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推广开来,然而音乐是一个人修养身心,提高素质的有效工具,所以音乐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是重视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钻研的课题是如何切实搞好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音乐素质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一)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发挥德育作用
德育是素质教育之首,关系到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素质的形成。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且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及其吸引力。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节奏,叩响了心扉.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音乐教学应该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这些音乐良莠不齐.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甚至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热爱高雅音乐,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想认知,教师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讲述必要的音乐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挑选思想健康、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材.反对不健康的音乐进入课堂,杜绝不健康的音乐现在校园.
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保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根本上决定着音乐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需要培训具备新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技能并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新型教师。
(一)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围绕应试教育展开,教师向学生灌输基本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音乐课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学生看不到它的魅力。比如.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所追求的不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是教书育人的整合作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智力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等。因此,教师要弱化以往的课堂主导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构建音乐学习的过程,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情感、意志的体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其能力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课堂教学有饱满的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果教师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教学的动力.也不可能胜任素质教育改革的责任。再者,教师需要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本质.是师生产生共鸣,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问良好情感的桥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教师不可以以权威的身份自居,而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组织、参与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敢于发言.与教师积极互动.产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2l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但具有激烈竞争的时代,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通过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进而进行间接的表现出客观世界。音乐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才能进一步创新。
(二)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
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贴近音乐,使音乐于立体化中得到完整的展示,拓宽了知识信息量,表达手法形象、生动,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开展欣赏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音乐教育是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重视中学音乐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国家教改委明确指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应该向素质教育模式方向转型。音乐学科的教学,是学校艺术类教学的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作为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对教育事业我们应具有刻苦踏实的、努力钻研的教育责任感,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音乐教学与德、智、体、劳等多个教育教学方面结合起来。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并且全面的发展。
一、音乐素质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一)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发挥德育作用
德育是素质教育之首,关系到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素质的形成。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且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及其吸引力。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节奏,叩响了心扉.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音乐教学应该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这些音乐良莠不齐.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甚至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热爱高雅音乐,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想认知,教师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讲述必要的音乐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挑选思想健康、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材.反对不健康的音乐进入课堂,杜绝不健康的音乐现在校园.
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保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根本上决定着音乐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需要培训具备新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技能并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新型教师。
(一)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围绕应试教育展开,教师向学生灌输基本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音乐课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学生看不到它的魅力。比如.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所追求的不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是教书育人的整合作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智力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等。因此,教师要弱化以往的课堂主导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构建音乐学习的过程,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情感、意志的体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其能力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课堂教学有饱满的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果教师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教学的动力.也不可能胜任素质教育改革的责任。再者,教师需要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本质.是师生产生共鸣,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问良好情感的桥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教师不可以以权威的身份自居,而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组织、参与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敢于发言.与教师积极互动.产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2l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但具有激烈竞争的时代,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通过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进而进行间接的表现出客观世界。音乐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才能进一步创新。
(二)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
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贴近音乐,使音乐于立体化中得到完整的展示,拓宽了知识信息量,表达手法形象、生动,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开展欣赏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音乐教育是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重视中学音乐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国家教改委明确指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应该向素质教育模式方向转型。音乐学科的教学,是学校艺术类教学的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作为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对教育事业我们应具有刻苦踏实的、努力钻研的教育责任感,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音乐教学与德、智、体、劳等多个教育教学方面结合起来。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并且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