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翻译问题浅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俄两国联系日益密切,使得科技集中型项目的合作成为了可能。为实现这一领域的合作,不仅应该了解汉语及其文化,还应深入领会中华民族各时期的社会思潮,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学及传统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本文基于亚历山得拉.基托维奇的李白诗歌俄译本对古诗的汉俄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白;诗歌;翻译
  近年来,俄罗斯的汉语热也随之升温,然而俄罗斯翻译专业多集中在技术和经济专业类领域,对于汉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经验较为匮乏。汉语作为多结构的语言,其书面语体与其他欧洲语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汉字意义的丰富性和特定性加大了诗歌意像理解的难度。有学者说过:“中国的古诗就如同音乐作品一般,只有在音乐演奏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因此,中国古诗是否能传神达意也在于其“演奏者”,即译者。”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很多特殊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笔译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其一,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它在翻译上的处理更为灵活自由。其二,在译制过程中,译者们时常会接触成语、俗语这一类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这些通过直译是无法展现的,译者常以同类替换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一些带有幽默性质的文字游戏就很难用外语进行恰当的转换。第三,译者需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學功底,才能做到忠实于原著的翻译。第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原作的各类细节和用语特点:著作时间、体裁、文化特色等。
  文学被认为是语言的发展史,而诗歌能很好的反应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及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李白作为诗歌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吸引了众多俄罗斯文坛的目光,然而诗人语言鲜明的个人色彩使得其诗作的俄译成为一大难题,俄译过程中,很难再现诗人诗作中的时代特点、乐律及主旨思想。李白的诗作中很好的体现了唐朝的时代特点,唐诗格外强调自然界与人的关系,认为人在自然界中能够与世间万物达到和谐,净化心灵。基托维奇翻译的《望庐山瀑布》便很好的体现了“物我唯一”的世界观。
  想要很好的分析文学作品译本的翻译质量,就需要对专业带有注释的译本及简单的逐字译本进行对比。以《望庐山瀑布》为例,俄译本有两种,直译本回译成汉语的意思是:“看庐山瀑布,阳光洒在香炉上,升腾起紫色的薄雾,远望,瀑布仿若湍急的河流,急速流下3千英尺,让我不得不怀疑,是否银河从第九天落下。”;而另一版本回译文:“登庐山看瀑布,灰蓝色薄雾中隐隐可以看见远方的日落,远眺连绵不绝的山脉和瀑布,那瀑布仿佛从云端穿越山林直下,让人觉得似乎是银河从天而落。”第一个版本中,译者试图展现大自然的美和力量,呈现诗人望着瀑布时所看到的宏伟画面,同时阳光和薄雾下的庐山给自然美景增添了浪漫色彩,把瀑布和流水相比较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力量,丰富了诗作的寓意,把瀑布比作银河也更增添了其的秀美,李白在诗作中给大自然赋予了神话般的力量,不仅感叹于自然界之美,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对比来看基托维奇的译本,他用“觉得”替代了原译本中的“怀疑”,从而很好的体现比较义,但却不如“怀疑”所展现出的奇妙色彩。基托维奇的译本很好的还原了李白对自然之美的描述,但却不能准确表达诗人的本意。再以《独坐敬亭山》为例。这首诗的主题也是围绕自然界和诗人,李白在诗作中尤其提到了敬亭山。中国古诗中山脉往往是阳刚和自然永恒的象征,连绵不断的山脉暗喻了人世间的纷繁芜杂,云彩寓意了人的存在,这些随处漂浮的白云既可以对应现实的宁静,也能指代悲伤情绪。直译和异议版本分别为:“独坐敬亭山旁,众鸟高飞,孤云独走,各自不停歇的互相观望,只有我无限景仰地望着敬亭山。”;“炎炎夏日午后,独坐敬亭山中休憩,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群鸟争相飞走,我望着山,山亦望着我,久久互望着,似乎永不相厌。”诗作中以群鸟暗指,尘世总有事物不是永恒和固定存在的;白云表明作者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统一,内心纯净,并对象征自然永恒的山脉有着无比的崇敬之情。而在基托维奇的意译版本中无法完全展现这些寓意,为使俄译本更具有诗学美感,基托维奇甚至增加了诗行“炎炎夏日午后休憩”,如此一来,俄译本的诗歌显得更为平缓,但诗人的崇敬之情却无法体现,主旨寓意也淡化了。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另一形象便是月亮,有如李白的《静夜思》,与山脉的象征意相反,预示着有似于女性的阴柔,代指水、黑暗、夜。以此诞生了世间万物,与之相应的产生很多联想和情感,白色月光常用来表达身处异国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直译和意译版本分别为:“床前洒满月光,看上去似乎地上泛起一层霜。抬起头望着那一轮满月,低下头又让我想起了故乡。”;“在我的床边洒满了月光,这会不会是霜呢?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抬起头看着窗外的月亮,低下头之时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家乡。”很显然,基托维奇的意译版本中保留了孤独的主色调,但却没有还原“一轮明月”,而这一点是不符合中国古诗的表达规范的,也就是说,译者本人的阐释有可能破坏诗歌原有的隐喻要素。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古诗翻译的难点主要在于:保留原有的语义负载;表达文本的情绪基调以及如何保留古诗的时代风格。
  参考文献:
