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与境界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美学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会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品”。因此,中国古典艺术批评通常也被称为“品评”。所谓品评就是给艺术家和艺术品分出高低优劣。比如,常见的有“逸、神、炊能”四品。这四品中逸品最高,能品最低。不过,还有一种品评,不做高低优劣的裁判。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我们并不能说首品“雄浑”比末品“流动”要高。在黄钺《二十四画品》、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和徐上瀛《溪山琴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于是,我们有了两种品的概念,一种有高低区分,一种无优劣不同。有高低区分的品,指的是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境界:无优劣不同的品,指的是艺术家和艺术品的风格。同一种风格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可以有不同的境界,比如写实风格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可以有能品境界、妙品境界、神品境界、逸品境界;不同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可以达到同一种境界,比如无论抽象、表现还是写实,都可以达到逸品境界,或者都可能停留于能品境界。由此,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不一样”现象。“同样”指的是境界,“不一样”指的是风格。
  艺术批评和鉴赏,就意味着对艺术家和艺术品进行等级区分。等级区分越清晰、越细微,鉴赏力就越强。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中曾经描述过一个细节。唐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为了证明他对于葡萄酒有好的鉴赏力,讲了一个他的两个亲戚品酒的故事。在品尝一桶好酒之后,其中一个人说他尝出了一点皮子味,另一个人说他尝出了一点铁味。他们俩遭到大家的嘲笑,没有人相信他们品评的结果。但是,他们俩却笑到了最后。当酒桶放干后,人们在桶底发现了一把拴着皮带子的铁钥匙。对酒的这种精准鉴赏力,不是学来的,而是遗传的。同一个家族的桑丘·潘沙,也遗传了这种鉴赏力。
  对于艺术的鉴赏,可以像对酒的品尝一样,做到精细入微,毫厘不差,而且可以把结果数量化。例如,法国批评家派勒斯(Roger de Piles,1635—1709)就将绘画分为构图、素描、色彩和表现四个成分,对每个成分进行1-20的评分,以此来评价历史上众多伟大的画家,结果是:拉斐尔和鲁本斯以总计65分高居榜首,凡·代克得分55,伦勃朗得分50,达·芬奇得分49,米开朗基罗得分37,丢勒得分36,卡拉瓦乔得分28。像派勒斯这样的评估结果,在历史上不在少数,而且结果差距较大。不管我们是否相信此类评估,在艺术家和艺术品中进行等级区分,是艺术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艺术鉴赏还有另一项重要内容,不是在不同境界之间进行区分,而是在不同风格之间进行区分。它只涉及风格识别,不涉及价值评估。丹托(Arthur Danto,1924—2013)曾经讨论到“风格矩阵”问题。如果一个艺术界的基本手法由“再现”和“表现”构成,那么它们就可以组合出四种风格:再现一表现主义,如野兽派;再现一非表现主义,如古典主义:非再现一表现主义,如抽象表现主义:非再现一非表现主义,如硬边抽象。构成艺术界的基本手法每增加一种,就会导致风格成倍增长。如果有三种基本手法,就会有八种风格。比如,如果我们在“再现”和“表现”之外增加“写意”作为基本手法,那么它们组合出来的八种风格就是:再现-表现-写意,再现-非表现-写意,再现-表现-非写意,再现-非表现-非写意,非再现-表现-写意,非再现-非表现-写意,非再现-表现-非写意,非再现-非表现-非写意。如果有四种基本手法,就会有十六种风格。以此类推,以至无穷。丹托进一步指出,对于艺术界的风格了解得越多,对于某一种风格的理解就会越深。由此,鉴赏力就不是体现为对不同境界的区分而是体现为对不同风格的识别。
  就艺术鉴赏和创作来说,风格与境界可以相互促进。对多风格的了解,有助于对高境界的追求。不过,如何仔细分析,鉴赏与创作还是存在差异。对于鉴赏来说,关键是了解最多风格:对于创作来说,关键是追求最高境界。鉴于任何风格都有可能达到最高境界,因此艺术家的创作无需模仿流行的风格,而是要找到自己的风格。流行的风格也有境界高低之别,如果一个艺术家舍弃自己的风格,而模仿流行的风格,他就不太可能达到这种风格的最高境界,就不太可能跻身艺术大师的行列。如果他将自己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就有可能跟流行风格中境界最高的艺术家一样,成为并行不悖、不分高低的大师中的一员。真正的鉴赏家,是识别不同风格的至高境界。这既需要追求境界的高,也需要包容风格的多。
  责任编辑:刘光
其他文献
董其昌(1555-1637)是明代官场中的“天马”,他因是万历皇帝的太子朱常洛的讲官,而仕途被世人看好。倘若太子登基了’他便成为皇帝的老师,是为“国师”。中国古人有尊师的传统,有“天地君亲师”的排序,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所以董其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吏部自然要尊他三分。万历年间,董其昌虽是翰林院编修,却可以称病还乡,过着仕隐两兼的生活,即便当了湖广提学副使,上任一年便挂冠而去;升任副建副
期刊
