人绰号有机结合,让其他同学很感兴趣,如“TV”、“谷歌棋姐”等名词充满了趣味性和创造性,给人以莫大的想象空间。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会以此来吸引他人的目光。
  三、报复心理。吃不得亏的心理让一些同学在被别人传播了之后很不服气,“别人传我的,我也要以牙还牙,传他们的。”这种想法之下就会故意制造和传播对方的绯闻,以此来还击对方,达到自己的内心平衡。而且,传绯闻还是一个束缚别人的好方法,当别人干了一件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或让自己为难时,就会说“再动,你就喜欢××”,这样一来肯定能摆脱困境,甚至有同学这样说“绯闻的杀伤力比拳头还要狠”。
  四、青春敏感期。学生们正值青春期,对男女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或许自己内心欣赏某位异性同学,就会特别关注男女生关系,再通过观察探究其他同学的一举一动,添油加醋,得出所谓的惊人发现,然后将此发现兴致勃勃地跟别人分享,绯闻便传播开了。可以说,传播源头有一些学生是投射心理的体现,通过说别人来满足自己对男女关系关注的心理需求。甚至有的同学因为看到别人能与异性相处得很好,心生嫉妒,就以嘲讽式的传绯闻方式表达出来。还有的同学在宿舍里跟舍友讲自己觉得某某异性同学挺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随之绯闻飘起。
  班会寻方
  班会课上,我将学生们自己梳理的以上原因一一呈现出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讨论“传绯闻”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从上面这些原因出发,我们可以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传绯闻”的行为损人不利己,不仅影响了班级风气,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而且在班级里会造成消极的舆论倾向,甚至会让有的同学产生“自己在班里没有绯闻是失败的”这样的错误想法。另一方面,制造子虚乌有的绯闻会伤害到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有的人可能从此就不敢再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了,甚至连请教问题都不敢了,因而会破坏同学间的正常友谊。
  最后,全班学生达成共识:男女同学本可以在个性和学习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我们不必太敏感,大方交往是无妨的;平常我们在交往中要多进行换位思考,体会自己被别人传绯闻时的郁闷感受,而不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以致忽略了他人的感受;青春是值得珍惜的,但青春也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能因为“无聊”和“好玩”耽误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随后,按照我们班级问题处理的惯例,学生们选举并成立了“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工程项目组”,该项目组在充分征求集体意见的前提下于一周内颁布了《No Pink:不要泛滥粉红君——关于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的项目规定》,从“倡导”和“规定”两个层面对该问题的解决做了更详尽的解读。
  关于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的项目规定
  倡导
  1.保守内心的秘密。
  2.保守别人的秘密。
  3.不参与绯闻传播,更不制造绯闻。
  4.适当开导身边被绯闻困扰的同学。
  5.当巧合出现时,不笑,不过于注意。
  6.勇敢正确公开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7.培养自己的课外兴趣。
  8.寻找合适的放松方式。
  9.当别人传绯闻时,不予理睬。
  10.被传绯闻时,保持心态良好,勇敢地举报、澄清。
  规定
  ※传绯闻的界定:
  1.直接传绯闻例:××和××永恒,××和××绝配,××喜欢××,等。
  2.变相传绯闻例:你家夫人/丈夫,某些动物的叫声,数字组合等。
  3.其他方式如眼神、手势等。
  ※严禁用绯闻威胁他人!
