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终极思考”下的“目标细化”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立“目标”,常常是班主任们苦口婆心的劝导之词。我们希望通过翻来覆去的“强化”,让学生能够明白其理,建立目标。但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耳朵听起了老茧,目标只是模糊的远方。从“终极思考”——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即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哪儿?——入手细化目标,是把问题放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截点去思考目标,然后运用倒推演算的方式,把宏大的目标细化拆分成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以期到达“天天坚持,样样落实”的效果。这样讲明事实,疏浚通道,让目标意识得到了学生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真真正正成为学生前行的内驱力。
  实例探究
  一、 让“综合素质”看得见
  学生初一入校,就会听到“综合素质”评定的学校宣传。我也常把它挂在嘴边,时时告诫学生要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有一次,一学生问我,“老师,到底什么是综合素质,你能说清楚吗?”我顿时一愣。后来,我特意和学生召开了一堂班会来研讨它。
  “同学们,想想看,三年之后,我们毕业了,大家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问道。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老师,我觉得我的成绩必须出众,能够顺利升到我们附中的高中部。”
  “老师,成绩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是它已经不能够说明全部问题了,我觉得发展自己的个性更为重要。”
  “我爸爸说,中学阶段的组织能力也尤其重要,所以我才愿意竞选班委,为大家服务。”
  ……
  学生的答案毕竟只是大方向的范畴,也只是口头上的表达,但是如何把这些大的目标进一步细化到日常生活呢?学生们的答案不一而足,我在“听证”的同时,帮助学生慢慢理清思路。我开始引导着学生进一步思考下面的问题——
  “同学们,假设三年后,我们想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附中学子,那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问题一抛,学生又开始积极讨论。什么“思维训练”“习惯”“课堂”“作业”等等我都没来得及思考的方面几乎被他们说完了。我又继续发问:
  “现在初一,设想如果我们要成绩优秀,初三应该表现什么样的品质?再进一步反推回去,初二我们又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既然初二要达到这种程度,那么我们初一的时候又应该坚持不懈地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呢?”
  顺着这个问题,学生和我在班会课上将每级目标一步一步地画了出来,他们在底下画,我在黑板上画。一个箭头指向另外一个箭头。那一堂课,我们就只整理出来了“学习”这一要素。但是,这一节课却大大激发了学生细化目标的兴趣,也知道了思考的方向。后续,学生们把“综合素质”制作了一张总表(如16页图)。虽然不够严谨,但足以看到他们对自己未来的三年有了把握。
  而最后的呈现,让他们很吃惊。原来,在箭头的末端,全部都是老师现在正在要求的内容,也是他们天天都会遇到的内容。只是这一切,很多学生还没有引起重视——对每一个要求变着花样地“打折扣”。
  这一举措,使学生们摆脱了我的耳提面命——“同学们啦,怎么《鸿鹄日报》质量又下降了呢?”“‘三步法’坚持了没有?”“同学的服务意识责任感怎么这么低……”因为学生们让自己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小目标都和三年后的那个优秀的自己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天天坚持的小目标是自己伸伸手就能够完成的,学生的自觉性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看到当下的位置
  2016年6月12日就是这批学生参加中考的日子了。我非常惊奇地发现,即便在这么“紧迫”的时间之中,部分学生也没有那种我期待的“紧迫感”:体育锻炼拖沓;晚自习利用效率不高;作业的过失性错误率有增无减等。于是,我又开始空出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做了如下推演——
  “同学们,老师耽搁大家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简单的计算题。”话音刚落,我立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中考的时间——6月12日,作为坐标的终点;然后在起点写下了当日的时间2015年12月5日;中间的部分,我写上了剩下的几个月份。
  “老师先来做一个示范,求:到中考体育之前,我们还有多少次集中锻炼的机会?”学生马上开始七嘴八舌地开始演算了,我又说,“别着急,前提条件大家别忘了哟,跟着老师一起来,我们还有4个月的体育练习时间,乍一看挺长的,其实,每个星期只能练习两次,一个月内除开‘考试周’不练习,那么一个月其实仅有六次集中锻炼的机会。6乘以4等于24次。”
  “呀!”学生集体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为了造势,我继续渲染:“应用题还要作答,答:距离大部分体育很不好的同学独自走上体育考场之前的锻炼次数仅为24次。”
  “好了,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算算一共还有多少次英语演练?一共有多少次晚自习,能换算成多少分钟?一共还可以上多少次物理课?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又有多少?分摊到七门学科上面,平均还有多少分钟……”
  最后,我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看似常规的活动全部按着“终极思考法”倒推,计算和量化每一个项目,制作成卡片放在书桌上醒目的位置,以提醒自己把握住“紧迫”的当下。
  结语