我过去对“闲”字没有好印象,觉得它不是一个好词。如某家门上贴个“闲人免进”的条子,就揣想闲人不是个好东西,要不人家怎么就不欢迎呢?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左翼文人也骂闲人,讲“有闲即是有钱,有钱即是资产阶级”。这一下更把革命与闲人对立了起来,以致也害怕自己是闲人。小时候看《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美女小生们在玩诗歌游戏时,宝钗给宝玉起个“富贵闲人”的雅号,顿觉得太小资了,实在有愧于人民。直等到自己忙白了几
期刊
编者按:2 0 1 3年1 2月2 9日,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史学者、山水画家、书法家、诗人、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中国书画》杂志社顾问王伯敏先生在杭州逝世。王伯敏1 9 2 4年1 1月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 9 4 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1 9 5 2年起任教于中
期刊
编者按: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主办的“笔墨新体——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学术提名展”于2015年2月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共20名,他们是崔振宽、周彦生、王涛、郭全忠、龙瑞、王西京、何水法、赵建成、苗再新、范扬、张志民、赵卫、杨晓阳、林容生、李孝萱、纪连彬、张江舟、何加林、卢禹舜、贾广健。“笔墨新体”展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设性展览,此展览以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的视
期刊
络腮大胡子、齐肩卷发,身材魁梧、豪爽伟岸的漳州人沈惠文绝对是“异类”,在庸凡小气之人眼中,其艺术高蹈奇崛的品质绝对是一座雄山。他是位有着坎坷而传奇的艺术经历的艺坛才俊。  沈惠文,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即以一手地道的王铎书风名动书坛,而后又博涉傅山、徐渭、祝枝山诸家,气局更趋宏阔。至90年代后期,他毅然舍流溯源,假汉末大草之祖张芝楷式,展开了塑造自我的宏阔征途。  执拗拘泥,永远也无法进入自我的
期刊
尹沧海是近年涌现的颇具功力与个人独特面貌的中国画家,他的学习途径与道路值得深思,他的作品虽未至尽善尽美,但亦令人刮目。  我们首先浏览一下他的作品。从题材上讲,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领域。细细观来,包含了现实人物、佛道鞍马、神灵怪异、名山大川、仙山琼阁、异域风光、花鸟虫鱼、果蔬案头、祥禽瑞兽等几乎所有范畴的题材。其涉足之广泛在当前鲜有人可比。再从绘画的手法来看,有工细巧密的一路“密体”,
期刊
张世刚,1958年生于辽宁海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张世刚书画作品》《中国代表书法家·张世刚卷》《张世刚书法作品集》等。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书法家”,辽宁省文联评为“辽宁文艺之星”。  世刚自幼便对写字产生浓厚兴趣,这一点很重要。成年以后涉足于书道,
期刊
清末至民国初年,在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变革中,当时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国家博物馆”清宫收藏的历代书画珍玩,在隆隆的枪炮声中纷纷散佚宫外,流向民间,其数量与质量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此时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身份的古董收藏者与古董掮客,不论东洋人还是西洋人,都觊觎着清宫旧藏之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纷纷扰扰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间,战火中的民国收藏风气日盛,官僚、贵族、士绅、名流、军阀、文
期刊
读者为什么翻开这部书?读者想看到什么?读者会看到什么?  每位作者精心完成一部著述,出版之际,总会这么提问。那么《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该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大约十年前,万新华开始了对傅抱石的全面考察。2004年为纪念傅氏百年诞辰而完成《傅抱石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率先开启傅氏的专门研究。五年后,于2009年完成《傅抱石艺术研究》,该书的基本框架:著述篇及绘画篇,分由美术史
期刊
了解中国画,你必须知道好的标准,而不只是满足于分辨不同的笔法和皴法。笔画就像句子,组成一个形式。我们现在说的是内在的特质,就是你必须熟悉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笔墨、他们特别的用笔,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法。你要多看画,眼晴的训练是靠着视觉经验的深度,你必须特别注意笔墨。最后,我相信你要真正抓住笔墨的真意的话,你就需要自己实验用笔。为什么我只看倪瓒所画的一角就可以认出他的作品呢?因为我已经沉迷于他的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