  适用范围
  一切活着的人与初二(1)班成员间的关系。
  如传A&B,A在初二(1)班,B不在,也算传绯闻。
  但受惩罚的人仅限于初二(1)班成员。
  认定
  当事人(被传者)认为构成传绯闻的基础上,由值日班长/项目组成员/班主任及两名或以上无关同学认为构成故意传绯闻的,即认定为故意传绯闻。
  若传绯闻者经两名以上同学作证为无意传绯闻,则认定为无意传绯闻。若两周内“无意”次数达到或超过三次,则达到、超过的部分认定为故意传绯闻。
  惩罚措施
  ※无意传绯闻者:向被传者私下道歉,消除影响,并予以提醒即可。
  ※故意传绯闻者:
  初次:向全班同学及被传者公开道歉,消除影响。
  2~3次:初次基础上,向被传者提交不少于200字的道歉,朗读《关于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的项目规定》1遍。
  4~5次:初次基础上,提交不少于400字的道歉说明,抄写《关于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的项目规定》1遍。
  5次以上:初次基础上,道歉说明书不少于500字,抄写《关于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的项目规定》3遍,必要时对被传者家长进行当面或书面道歉。
  注:所传次数为一学期累计。
  ◎“道歉”的界定:
  当面或书面,真诚地说明自己的歉意,由被传者和另一名同学证明传绯闻者已经获得原谅。
  ◎“道歉说明”的界定:
  道歉的基础上,说明屡次传绯闻的原因,使大家可以引以为戒。
  结尾
  本条例不针对任何个人,仅为清洁班级环境,让大家拥有和平正常的同学关系。
  有意见或建议,请找“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工程项目组”,最终解释权归“限制和减少绯闻传播工程项目组”所有。
  在该规定的指导和制约下,班级里的花边新闻和粉红泡泡渐渐弥散开去,青春的他们自由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初中时光。
  今天,孩子们业已毕业,当我再次翻起这份规定,仍是充满尊重与感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
其他文献
课间,又有几个学生风风火火冲进办公室向我报告,班上头号皮大王周知棚和别班的学生打起来了,打得很厉害,要我快去劝架。我一听,十分恼火,这个周知棚不知怎么搞的,天天惹是生非,整天不是和这个吵,就是和那个吵,弄得全班同学对他埋怨不已。今天居然和别班的同学打起来了,真是太过分了!  等我赶到打架现场时,他们已经被同学劝开了。周知棚还不甘心,歪着头,丝毫不知悔改。我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和那个同学打架?”他
期刊
学习习惯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  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
期刊
学生课中上卫生间,因特殊原因偶尔有之完全正常。但案例中小安的这种行为过于频繁,显然早该引起李老师的注意。是孩子身体出了问题?是女孩子不方便?是孩子想借机到外面“休息”一下……如果没有合理解释,李老师应该想到这种行为不仅对她个人,也会对正常教学产生影响,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从而影响到班级风气。但如果小安确有特殊原因,那也应该想办法把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这一点上,李老师没能对小安的异常现象进行及时
期刊
文中李老师的做法,有两点值得肯定:  1.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课上得正“酣”时被个别学生有意无意地打断,很多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是先“恼”后“怒”,即使答应孩子去上卫生间,往往也不会和颜悦色。李老师在心存疑惑时,能够静下来倾听,安排他们一个一个去厕所;小斌等人觉得此举不公,有了情绪,李老师又中断课程,嘱咐大家“轻声点”。多么细腻有爱的老师!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不会如此“放下身段”,被学生
期刊
工作多年,发现身边的班主任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刚刚踏上班主任岗位的年轻班主任,他们有热情、有想法,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因着经验和阅历的限制,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挫败感。  第二类,是已经有了5年以上经验的“老”班主任,大多成为学校的骨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对于做班主任的套路,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负面情绪也日益增
期刊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们面对的学生早已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时甚至比教师还多。而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不可否认,负面事件无疑已经占到了相当的比重。  记得在我们班的“班级日记”上,有位学生就曾经在“我看天下事”板块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一会儿是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一会儿是“郭美美”的众多干爹;一会儿是城管打人事件;一会儿又是关于李天一的无罪辩护……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呀?
期刊
树立“目标”,常常是班主任们苦口婆心的劝导之词。我们希望通过翻来覆去的“强化”,让学生能够明白其理,建立目标。但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耳朵听起了老茧,目标只是模糊的远方。从“终极思考”——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即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哪儿?——入手细化目标,是把问题放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截点去思考目标,然后运用倒推演算的方式,把宏大的目标细化拆分成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以期到达“天天坚持
期刊
今天课前3分钟演讲者是汤太平。这是一个话痨级别却又特别单纯可爱的孩子。前两天他就已经在准备他的演讲了,还反复向我讨教演讲技巧。  只见他快步走上讲台,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当真牢牢记住了我教他的话,态度要自然大方,不能笑场。他刻意绷着的脸立马引起了一阵善意的哄笑,他稳稳地扫视了大家一眼,开讲了!  他讲的主题是老师对学生的心罚,大意是心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比体罚更为严重,其中举了两个例子,
期刊
测试分为两种。一种是上级部门的标准水平测试(目的是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测有没有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上级部门规定的统一考试、抽考。针对这种考试,学校会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确保孩子取得好成绩,尤其是升学考。另一种是更为经常和普遍的测试和评定,即校内测评,今天和家长们讨论的,主要是后一类测试。  学校各方在测试方面达成的共识有:  一、重视质性评价胜于量化评价。即不仅仅要测评分数,更要测评孩子
期刊
有家长带着几分忧虑问:“孩子升高三了,我有些慌,不知道怎么办,老师看看我该做些什么?”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呀,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以前怎么做的,高三就怎么做。”  “可是,以前做得对不对,我没把握啊!”  这的确是个问题,很好,他开始怀疑以前做的事了。  我在学校从不称学生“孩子”,但和家长说话,没法称“你家学生”,只能依例说“你家孩子”了。我不太清楚这些高三学生的家长具体处于什么状态,也不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