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验算是计算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大多数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造成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普遍缺乏验算的意识和习惯,验算流于形式,事倍功半,达不到效果。改善小学数学验算现状,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激发学生验算的兴趣,教给学生多样的验算方法,提高验算的效率等。
关键词:验算;习惯;培养
生活经验表明,学生在购物或消费时很少出现计算错误,一旦涉及钱,他们会算了一遍又一遍——错了就要多付钱,谁愿意呢?之所以恨少出错,验算功不可没。
验算,是指求解题目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检查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的过程,它是计算教学所必需的环节。从大处而言,验算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性格;从小处而言,验算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不容乐观,在学习中的计算,大多数学生一遍就搞定,结果不是抄错题就是运算不正确,而这其中的许多错误是可以通过验算来避免的。
一、 现状扫描
1. 验算意识缺乏,没有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在课堂练习中,经常会听到有学生问:“老师,这道题要不要验算?”在他们眼里,验算不是为了求得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假如没有老师的“胁迫”或“白纸黑字”的要求,他们是绝不会多此一举,自觉验算的。我校曾对高年级225名学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中比较容易看出,学生对作业普遍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验算的习惯和意识。
2. 验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有验算要求的题目,有的学生也没有好好对待,而是玩起了“假冒伪劣”花样,如:验算乘法的时候,本来要求两次的积应当是一样的,然而在发现两次结果不相同的时候,他们却是把其中的一个结果改成另一个结果,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用乘法来验算除法时,本来原式中的被除数和乘法的积是不相同的,学生却仍然放心地写下答案。
3. 验算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些学生不喜欢验算,是因为觉得验算作用不大,即使自己验算了,也查不出什么错误,有时候还会吃力不讨好。比如一道减法计算题,明明算对了,但用加法验算后,却把验算的结果写在了算式的上面,反而做错了,让人不由一声叹息:验算,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原因分析
显而易见,计算教学中的“软肋”,就是验算。究其原因,是什么情况将验算置于如此境地,定当和下述原因有着必然的联系:
学生方面:(1)盲目自信,免于检查;(2)不能确保验算时间;(3)严重的惰性心理;(4)一些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验算,且验算方法没有掌握到位。
教师方面:忽视对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忽视验算教学。
三、策略探询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呢?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变“忽视”为“重视”
1. 教师率先示范,树立榜样
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模仿无意中就形成了不少习惯,说明他们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个别辅导、板演练习、讲解例题、课堂交流时率先示范,认真验算。如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可追问几次“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告诉自己结论是否正确。这种习惯长期坚持就会成为师生不自觉的行为,学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留足时间,形成验算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舍不得花课堂上的时间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把验算推到忽略不计的边缘,这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留一些时间让他们验算,并要求做好的学生要验算之后才能举手表示做题完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做完习题,验算一遍”的良好习惯。
(二)激发验算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什么发生了兴趣,便会引发高度的学习热情,验算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1. 利用竞赛刺激,激发验算的兴趣
组织学生开展“比谁的正确率高”的竞赛活动,就是基于小学生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去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以营造一种自觉进行验算的学习氛围。每周笔者都会对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和优秀率进行反馈,表扬正确率高和有进步的学生,设立优胜奖和进步奖,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正确率的高低跟什么有关系?下次作业要完成怎样的目标?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测的过程,学习态度获得了改观,提高了积极性,验算也就更加自觉了。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自查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认真检查的习惯的养成。
2. 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验算的兴趣
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做事情的兴趣,所以当看到在练习、作业中主动验算的学生,笔者总是不吝啬自己最真诚的赞美:“你的验算好习惯给你带来了优异的成绩,祝贺你!”“你的验算方法真好,继续努力。”“你对作业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加油吧。”……对于还未养成验算好习惯的学生,笔者也会发自肺腑地给予鼓励:“细心 耐心 验算,一定能讓你减少错误,不信你试一试?”“验算能帮你改正错误,提高正确率。”……这些激励式的评语,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向着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对验算的态度也就从“被动”变为“主动”了。
(三)教给验算的方法——变“单一”为“组合”
