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环境监测与分析类课程的特点,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开展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建设研究。课程群建设以构成课程群的学科内容为主线,结合大课程设计教育理念,提出了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体系的设计思路与方案,对课程群的实施方法与改革措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课程群;环境分析与监测;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李英柳(1977-),女,湖北京山人,常州大学环境学院,讲师;严文瑶(1965-),女,江苏张家港人,常州大学环境学院,高级工程师。(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jj10020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56-02
  一、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建设背景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从对口专业教育转变为有适应性的专业教育,朝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广泛性和通用型人才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也带来相应的变革,专业课门数及学时大幅精简,教学内容要求精选优化,推陈出新。面对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压缩而教学内容有增无减的矛盾,相关课程内容缺乏纵横协调联系,课程内容重复严重,知识陈旧;综合知识与单科知识以及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明显失衡等问题,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而这恰恰属于课程群建设与研究的范畴。
  课程群是由若干门内容密切相关,前后承接连贯一致的课程集合,一般属于同一学科甚至同一专业。[1]以常州大学为例,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涉及环境分析与监测内容的三门课程,即“水分析化学”、“现代检测仪器与分析技术”和“环境监测”组建为一个课程群。“水分析化学”和“现代检测仪器与分析技术”构成环境分析方法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而“环境监测”依赖于环境分析方法,各课程在内容上密切相关,前后衔接相承,内在逻辑性强,作为课程群可构成环境分析与监测学科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群的大课程整体设计中,通过内容整合及合理的课程衔接关系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前后脱节,使之前后连贯、内容融合;同时通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课程之间相互配合与促进,教学中获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整体效果,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建设思路
  课程群建设是以课程群为对象,对课程群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2]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和环境工程技术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课程群建设必须瞄准专业定位,与行业现状与发展相适应进行长远规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内容,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为保障进行课程群建设。
  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由三门理论课程和一门实验课程组成,在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上,依照大课程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打破单门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建立大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删除重复及陈旧知识,填补空白,使群内课程由相互隔离变成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变为相互补充,由相互矛盾变为相辅相成,[3]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关联与照应。群内各课程虽然相互联系紧密,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做到界限清晰,层次分明,各具特色,顺序合理。[4]
  环境分析方法是课程群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熟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间知识点、方法、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结合点,在大课程的层次上连贯统一起来,将理论和技能融合成一个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知识空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群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本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污染检测与监测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新课程体系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扩充实验内容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践教学,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之比为1: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三、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污染进行分析与监测的方法和技能,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课程群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数据分析与质量保证,酸碱、络合、沉淀、氧化还原四大滴定分析方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包括电位分析、伏安分析、库仑分析和电重量在内电化学分析方法,以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为主的色谱分析法,以原子吸收、原子发射、红外、分子发光为主的光谱分析法,利用上述各类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使用的仪器,开展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物分析,同时掌握噪声、放射线监测方法,生物监测和简易的自动监测技术。在原来各门课程中均包含相关的课程实验,在实验内容及分析方法上均有重复,因此在课程群体系中,将原先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取出来,经过重新设计,整理综合为独立的实验课程,即“环境分析与监测实验”,课程群设置体系以及内容分解和课时分配见表1,实验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2。
  表1?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体系
  表2?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其他文献
一根网线撑起了共享教育,填补了城乡教育的鸿沟……rn一台电子白板让农村孩子“走进”了名校名师课堂,实现了城乡共上一堂课……rn近年来,“互联网+教育”推动了宁夏农村地区
期刊
摘要:结合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对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并以实际教学例子加以说明。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工科教学;用借法;引导法;追问诱思法  作者简介:林顺达(1977-),男,福建泉州人,泉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摘要:通过中澳合作办学中职业规划与发展管理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阐述对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课程建设的思考及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TAFE;中澳合作;职业规划;课程开发;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刘冰超(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助教。(陕西?西安?71003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
2016年,贵州福泉市推出“四破四立”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这种改革被称为“校长去行政化”,也就是说,校长不再是官了.此外,所有校长的任用都要进行公开选聘,任期三年.校长就职
期刊
期刊
一、中国教育改革与师范生出国访学rn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在中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实践.[1]“青浦教学实验”“杜郎口模式”以
期刊
说起教育理念,许多教师会认为这是一个抽象而宏观的概念,是理论研究者考虑的东西.其实,教育理念并不抽象,它体现在每一位教师日常的言语、行为之中.教师对教育的功能有什么定
期刊
期刊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如今信息战略相关热门词语中最主要的一个.各个行业、各种组织都用这个词来推销产品、会议和在线研讨会.rn在最浅显的层次上,数字
期刊
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是近两年的事儿.它的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持反对意见者忧心忡忡,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