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与追求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起源于水,我们的先民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许都有大河情结,但每个人的体验和记忆又都有其特殊的一面。我出生于陕西临潼,靠近渭河,又在灞河边长大,对于河,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眷恋。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从灞河的石桥上走过,要走很长时间,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感到视野开阔—灞上的千年往事,李白诗里那夹杂着豪迈与忧伤的尘封岁月如云烟般拂过。风起之时,絮飞如雪,这些记忆伴随着我度过了少年时代,至今难以释怀。灞河在高陵县汇入渭河,渭河在潼关汇入黄河,我对黄河的感受和记忆,最初就是从黄河的这两条支流开始的。
  随着阅历与认识的逐渐增加,大河意象开始成为我创作中不断感悟、探寻和发掘的一个重要主题。几十年来,我多次前往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采风写生,用心触摸黄河的脉络,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瑰丽和博大,体会着生生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大河气魄和精神,同时也寻找着艺术表现的契机和可能。我们经常讲河海情怀,在意象和感觉上,河与海也有相通的一面。但凡有河有海的地方,总让人心潮澎湃。北戴河、养马岛、亚龙湾、花莲、南洋,每次到这些地方,我都会停留很久,在天风海雨、潮汐涌动中寻找内心的释放与共鸣,体悟大之为大。唯有大境界,方能包容孕育,得造物之神髓,得永恒之真谛。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因此,“大”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完全可以走向“空”的对立,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美学范畴。
  在我的旧作《魏武观海》《黄河之水天上来》《春潮》中,都出现过海与河的意象。以黄河和大海作为背景,它们在与人物及其他元素的互文中获得被描绘和表现的空间与契机,而这些作品本身也源于文学或更广义的叙事文本。从人物画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比较有包容性,能够承载多方面的表现内涵和艺术追求。同时,这些作品也让我意识到,如果有一天要表现黄河的话,也许需要一种更为直接、纯粹和自由的方式。
  以巨幅创作表现黄河主题,必须以高度写实的景观描绘完成主题意蕴与内涵呈现。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基本矛盾: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形的真实,未必能使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随之丰富,反而可能成为主体意识发挥的障碍,使之难以进入,无法张扬,沦为“被缚的主体”。而一味强调主观阐释又会远离对象的真实,同样影响主题的表达和画作的感染力—画黄河不像黄河,效果可想而知。在新作《黄河,母亲河》中,我采用了写实与笔墨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在当代山水画创作领域中,这种做法并不时髦前卫,但也不失为表现大河主题的一种上佳途径。
  作为绘画的意象和主题,黄河的景观之美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投射是同一的,完满表现这种同一性是画作的关键所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厚重而又辉煌的历史,从远古走来,历经艰难曲折,走向伟大复兴的宏伟历程,无疑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这种史诗感,当然以叙述性的象征手法表现最为妥帖。
  从一百多幅小稿中截取一个最能表现黄河气势、力量、神韵和象征性的角度与瞬间,是关键的一步。意象的抉择,是写意的开始;意象的典型性,对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而言尤为重要,直接决定着写意的高度。在写实的同时,强调中国元素,笔墨语言、点线皴擦点染、骨法用笔、气韵留白以及结合丙烯材料。以西为用,以中为体的创作法度与范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
  《黄河,母亲河》采用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观察和描绘方式—焦点透视是写实的需要,而散点透视则利于全方位的描绘和展现—利于时间感的营造和叙述的展开。写实取向也使画作的虚实关系与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处理方式拉开了距离,追求一种有机的、多变的虚实处理和一种微妙而丰富的节奏变化。写实也使丙烯的色彩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描绘水雾时,因照顾到画面象征性的需要,我采用了印象派式的主观色彩。落实到细节的时候,笔法就极其重要,一笔落下,既是点线结构,又是明暗结构,既是笔墨,同时也是色彩。因此,落笔就必须有效而准确地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与整体呼应。
  巨幅画作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很难把握,不像在画案上作画,落笔就知道成功与否。在巨幅创作中,审视画作要拉到十米开外,几乎全靠经验和感受来把握进度。关键的用笔必须一笔到位,不可重复,方可传达出中国画笔墨自身的生命精神,所以,关键部位落笔,有时需要思考很长时间。但此关键处一旦成型,便如龙驭风,如云行空,斑驳厚重,一气淋漓,此时也是创作中最为快意的时刻。画得累的画,往往让人看得也累,这是最为可怕的事情。此时,写意感受的发挥就极为重要,成为整体氛围营造和节奏控制的决定因素。


  陈列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这幅厅堂画需要“远有其势,近有其质”,在与建筑整体装饰和谐的同时,要雅俗共赏;在兼顾作品的学术性、人民性、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与国家形象、气魄等各个层面的关系。丙烯颜料虽然有诸多优势,遗憾却是不能画得太厚,否则容易起皱脱落,运输过程中也有可能损坏,因此,只能通过冷暖与补色关系来取得厚重的感觉。
