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剑起舞 情动千年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_ctb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异射九日落,矫如群帝發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锋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剑器舞,从北周开始,西域的乐曲和舞蹈逐渐传入中国,经历了初唐、盛唐的大量吸收和改造,以供宫廷欣赏,到唐玄宗时已经达到鼎盛的状态。舞者为女子,身着戎装,执剑或者发光体,表现战斗的姿态。开元年间,擅长剑器舞的是公孙大娘,到晚唐她还被诗人们一再称颂。如司空图《剑器》:“楼下公孙昔擅长,空教女子爱军装。①”公孙大娘的舞蹈代表着盛唐不可复制的时代精神。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也是描写剑器舞的名篇,它以长于铺叙的风采,夹叙夹议的议论手法,以“丽”笔写悲景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杜甫歌行体中代表作,
  一、长于铺叙的风采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写诗人在童稚时见过公孙大娘之舞,五十年后又偶然目睹其弟子李十二娘之舞。开头以两句回忆便立即进入铺叙,先是以观者神色顿变作为陪衬——“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接以四个排喻铺叙——“?如异射九日落,矫如群帝發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描写了公孙大娘剑器舞的全过程。用剑舞的兴盛反应了开元时人物才艺的鼎盛,反衬“风尘鸿洞昏王室”以后,“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的悲凉。回忆的详写和眼前之境的略写还有反衬的铺叙,由此产生了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回忆了唐王朝全盛时期宫廷舞乐的盛况。自古以来,礼乐繁华也是国力鼎盛的代表,然而世事无常,月圆则缺,盛极必衰,“五十年間似反掌,风尘倾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玄宗朝的梨园子弟散如云烟,昔日的宫廷舞伎也流落民间,只有弟子的舞姿映照萧寒的日色。“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如今,遥想长安城外金粟堆上,玄宗皇陵上木已合抱,而作者所在的边陲之地,夔州石城秋深,草木萧瑟。今与昔,盛与衰,得意与不幸,冷与热,一经对比,顿生强烈反差。抚今思昔,让人如何不感到深深的悲凉?
  王嗣爽曾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味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②
  二、夹叙夹议的议论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就今昔两次观舞 “感时抚事”,而联想的想到国家昔盛今衰的命运。所以先详细的铺写公孙之舞,随后简略叙写弟子李十二娘之舞,然后发出“惋伤”感慨的议论:“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多少人漂泊离散,多少人的命运的变化与播迁都是由于“风尘澒洞昏王室”的巨变而引起。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采用先染后点组织结构,突出主题与用意。对于今昔两次不同的剑舞,昔详今略,然后以“风尘澒洞昏王室”与“梨园弟子散如烟”一点,把今舞置于丧乱的大背景中,而且对昔舞的由始至终的尽意渲染,反衬出时代的巨大变迁。并且继续写到“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更显示出今日的悲凉。时代巨变与观舞都滋发“乐极哀来”的“惋伤”。这就把初盛唐今夕对比的两分结构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整篇先以绝大部分叙述,篇末以议论点题,从而构成 “n: 1” 的以少胜多的结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果。在《诗经》里就多次运用到这种布局,如《豳风·七月》第七章叙写庄稼上场、脱粒与修葺公家房子。然后再修自家屋子时,则言“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③,以叙为议; 修自家屋方才开始,春播又将开始———我们庄稼汉忙得够呛! 《东山》四章每章末二句则直用抒情式的议论,如第四章想起过去新婚的热闹,而今多年从军,不知家中近况如何,故言:“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④。如此“n:1”结构在杜诗中也运用较为广泛,如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只首句叙述“剑外忽传收蓟北”,以下均为得到喜讯的感受及打算,则把“n:1”结构变为“1:n”。将作者听到喜讯之后喜上眉梢,内心十分激动的感情表达出来,符合一般的情感与逻辑思维。
  三、以“丽”笔写悲景
  悲剧具有特别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但真正撕心裂肺的纵声哭泣,并不是诗歌艺术。公安三袁推崇性灵,认为好诗不过近人情。杜甫早年恰逢大唐盛世,很有政治抱负,但经历安史之乱,眼前盛世崩坏、天子西狩、庶民流离、藩镇割据的悲惨景象。中年处身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运势转关,身世离丧、怀抱沉痛,无以言表。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是最典型的感时抚事之作,全诗始终不离公孙师徒与剑器舞,却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歌舞之事反映祖国半世纪的重大变化和自己的沉重心情,那种“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的盛衰巨变,那种“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的凄凉,那种“感时抚事增惋伤”的悲愤,真可谓气势沉雄,力透纸背!序和诗写了两位出色的舞女,她们是师徒关系。老师叫公孙大娘,学生叫李十二娘,都擅长西河剑器舞,诗里虚和实错落有致,写老师是凭儿时经历的记忆(虚),然而对老师绝妙的舞姿却从观众的反映以及对舞姿的刻划上笔酣墨畅地加以实写。紧接着诗人感时抚事发了一通感慨,通过唐玄宗大力经营的宜春、梨园这两个伎坊的衰败,公孙大娘和她的弟子李十二娘的流浪和衰老,反映出时代的动乱之剧烈。诗人看到这美丽如初、似曾相识的剑器舞不禁乐极生悲,散场后激动的、失落的、感慨的在荒山中排徊,不知其所往。   选取女子命运写山河破败、国运转关的写作手法,篇幅多为长篇巨制,情节曲折;多用宫廷意象,辞藻丰美;主题则以悲哀為主,以个人悲剧映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兴亡。这种写法深刻的影响了当世以及后世的诗人,如:韦庄《秦妇吟》,吴梅村《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等。
  总之,杜甫的歌行诗,虽然不像李白那样变幻莫测,鱼龙百变,但以他博大、厚重、深沉的审美追求,也能变化多样。在结构的经营上随题制宜,千变万化。加上铺叙的生动逼真,以及议论的深刻震撼,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在歌行体上,节次波澜、离合断续的多种变化。正如沈德潜所说:“少陵歌行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 如钜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 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与太白各不相似,而各造其极,后贤未易追逐。”⑤
  注释:
  ①(唐)司空图《剑器》全诗为:“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胡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②王嗣爽语,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二十第98页。
  ③《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围,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④《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⑤沈德潜:《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10.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M].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3]丁启阵.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J].杜甫研究学刊,1998,1.
