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1984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楹联为例,论述提升学生文字感悟能力及运用能力的方法,建议教师通过楹联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楹联 语文课堂 语文素养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105-02
  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始于五代十国,明清两代达到兴盛,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小小一方楹联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将古典的诗意汇聚其中,浓缩了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如何以楹联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笔者一直以来探索的课题。下面,笔者拟结合学校实际、语文教学中面临的瓶颈以及当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尝试探索一条通过楹联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路径。
  一、活用楹联概括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一直在中年段执教,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可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兴趣不浓,理解能力欠缺,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够。于是,笔者试图将楹联带入课堂,活用楹联概括课文。
  比如,在执教《云雀的心愿》一课时,用“植树造林滋沃土,防风固沙护农田”来概括文章;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将文章概括为“白衣似雪,盈盈飘撒,常慰患者痛苦心;爱心如炬,熊熊燃烧,点亮病人希望灯”。学生不仅很快明白全文的内容,而且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医生舍己为人的品质。用楹联概括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精炼简洁,而且有效地激起学生揣摩文字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思考得多了,遣词造句有了讲究,也愿意像教师一样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课文。楹联,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二、巧借楹联活跃课堂
  (一)课前借用楹联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宋庆龄,中国革命家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在她去世时,周国忠写了一副挽联,也就是哀悼死者的对联,‘秉正立孙门,心地光明,询属鸡丛翔凤;遗言依宋墓,襟怀坦荡,何妨异域栖真’,也许你还不能完全读懂这幅挽联,但是你从当中有的词读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宋庆龄。”上课伊始,学生不仅接受了楹联艺术的熏陶,而且唤醒他们对宋庆龄这个人,以及对这篇课文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课上师生共品楹联,增添教学活力
  在执教《江南春》和《春日偶成》这两首诗时,笔者相机出示描写春天的古诗,和学生一起欣赏诗中之联,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从“黄”“白”“翠”“青”四种鲜明的色彩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春天的色彩缤纷。师生共同欣赏、品味,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古诗化为生动有趣、魅力四射的春景,增添了教学活力。
  (三)课后收集楹联,拓宽学生视野
  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2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时,笔者向学生介绍这是在无锡东林书院中的一副对联,为了让学生跳出教材本身,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收集、阅读书斋联,并在下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集体会。
  三、利用楹联培养语文素养
  楹联除了诵读、创作,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写楹联。将楹联和书法相结合,能让学生在瀚墨之中品味楹联。在学完《春联》一课后,笔者要求学生带上笔墨纸砚,利用一节书法课,将课文中的春联写在宣纸、红纸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楹联不仅可以写在宣纸上,还可以创造更多的表现形态,如写在书签、条幅上,或者在风景画上题字、创作等,大胆运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促使楹联创作迈向更高的层次,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热情。通过接触楹联,学生逐渐感受到楹联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体而言,楹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语言构建能力显著提升
  楹联语言,是我国各类文学作品样式中最为精练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上佳材料。经过一年的训练,课堂上,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借助楹联进行课文概括的能力。在平时,笔者鼓励学生自制楹联小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写楹联、用楹联的意识。事实证明,学生已经养成了写楹联、用楹联的习惯,在游山玩水中会情不自禁地作对联,或为同学写嵌名联,学生之间赛对联等。在持续不断的活动中,学生的创作激情高涨,语言建构能力飞速提升。
  (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
  古诗是孕育楹联的丰富土壤,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对联的绝佳路径。这些诗中之联,至善至美,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平仄相谐、意蕴丰富,集形式美、艺术美于一身,把对称美、韵律美发挥到了极致。除了形式美,楹联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对比、谐音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入自己的想象,鉴赏诗中联运用的修辞方法,感受美的意境,能進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我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楹联活动,并在校报《南风报》特意开设了两个板块——佳联赏析和专题征联,给学生提供赏析和创作的平台。
  (三)文化传承意识得到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以经典文化滋润心灵”的理念指导下,我校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将楹联引进校园,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我校将编写的《江南丰信楹联校本教材》作为教材,根据不同学段,成立低中高年级楹联教学小组,确立不同的年段教学目标,探索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到楹联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充分感受到楹联精炼的文字、优美的格律、独特的意境,以及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心中已然播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学生通过走访无锡山水名胜古迹,搜集风景联、书斋联等,在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无锡文化的同时,激发了爱国爱乡的情怀,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和自信度,继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小一方楹联,精炼的文字、优美的格律,是运用语言的典范;小小一方楹联,集意境美、艺术美于一身,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载体。将楹联引进语文课堂,以楹联滋养语文课堂,既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运用语言文字,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将楹联与语文课堂相结合,让楹联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王婷,女,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样态的探索研究。
其他文献
K100人声传声器的音头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可对声音进行清晰度及温和度优化,有力解析领唱和伴唱。其拥有可与全球著名品牌相媲美之技术指标,深得台湾音响录音大师朱
期刊
本文基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提出从层次性、真实性与延伸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与指导的教学建议,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素养。
国民经济的跨越性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为众多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更加剧了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形势。品牌形象与社会知名度,成为当前决定企业融入并适应激烈市
“杞人忧天”的故事节选自《列子·天瑞》。《杞人忧天》一课的标题为编者所加,课文安排在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为“四则”中的最后一则。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是学习快速阅读,并在快速阅读中“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一、谈话导入,巧妙切入课文主题  师:同学们见过流星雨吗?(生摇头)其实老师也没有见过流星雨。但是,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们
职业指导人员承担着为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为社会求职者择业、就业和用人单位择优招聘人才,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重任。本文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专业技能、身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会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双师型”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制度、以实践为导向的会计教师资源配置水平不高、以“双师型”为导向的会计教师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仍未形成等问题,提出要完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的終身学习制度、落实“双师”素质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准入制度、推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贯彻以“双师型”为导向的教师考核体系及
【正】老表有事来我家,临走时留下了一盒大中华牌的香烟。我拿在手里,掂了掂,感觉和我抽的两块钱的烟差不多。我细细地抽了一支,品味了好长时间,没感觉出来什么味道。老婆说
名字唤用一世,从摇篮到坟墓,大家自然十分重视。一般来说,儿女之名,大多承载着父母的希冀。古代,那些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给儿孙取名缀字很有一番讲究,“名之与字,义相比附”
壮族的蚂虫另舞是壮族蚂节活动中一种古朴的,带有图腾祭祀色彩的民俗性舞蹈。以壮族蚂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舞蹈身体语言学、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再从
辽宁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可谓功不可没。辽宁是中国的基地,并且是重工业的根据地,但是在建设付出的过程中,却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害。目前辽宁的境况并不是非常的良好,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