  如上所述,新作《黄河,母亲河》的创作,需要平衡的关系和因素很多,这是这幅作品的难度所在,但同时也是这幅画作的优长和魅力所在。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中求取和谐与自由,在矛盾与背反中寻求化解之道,在寻觅与审视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艺术之旅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样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











其他文献
编者按:2 0 1 3年1 2月2 9日,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史学者、山水画家、书法家、诗人、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中国书画》杂志社顾问王伯敏先生在杭州逝世。王伯敏1 9 2 4年1 1月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 9 4 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1 9 5 2年起任教于中
期刊
编者按: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主办的“笔墨新体——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学术提名展”于2015年2月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共20名,他们是崔振宽、周彦生、王涛、郭全忠、龙瑞、王西京、何水法、赵建成、苗再新、范扬、张志民、赵卫、杨晓阳、林容生、李孝萱、纪连彬、张江舟、何加林、卢禹舜、贾广健。“笔墨新体”展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设性展览,此展览以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的视
期刊
络腮大胡子、齐肩卷发,身材魁梧、豪爽伟岸的漳州人沈惠文绝对是“异类”,在庸凡小气之人眼中,其艺术高蹈奇崛的品质绝对是一座雄山。他是位有着坎坷而传奇的艺术经历的艺坛才俊。  沈惠文,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即以一手地道的王铎书风名动书坛,而后又博涉傅山、徐渭、祝枝山诸家,气局更趋宏阔。至90年代后期,他毅然舍流溯源,假汉末大草之祖张芝楷式,展开了塑造自我的宏阔征途。  执拗拘泥,永远也无法进入自我的
期刊
尹沧海是近年涌现的颇具功力与个人独特面貌的中国画家,他的学习途径与道路值得深思,他的作品虽未至尽善尽美,但亦令人刮目。  我们首先浏览一下他的作品。从题材上讲,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领域。细细观来,包含了现实人物、佛道鞍马、神灵怪异、名山大川、仙山琼阁、异域风光、花鸟虫鱼、果蔬案头、祥禽瑞兽等几乎所有范畴的题材。其涉足之广泛在当前鲜有人可比。再从绘画的手法来看,有工细巧密的一路“密体”,
期刊
张世刚,1958年生于辽宁海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张世刚书画作品》《中国代表书法家·张世刚卷》《张世刚书法作品集》等。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书法家”,辽宁省文联评为“辽宁文艺之星”。  世刚自幼便对写字产生浓厚兴趣,这一点很重要。成年以后涉足于书道,
期刊
清末至民国初年,在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变革中,当时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国家博物馆”清宫收藏的历代书画珍玩,在隆隆的枪炮声中纷纷散佚宫外,流向民间,其数量与质量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此时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身份的古董收藏者与古董掮客,不论东洋人还是西洋人,都觊觎着清宫旧藏之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纷纷扰扰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间,战火中的民国收藏风气日盛,官僚、贵族、士绅、名流、军阀、文
期刊
读者为什么翻开这部书?读者想看到什么?读者会看到什么?  每位作者精心完成一部著述,出版之际,总会这么提问。那么《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该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大约十年前,万新华开始了对傅抱石的全面考察。2004年为纪念傅氏百年诞辰而完成《傅抱石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率先开启傅氏的专门研究。五年后,于2009年完成《傅抱石艺术研究》,该书的基本框架:著述篇及绘画篇,分由美术史
期刊
了解中国画,你必须知道好的标准,而不只是满足于分辨不同的笔法和皴法。笔画就像句子,组成一个形式。我们现在说的是内在的特质,就是你必须熟悉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笔墨、他们特别的用笔,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法。你要多看画,眼晴的训练是靠着视觉经验的深度,你必须特别注意笔墨。最后,我相信你要真正抓住笔墨的真意的话,你就需要自己实验用笔。为什么我只看倪瓒所画的一角就可以认出他的作品呢?因为我已经沉迷于他的画中
期刊
中国古典美学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会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品”。因此,中国古典艺术批评通常也被称为“品评”。所谓品评就是给艺术家和艺术品分出高低优劣。比如,常见的有“逸、神、炊能”四品。这四品中逸品最高,能品最低。不过,还有一种品评,不做高低优劣的裁判。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我们并不能说首品“雄浑”比末品“流动”要高。在黄钺《二十四画品》、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和徐上瀛《溪山琴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同
期刊
1986年3月23日和25日的《人民日报》对题为“当代中国绘画所面临的挑战”的学术研讨会做了报道。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两个最主要的艺术机构: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中国绘画面临着三个“挑战”,或曰“当前的危机”,即中国艺术传统的丧失、来自西方的影响,以及当今艺术领域的商业化和投机主义。研讨会还探讨了老一辈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间的冲突,传承中国艺术传统所面临的困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