  [4]梁启超.情圣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一辑[M].中华书局,1962.
  [5]张弘韬.仇兆鳌评注杜甫文赋[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9.
  [6]吴振华.凄凉落寞中追忆盛唐之舞——读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J].名作欣赏,2012, 2.
  [7]魏耕原.杜甫歌行论[J].杜甫研究学刊,2016,1.
  [8]辛晓娟.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对宗教景点的讲解过程中,导游要根据不同景点的不同内容,根据游客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方式。对待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在进行景点特色讲解时要深入讲解,对待文化程度一般的游客,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导游在进行景点讲解时最好能找到一个最佳讲解位置,距离游客应该远近适中。导游在讲解时也应有优质的讲解态度,讲解语调应当适度,手势不应过多,以免对游客观赏景点造成影响,讲解过程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的成长道路、爱情婚姻生活以及思想等方面,着重对其中所蕴含的崇高美进行了归纳,希望这种崇高美成为我们当今社会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崇高美;孙少安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也正是这一批批极为普通的社会大众谱写了一首极不平凡的赞歌,
期刊
摘要:《世界上的夜晚》承袭了前人的小镇创作,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描述了小镇乌塘居民的辛酸悲苦,借悲情与温情的笔调向读者诉说着文学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小镇居民;悲情;温情;社会意义  一、小镇叙事的当代再现  小城镇文学滥觞可以追溯到新文学运动中鲁迅创造的“鲁镇”、“s镇”一系列小说,经鲁迅的传播,一系列以小城故事背景的文学作品陆续出现,隐藏在小城镇背后的文学价值被发掘出来,“小城文学”的叙事传统开
期刊
摘要: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当下电视节目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同时也是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對着该如何权衡历史题材电视剧里的真实与虚构,怎样的选择才能对电视剧作品的制作带来理论力量的支持,电视剧制作者似乎真的有点无所适从了。  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准确;艺术创作;受众  电视剧的创作这些年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提高,电视剧创作在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甚至有
期刊
摘要:《疯狂动物城》的英文名字Zootopia英文直译为《动物园乌托邦》,乌托邦原来的意思为“好地方”或者是“沒有的梦想国度”。深度看来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中的好事情,而他的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不存在,“托”是寄托,“邦”是国家、地方,“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便是“空想的国家”。所以在乌托邦里,你可以去大胆想象、去实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敢想或者难以完成的事情,因为在这里,
期刊
摘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为前苏联著名导演,以其新闻式的纪实手法、沉重阴郁的诗性创作风格和“塔式”影像的独特运用,开创并树立了新的艺术典范和美学旗帜,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独特的不可争议的地位。本文将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的电影《伊凡的童年》为例,简要分析塔可夫斯基新闻纪实的叙事手法、诗性的创作风格和“塔式”影像的独特运用。  关键词:新闻纪实;诗性创作风格;“塔式”影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期刊
摘要:三位蒙古族女性摄影家,乌云娜、金红霞和文慧的作品以表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为主。三位都是杰出的女性代表。她们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情结,有对蒙古人形象的细致刻画,也有对蒙古人生存环境的关注,她们三位用女性独特的观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当代蒙古族的文化与精神。  关键词:女性摄影;草原生活;民族精神  初冬时节,由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民委主办的《蒙古族女性影像世界---乌云娜、金红霞、文慧摄影作品
期刊
摘要: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往往对其创造的人物形象影响深远。本文从安徒生个人的生活经历出发,分析其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及其与母亲的关系对童话中创造的母亲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母亲形象;母爱  一、引言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他笔下的许多名篇,如《丑小鸭》、《海的女儿》、《野天鹅》等都是一代代儿童成长历程中的珍贵记忆。在这位童话大师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中,母亲形象是其中极为重
期刊
摘要:阎连科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但其本人一直强调自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2011年《发现小说》宣告了“神实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和思考角度。本文试以《耙耧天歌》为例,探析阎连科创作中的“神实主义”的孕育、发展。  关键词:阎连科;神实主义;《耙耧天歌》;《发现小说》  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主流,但阎连科无疑是一位一直试图摆脱、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主义”
期刊
摘要:《禁闭》是萨特最具世界影响力一部剧作,在该剧中萨特将地狱情境作了颠覆,并展现了三个互相追逐、折磨的鬼魂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封闭的三角关系。通过这些特殊情境的设置引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禁闭》中的镜子缺失,他人目光的注视这两方面特殊情境入手,着重分析“自我问题”,最终得出要树立独立的自我,追求自由的自我这一结论。  关键词:地狱情境 ;自我;他人;确立自由和独立意识  独幕剧《禁闭》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