  [1]阿列克谢耶夫.常道集[M].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为前苏联著名导演,以其新闻式的纪实手法、沉重阴郁的诗性创作风格和“塔式”影像的独特运用,开创并树立了新的艺术典范和美学旗帜,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独特的不可争议的地位。本文将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的电影《伊凡的童年》为例,简要分析塔可夫斯基新闻纪实的叙事手法、诗性的创作风格和“塔式”影像的独特运用。  关键词:新闻纪实;诗性创作风格;“塔式”影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期刊
摘要:三位蒙古族女性摄影家,乌云娜、金红霞和文慧的作品以表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为主。三位都是杰出的女性代表。她们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情结,有对蒙古人形象的细致刻画,也有对蒙古人生存环境的关注,她们三位用女性独特的观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当代蒙古族的文化与精神。  关键词:女性摄影;草原生活;民族精神  初冬时节,由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民委主办的《蒙古族女性影像世界---乌云娜、金红霞、文慧摄影作品
期刊
摘要: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往往对其创造的人物形象影响深远。本文从安徒生个人的生活经历出发,分析其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及其与母亲的关系对童话中创造的母亲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母亲形象;母爱  一、引言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他笔下的许多名篇,如《丑小鸭》、《海的女儿》、《野天鹅》等都是一代代儿童成长历程中的珍贵记忆。在这位童话大师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中,母亲形象是其中极为重
期刊
摘要:阎连科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但其本人一直强调自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2011年《发现小说》宣告了“神实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和思考角度。本文试以《耙耧天歌》为例,探析阎连科创作中的“神实主义”的孕育、发展。  关键词:阎连科;神实主义;《耙耧天歌》;《发现小说》  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主流,但阎连科无疑是一位一直试图摆脱、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主义”
期刊
摘要:《禁闭》是萨特最具世界影响力一部剧作,在该剧中萨特将地狱情境作了颠覆,并展现了三个互相追逐、折磨的鬼魂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封闭的三角关系。通过这些特殊情境的设置引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禁闭》中的镜子缺失,他人目光的注视这两方面特殊情境入手,着重分析“自我问题”,最终得出要树立独立的自我,追求自由的自我这一结论。  关键词:地狱情境 ;自我;他人;确立自由和独立意识  独幕剧《禁闭》是
期刊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
期刊
自然主义与通往空间之路  ——以《小酒店》为中心的叙事学认识论分析  张子涵 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  摘要:叙事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交流现象,通常被认为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国内有学者指出,产生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叙事学逐渐把空间要素纳入分析范围,一定程度上缘于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分析过程中对其中大量的场景描写的关注。笔者发现,虽然自然主义文艺理论和经典叙事学所坚持的结构主义同样认为借鉴自然科学是唯一
期刊
摘要:契科夫通过精炼的语句、诙谐的描述为我们呈现出各类小人物的典型形象。就《变色龙》而言,翻译这本著作的翻译者人数较多。通过对不同版本《变色龙》的翻译可知,这些作品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契诃夫的简介入手,对基于目的论理论角度的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目的论;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  一、契科夫简介  契科夫是俄国著名作家之一,他通过精炼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
期刊
摘要:青海方言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的原因和普通话在语音和词汇上有一些差别,短时间内很难让人理解和进行沟通。本文以西宁话中的疑问代词“啊蒙”为例,浅述几点用法,其中包括对原因和方式的询问,以及“啊蒙”的非疑问用法。  关键词:啊蒙;青海方言;疑问;方式;原因  青海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自秦汉起,就有小月氏族、鲜卑人、吐谷浑人、吐蕃人、羌人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现有回
期刊
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中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现今的翻译也越来越多的将向文化翻译的方向靠拢。诗歌,作为文化翻译中最璀璨并最不容忽视的一种翻译题材被众多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翻译家所青睐。本文主要选取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三个译本,即许渊冲、C. Gaunt和Witter Bynner的译本,在文化翻译的视角下,对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