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探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生小A因为与同学发生了争执,一时气愤想不开,躲起来要割腕自杀;学生小B由于想要换一部新手机遭到父母反对,多次与父母发生争执,几次想要离家出走;“郁闷”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口头禅;学生中的“拜金女”、“炫富男”频现……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的根本意义以及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指向幸福,那么幸福教育就应该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严峻事实提醒我们,我们必须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真谛,帮助他们过上有意义的人生,这一点落实到学校教育上,就是要积极开展幸福教育,教会学生感受幸福,从而提高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
  
  国内外对幸福教育的研究
  
  国外对幸福教育的理论研究比我国早得多,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他反复强调:“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都成为幸福的人。教育为学生的幸福奠基,不仅仅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品质,也需要为未来的完美生活储备幸福能力。”著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如果把人看作一个个体,那么教育应该为使人获得幸福而做出贡献。”
  在西方,关于幸福教育的教学实践也开展得比较早。很多高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提升学生对幸福意义的理解。2006年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不是“经济学导论”,而是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幸福课”,这门讲授如何得到快乐的课程成为哈佛上座率最高的课程。这位年轻讲师表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营建一个充实人生的健全心理,话题涉及快乐、自尊、理解、友情、爱情、成就、创造力、音乐、精神和幽默感”。据悉,全美共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这类“幸福课”。而据英国《独立报》2008年3月18日的报道,为了应对青少年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抑郁、自伤及反社会行为,英国伯明翰所有的中小学都增设了“幸福课”,涉及的内容包括:如何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在课堂上表现良好、如何获得健康的身心、如何排解心中的不快、如何获得友谊等等。
  国内对幸福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幸福教育的著作主要有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和沙洪泽教授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对幸福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且提出具体实施的建议。值得欣慰的是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有一部分学校和个人开始了幸福教育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2007年10月12日到14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主题就是“教育与幸福”,会议上就幸福教育的内涵、幸福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教师和学生的幸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在国内已经有几个学校尝试开设了“幸福课”,如浙江大学和云南大学。
  
  二 对幸福教育的理解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但是无论在生活方式上有多大的差异,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每个人都在追逐幸福,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得到幸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刘次林博士在他的《幸福教育论》里面写道:“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
  首先,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创造幸福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学生被困在灌输式的课堂和永远做不完的题海里面,学习的过程毫无乐趣可言,更无幸福感。20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这一概念却被很多家长、老师误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蜂拥而至,占用了孩子的休息时间,甚至有些家长也觉得疲惫不堪。创造愉快的学习过程,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
  其次,有意识地进行幸福观和幸福能力的教育,提高学生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产品丰富多样;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增加,人们的思想逐步多元化,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潮,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促生了一种庸俗的幸福观念。孩子们面对这些观念的诱惑和侵蚀,对幸福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幸福理念、幸福意识与创造幸福的能力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
  