  以“终极思考法”为原则,站在一个更高、更远、更有意义的高地,回头俯瞰来时必经之路,重新明确每一阶段应该达成的子目标,然后继续前推,细化到每一天的行为,使得目标能够“天天坚持,样样落实”,学生内驱力自然大大增强。最后,我想说的是目标意识要想深入学生内心,必定遵循几个原则:第一,让目标“具体化”;第二,让目标“可视化”;第三,让目标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第四,当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让学生成为自己目标的制定者,参与者。
  (作者单位: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
其他文献
狮子变驴    狮子睡醒了,大声吼叫着。不知是谁在它的尾巴上挂了个标签,上面写着“驴”,标着号数和日期,还印着一个大圆戳,旁边是某某的签名。  狮子气坏了。它不知怎样才能除掉这些东西,是把标签摘掉,还是先擦去标号和圆戳?  无论如何,它必须对此表明态度。  狮子气冲冲地来到野兽聚会的地方,想当众摘掉标签,显示自己的威严。  “我是不是狮子?”它生气地问。  “您的确是狮子。”灰狼说,“不过从法律角
期刊
在一次班队活动中,有学生对《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提出疑问——这钱交给警察叔叔后到哪儿去了呢?每一笔钱都能找到失主吗?找不到的又到哪儿去了呢?在学校,老师也总是教育我们拾金不昧,可是交公的钱哪儿去了呢?我是边听边感叹,现在的学生头脑真敏锐。的确,学生在学校里捡到钱上交这样的事基本天天在发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经常有学生拾到一角一角的零币,都没人认领。老师只好暂存在抽屉,有时能给饿肚子的学
期刊
在筹备这一期杂志的时候,一段蒙城师生互殴的视频在网络疯转,后续的处理更是在教师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与之相关的微信、微博、博客点击率居高不下。  我没有去点开那些疯狂转发的微信,也没有去看大段复制粘贴的刷屏信息,从标题中,就能听到曾经多次听过的老师们尊严碎落一地的声音,听到了老师们心中那份委屈、失落;听到老师们的愤怒、困顿、无助、甚至绝望……审慎起见,我点开了原始的视频,无法得知这个片断的开始,事
期刊
步入初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面对社会的挑战、家庭的压力、老师的要求,学生的心理极易出现偏差,产生学业焦虑。我打算给学生上一堂班会课,以穿越为背景,让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来一场对话。让自己与自己对话,其实也是自我说服、自我暗示的一个过程,这世上许多所谓的奇迹或灵感,都是透过自我暗示的方式而产生的。  活动目标  1.了解与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的紧张状态是正常的,认识到理想需要通过一个个小目标
期刊
课间,又有几个学生风风火火冲进办公室向我报告,班上头号皮大王周知棚和别班的学生打起来了,打得很厉害,要我快去劝架。我一听,十分恼火,这个周知棚不知怎么搞的,天天惹是生非,整天不是和这个吵,就是和那个吵,弄得全班同学对他埋怨不已。今天居然和别班的同学打起来了,真是太过分了!  等我赶到打架现场时,他们已经被同学劝开了。周知棚还不甘心,歪着头,丝毫不知悔改。我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和那个同学打架?”他
期刊
学习习惯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  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
期刊
学生课中上卫生间,因特殊原因偶尔有之完全正常。但案例中小安的这种行为过于频繁,显然早该引起李老师的注意。是孩子身体出了问题?是女孩子不方便?是孩子想借机到外面“休息”一下……如果没有合理解释,李老师应该想到这种行为不仅对她个人,也会对正常教学产生影响,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从而影响到班级风气。但如果小安确有特殊原因,那也应该想办法把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这一点上,李老师没能对小安的异常现象进行及时
期刊
文中李老师的做法,有两点值得肯定:  1.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课上得正“酣”时被个别学生有意无意地打断,很多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是先“恼”后“怒”,即使答应孩子去上卫生间,往往也不会和颜悦色。李老师在心存疑惑时,能够静下来倾听,安排他们一个一个去厕所;小斌等人觉得此举不公,有了情绪,李老师又中断课程,嘱咐大家“轻声点”。多么细腻有爱的老师!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不会如此“放下身段”,被学生
期刊
工作多年,发现身边的班主任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刚刚踏上班主任岗位的年轻班主任,他们有热情、有想法,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因着经验和阅历的限制,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挫败感。  第二类,是已经有了5年以上经验的“老”班主任,大多成为学校的骨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对于做班主任的套路,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负面情绪也日益增
期刊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们面对的学生早已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时甚至比教师还多。而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不可否认,负面事件无疑已经占到了相当的比重。  记得在我们班的“班级日记”上,有位学生就曾经在“我看天下事”板块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一会儿是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一会儿是“郭美美”的众多干爹;一会儿是城管打人事件;一会儿又是关于李天一的无罪辩护……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