1. 试题的验算。试题验算是基础,又是关键。学生对四种运算的验算方法有了一个综合,即在学完加、减、乘、除各部分关系后,也就知道每种运算的三种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如加法的验算:既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又可以用调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还可以用减法来验算。如果两次运算结果不同,则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修正。另外,做竖式计算的时候要边做边查,要引导学生用好草稿本,清楚、规范且有序地打草稿,还要记住:“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查计算、四对得数”。 2. 概念和应用题的验算。学生在解答概念与应用题时,一般不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及题意,通常都是因为过早动笔、审题不清或是缺乏思考,单纯地凭借文字叙述中的个别词语就确定了算法,自然就出现了一些概念性的错误。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教学生这样验算:首先采用估算的方法,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又是否切合实际。如“榨油厂用3吨花生仁榨出了1.2吨花生油,平均每吨花生仁能榨花生油多少吨?”有学生这样算:3÷1.2=2.5(吨),此题只要稍有榨油常识就知道,花生仁去渣以后才有油,一吨的花生仁又怎么可能榨得出2.5吨花生油?显然结果不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其次采用的是逆运算的方法,将题中的一个条件作为问题进行验算,并且要将求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最后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解答,改变解题思路,看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假设一致,证明解答是正确的。此种验算方法不仅达到了验算的目的,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高验算的效率——变“低效”为“高效”
1. 验算前——进行“资格审查”
我们来看一道题:37÷4=8……5,用“商×除数 余数=被除数”来验算的话4×8 5的结果正好等于37,乍一看好像没有错,但仔细一瞧,很明显这道题计算出错了,答题者忽略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因此必须先进行“资格审查”,才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验算,需要在确保法则、算理等没有谬误的前提下进行。
2. 验算中——提升“技術含量”
对于验算方法的选择是需要技巧的。例如在小数除法中,可以通过除数大于或小于1对商的大小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商与被除数的比较中掌握较容易的验算方法;竖式计算,通过逆运算和交换律的关系来进行验算,能够降低计算的错误率;估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招,它不仅在计算之后可以当成检验手段,还可以在计算之前推断出结果的大致范围。当计算493 190时,通过估算就能知道其结果不会超过700,但是必然接近700,否则就是错误的。
3. 验算时——重视“对症下药”
由于时间的限制,想要做到每道题都验算,这显然不太切合实际。一些学生因为感知错误,于是导致法则错误;一些因为粗心造成出错,这涉及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一些因为概念不清而产生错误;一些因为旧知识的干扰,所以产生痕迹性错误,这些都是学生计算错误的多方面原因。作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都分析清楚,还要按照不同的“病因”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病症的“部位”。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不仅促使学生学会验算自己经常犯错的题目,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验算的兴趣和意识,并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熟练的技巧和牢固的习惯。当然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共同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为计算保驾护航。
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验算——想说爱你其实也容易!
关键词:验算;习惯;培养
生活经验表明,学生在购物或消费时很少出现计算错误,一旦涉及钱,他们会算了一遍又一遍——错了就要多付钱,谁愿意呢?之所以恨少出错,验算功不可没。
验算,是指求解题目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检查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的过程,它是计算教学所必需的环节。从大处而言,验算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性格;从小处而言,验算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不容乐观,在学习中的计算,大多数学生一遍就搞定,结果不是抄错题就是运算不正确,而这其中的许多错误是可以通过验算来避免的。
一、 现状扫描
1. 验算意识缺乏,没有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在课堂练习中,经常会听到有学生问:“老师,这道题要不要验算?”在他们眼里,验算不是为了求得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假如没有老师的“胁迫”或“白纸黑字”的要求,他们是绝不会多此一举,自觉验算的。我校曾对高年级225名学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中比较容易看出,学生对作业普遍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验算的习惯和意识。
2. 验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有验算要求的题目,有的学生也没有好好对待,而是玩起了“假冒伪劣”花样,如:验算乘法的时候,本来要求两次的积应当是一样的,然而在发现两次结果不相同的时候,他们却是把其中的一个结果改成另一个结果,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用乘法来验算除法时,本来原式中的被除数和乘法的积是不相同的,学生却仍然放心地写下答案。
3. 验算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些学生不喜欢验算,是因为觉得验算作用不大,即使自己验算了,也查不出什么错误,有时候还会吃力不讨好。比如一道减法计算题,明明算对了,但用加法验算后,却把验算的结果写在了算式的上面,反而做错了,让人不由一声叹息:验算,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原因分析
显而易见,计算教学中的“软肋”,就是验算。究其原因,是什么情况将验算置于如此境地,定当和下述原因有着必然的联系:
学生方面:(1)盲目自信,免于检查;(2)不能确保验算时间;(3)严重的惰性心理;(4)一些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验算,且验算方法没有掌握到位。
教师方面:忽视对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忽视验算教学。
三、策略探询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呢?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变“忽视”为“重视”
1. 教师率先示范,树立榜样