  三 关于实施幸福教育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的经典论断认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在我们意识到现实的问题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寻求解决的途径,并付诸实践去改变现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指向幸福,那么幸福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追求。珍惜孩子应当享有的快乐和幸福,教会他们感受幸福,以及提高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从而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首先,将幸福教育的理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去,将科学幸福观的教育渗入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所谓幸福观是关于幸福的观点和看法,拥有正确幸福观的人,人生才有可能积极进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幸福教育的目的所在,两者有内在的统一。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思潮以及学生中切实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可以以班会、晨会、思想道德修养课、“幸福课”等形式,或通过列举同学们都了解的一些明星人物的实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教育,增强他们的现实体会。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区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科学的和不科学的幸福观,走出误区,把握自己的人生。但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也要求我们在纠正学生错误的、不健康的幸福观时要保持耐心,切忌灌输式说教。
  第二,增强教师的幸福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幸福感,从而打造幸福课堂。如果我们整天跟乐观的人在一起,心情也会很愉悦;如果我们身边都是一些愁眉苦脸的人,心情就会变得灰暗。同理,教师心情的好坏与幸福感的多少会表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率先对教师队伍进行幸福教育的培训,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的机会,打造出一批懂得幸福、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教师的幸福指数越高,学生的幸福感才会越强。其次,由幸福的教师去打造幸福的课堂,这就需要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 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被教育的地位,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打造幸福课堂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强调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获得过程,从而在气氛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成长。
  第三,加强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对生活抱有感激之情,懂得珍惜生命。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成长。通过教育使孩子们学会感谢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带你们来到这个世界,提供给你丰富的物质,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你;学会感谢自己的老师,是他们传授给你们文化,教会你们阅读、写字,认识精彩的世界;学会感谢身边的朋友,是他们陪伴你走过多彩的人生;学会感谢伤害过你的人,是他们教会你什么是坚强,也是他们使你变得更强大。教孩子们学会感恩,会让他们感觉到更多的温暖,提高体验幸福的能力。
  ,
  第四,加强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困难与失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幸福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当一个人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快节奏、高压力也是对孩子们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有竞争就会有困难与失败,有些人面对困难与失败哀声叹气,有的人在一次打击下就一蹶不振,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与失败总是难免的,一个人如果拥有积极的心态,能够乐观地看待困难和应付挫折,那他就会对生活充满激情,不会轻易向挫折屈服。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挫折教育应该成为幸福教育的应有之义。首先,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增加他们成功的机会,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肯定,提高幸福感;其次,教给他们一些直面困难与失败的方法,以及如何把受到挫折的情感释放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第五,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成功是幸福教育实践的一个典范,给我们开展幸福教育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本·沙哈尔教学生用幸福账本记录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也就是记录每天感到幸福的事情和感到难过的事情,如果幸福比难过多,那么这一天属于幸福的一天,反之则是不幸福的一天,然后以月为单位,在课上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如果这一个月里幸福的天数比不幸福的天数多,那么这个月有幸福盈余。用这种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幸福状况进行总结,培养积极情绪,疏解消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强、乐观、健康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这也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6],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肖川,幸福生活的有与无[J],青年教师,2005
  [3]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夏之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成果的同时,其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却在日益恶化,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物种的灭绝、疾病的蔓延等构成了新世纪的生态危机,并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其生态道德的水平和观念如何,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在科学研究、工程计算、文化娱乐中,数字几何数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用数学模型和算法来分析与处理数字几何数据的过程称作数字几何处理。这是一个包含计算机科学、应
一 语言、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    人类心智的成长同语言密切相关,如果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进而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话,那么语言及其符号表意系统的重要性自然就凸现了出来。因为人的思维依赖语言等符号系统。不但内在的思维有赖于语言,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和深入了解也须借助语言。如果说,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在于工具的使用,那么,在人类的诸多工具中,最离不开的或最根本的工具莫过于语言
通过ANSYS FLUENT软件对圆管内的石蜡受热融化的相变传热过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传热过程中因为自然对流的存在而具有非线性特性;采用时间序列法和相轨迹图法对流动非线
以天津地区一项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太阳能储热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将其两个地埋管群互通互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每个系统进行20年的模拟预测,发
针对用于海水淡化和高盐废水处理的机械蒸汽压缩(mechanical vapor compression,MVC)蒸发装置,基于系统和设备的质量平衡、组分平衡、能量平衡和系统自平衡循环的约束条件,建
空调冷柜一体机系统是通过中问冷却器将空调与冷柜耦合,可以将空调系统中的部分制冷剂节流至中间冷却器对冷柜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过冷以提升其系统性能.实验研究了夏季工况条
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下降管反应器内包含不同尺寸及密度冷热颗粒混合物的流动传热特性.双流体模型及离散单元法分别被用于描述颗粒混合物的流动过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正以其强劲的势头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亦借助现代传媒工具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快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多元文化并存、大众文化受到追捧、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单靠学校来完成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以及媒体三方面的作用,构建集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于一体的育人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