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初创与确立

来源 :俄罗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俄社会组织发展的“黄金时代”。苏维埃国家在这一时期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21年3月-1924年5月,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初创,建立了宪法框架下社会组织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从1924年5月至1928年2月,随着在经济领域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措施的收缩,开始构建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30 年 8 月通过了关于社会组织的新的条例,明确地将社会组织的宗旨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该条例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宪法框架下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终结,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初创与确立,是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摸索和建立治理国家模式,从相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一个缩影和组成部分。 The period of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is the “Golden 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viet social organiz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oviet countries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rom March 1921 to May 1924,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and a management system of partial aut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itution was established. From May 1924 to February 1928, with the shrinking of market economic mechanism measures in the economic field, we began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leading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Soviet Union. In August 1930 a new regulation on social organization was adopted, explicitly linking the ai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ith the strategic goals of Soviet socialism.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rdinance marked the end of the autonomy of par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led by the CPSU. The found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is a microcosm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young Soviet state in exploring and establishing a model for governing the state from relative decentralization to centralization.
其他文献
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成为女性文学繁荣的重要历史契机。女性文学在经历了世妇会前后的高潮之后,其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乡村女性的被遮蔽状态,追逐潮流的同质化
《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被公认为第一次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但是在以前的阐释中却长期误读和低估了其丰富的交往思想.把“交往形式”误读为“生产关系”,把
马克思对自由范畴的考察,采取了回到历史的进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政治解放虽然确立了人的普遍自由的权利,但现代私有制却解构了自由的平等基础。人的自由在市民社会的历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层次的,在认识主体、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方面具有层次性,呈现其认识维度层次性;一般方法群、具体方法群、操作方法群,展现其方法论维度层次性.明
一般以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是两个互不搭界的研究领域,但希恩认为,这是来自于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双层误解.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着以科学为基础的世界观蓝图,而主流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哲学即奠基于主客二分这一逻辑预设。为了消除主客二分导致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观念。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在1850年进行第三次政治经济学研究时所写的摘录性笔记,为其后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做了直接的准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中,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南京师范大
政治哲学虽为一种规范性理论,但它并非纯然不顾及现实可能性的价值原则,相反它总是与事实性密切相关,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应对,因而离不开对于事实性的把握.政治哲学应当是
张雷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