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模仿无意中就形成了不少习惯,说明他们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个别辅导、板演练习、讲解例题、课堂交流时率先示范,认真验算。如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可追问几次“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告诉自己结论是否正确。这种习惯长期坚持就会成为师生不自觉的行为,学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留足时间,形成验算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舍不得花课堂上的时间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把验算推到忽略不计的边缘,这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留一些时间让他们验算,并要求做好的学生要验算之后才能举手表示做题完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做完习题,验算一遍”的良好习惯。
(二)激发验算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什么发生了兴趣,便会引发高度的学习热情,验算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1. 利用竞赛刺激,激发验算的兴趣
组织学生开展“比谁的正确率高”的竞赛活动,就是基于小学生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去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以营造一种自觉进行验算的学习氛围。每周笔者都会对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和优秀率进行反馈,表扬正确率高和有进步的学生,设立优胜奖和进步奖,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正确率的高低跟什么有关系?下次作业要完成怎样的目标?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测的过程,学习态度获得了改观,提高了积极性,验算也就更加自觉了。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自查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认真检查的习惯的养成。
2. 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验算的兴趣
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做事情的兴趣,所以当看到在练习、作业中主动验算的学生,笔者总是不吝啬自己最真诚的赞美:“你的验算好习惯给你带来了优异的成绩,祝贺你!”“你的验算方法真好,继续努力。”“你对作业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加油吧。”……对于还未养成验算好习惯的学生,笔者也会发自肺腑地给予鼓励:“细心 耐心 验算,一定能讓你减少错误,不信你试一试?”“验算能帮你改正错误,提高正确率。”……这些激励式的评语,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向着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对验算的态度也就从“被动”变为“主动”了。
(三)教给验算的方法——变“单一”为“组合”
1. 试题的验算。试题验算是基础,又是关键。学生对四种运算的验算方法有了一个综合,即在学完加、减、乘、除各部分关系后,也就知道每种运算的三种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如加法的验算:既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又可以用调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还可以用减法来验算。如果两次运算结果不同,则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修正。另外,做竖式计算的时候要边做边查,要引导学生用好草稿本,清楚、规范且有序地打草稿,还要记住:“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查计算、四对得数”。 2. 概念和应用题的验算。学生在解答概念与应用题时,一般不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及题意,通常都是因为过早动笔、审题不清或是缺乏思考,单纯地凭借文字叙述中的个别词语就确定了算法,自然就出现了一些概念性的错误。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教学生这样验算:首先采用估算的方法,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又是否切合实际。如“榨油厂用3吨花生仁榨出了1.2吨花生油,平均每吨花生仁能榨花生油多少吨?”有学生这样算:3÷1.2=2.5(吨),此题只要稍有榨油常识就知道,花生仁去渣以后才有油,一吨的花生仁又怎么可能榨得出2.5吨花生油?显然结果不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其次采用的是逆运算的方法,将题中的一个条件作为问题进行验算,并且要将求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最后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解答,改变解题思路,看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假设一致,证明解答是正确的。此种验算方法不仅达到了验算的目的,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高验算的效率——变“低效”为“高效”
1. 验算前——进行“资格审查”
我们来看一道题:37÷4=8……5,用“商×除数 余数=被除数”来验算的话4×8 5的结果正好等于37,乍一看好像没有错,但仔细一瞧,很明显这道题计算出错了,答题者忽略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因此必须先进行“资格审查”,才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验算,需要在确保法则、算理等没有谬误的前提下进行。
2. 验算中——提升“技術含量”
对于验算方法的选择是需要技巧的。例如在小数除法中,可以通过除数大于或小于1对商的大小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商与被除数的比较中掌握较容易的验算方法;竖式计算,通过逆运算和交换律的关系来进行验算,能够降低计算的错误率;估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招,它不仅在计算之后可以当成检验手段,还可以在计算之前推断出结果的大致范围。当计算493 190时,通过估算就能知道其结果不会超过700,但是必然接近700,否则就是错误的。
3. 验算时——重视“对症下药”
由于时间的限制,想要做到每道题都验算,这显然不太切合实际。一些学生因为感知错误,于是导致法则错误;一些因为粗心造成出错,这涉及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一些因为概念不清而产生错误;一些因为旧知识的干扰,所以产生痕迹性错误,这些都是学生计算错误的多方面原因。作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都分析清楚,还要按照不同的“病因”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病症的“部位”。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不仅促使学生学会验算自己经常犯错的题目,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验算的兴趣和意识,并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熟练的技巧和牢固的习惯。当然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共同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为计算保驾护航。
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验算——想说爱你其实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