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变暖(下)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nm0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相追踪
  地球温度升高0.74℃,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么,0.74℃的升温是一种正常现象吗?地球气候变化规律是什么呢?0.74℃的升温,在气候变化规律中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它是否脱离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地球的温暖,来自于太阳。然而,地球在接受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太空放射热量。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辐射达到平衡时,地球的平均温度应该是-19℃,同时,昼夜温差巨大。但地球的大气层,没有让这种情况出现。大气层保温作用的结果是,使地球平均温度达到了14℃。这种大气层对地球的自然保温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在大气层中,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并不是占含量优势的氧气和氮气,而是水汽、二氧化碳等微量气体。它们困住了地球的热量,被称为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最为重要,是驱动地球冷暖变化的重要力量。
  大约4 000万年前,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巨大的挤压,崛起了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辽阔的青藏高原,地球也开始稳定为现在的海陆格局。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改变,至少影响到半个地球的生态。
  此后,随着海洋和生物的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减少,温度也在不断下降,地球进入一个新的大冰期。它大约开始于250万年前,两极常年被冰雪覆盖,我们称之为第四纪大冰期。从此,地球气候出现了周期10万年的冷暖变化,平均温差5℃左右。
  1938年英国一位电气工程师柯兰达发现,从1890年到1935年,陆地平均气温上升了0.5℃。他认为,这是由人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造成的。这种变暖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人类排放二氧化碳还在继续增加,温室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但当时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气候可能受太阳活动所影响,发生着间歇性波动,这种变暖是暂时的,地球将可能迎来下一个冰期。
  当时,只有近100年的可靠温度记录,似乎也无法支持地球继续变暖的说法。因此,认为人为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就需要拿出证据。
  幸运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气候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科学家可以假设各种前提条件,采用电脑模型来预测气候。1995年,科学家成功模拟出20世纪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温室效应正在按照模型预测的方式发生作用。这意味着,科学家从自然气候变化中成功检测出了人类的影响。从此,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使地球变暖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
  虽然科学界仍在争论,但对公众来说,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1980年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异常炎热和干旱的天气经常出现,加上媒体的报道,更多的公众也开始相信,地球的确在变暖了。
  在科学界,新的证据不断地被发现。从南极冰芯中,科学家得出了42万年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图,温度的变化与其相一致,符合了冰期-间冰期循环的自然规律。但近百年来,二氧化碳浓度却急剧增加,远远超出了几十万年的自然规律。与这相对应的是,全球的温度也随之升高。
  而二氧化碳开始取代自然因素引起地球变暖的时间,正是工业革命萌芽的时期。地下的化石燃料,实际上是储存了的太阳能。但是,工业革命使得人类把它变成了24小时都可用的能源。然而,这种能源在提高了生产力的同时,也使那些埋藏在地底下几千万年都不参与循环的碳得到了集中释放。
  从人类出现到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活动并没有影响到地球上的碳循环稳定。但现在,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却增加了近100ppm单位。这种空前的变化速率,是自然周期变化所不能解释的。因此,0.74℃的升温,就是气候变化规律被破坏的表现。造成这种结果的,恰恰就是人类自己。
  如果把全球人均1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压缩成固态的干冰立方体,在工业革命初期,其边长约30厘米,重40千克左右;而在2008年以后,其边长则增大到近1.5米,重量超过4吨。
  更为严峻的是,工业革命初期,地球上只有10亿人,但现在,已经迅速膨胀到67亿人。并且工业化程度大大增加,又在进一步加速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今,百年内快速升温0.74℃,正在使气候偏离几十万年来的自然规律。现在,面对人类自己造成的气候变化,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才能避免这一危机呢?
  路在何方
  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元首聚集到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此次会议上,各国签署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份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地球变暖是一个全球问题,但各国角色不同。由于历史责任不同,公约因此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有率先大幅度减排的任务,而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专家推估,只要地球温度上升1℃,部分野生动物就会濒临灭绝;上升2℃,有三成的动植物绝迹,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上升5℃,超过四成的动植物将会灭绝;一旦全球温度升高6℃,人类及大多数物种都将会灭绝。
  更为可怕的是,一旦升温超过某一个临界值,气候系统或许会发生反方向的突变:地球变冷,并迅速陷入一个寒冷的冰期。
  那么,地球温度在上升过程中,为什么会突然逆转,出现急剧降低呢?
  答案在海洋中。现在,地球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隐患——位于北极区域的广袤冰盖。如果这个冰盖融化一半以上,就可能引发北大西洋暖流的改变,带来气候浩劫。到那时,寒冷的冰期气候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到来,人类很难迅速适应,那也将是人类现代文明从未遭遇过的灾难。
  如果任凭地球变暖发展下去,地球气候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生存的环境将怎样不同,对此,全球的科学家们有两个共识,首先他们不知道答案。其次,他们希望人类永远不要看到这个答案。
  2009年,联合国召开哥本哈根大会,与会代表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共识,即人类应该努力控制全球气温升幅与工业化之前相比不超过2℃。   这意味着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只剩下8 000亿吨。而现在,人类每一秒钟的排放就超过800吨,同时自然界大约能吸收其中一半。如果以此计算,人类扭转气候危机的时间仅剩50年左右。
  以地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然而,地球上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符合道德的选择是,发达国家立即减少消耗,发展中国家逐步减少消耗,直到最终都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彻底减缓地球变暖的进程。
  中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自主行动已经开始。中国正在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并在积极寻找新的低碳发展模式。为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中,水电和太阳能都位居世界第一。
  面对地球变暖的挑战,人类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还有我们的消费方式。
  其实,为普及节能产品,推广节能建筑,发展公共交通,推行环保汽车,中国政府都给予了大范围的补贴,用以鼓励低碳生产、促进低碳消费。
  不仅如此,许多大型活动也正在成为新的推动力量。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会的举办,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的环保技术,更广泛地传播了节能环保的意识。并且,随着2010年上海低碳世博会的举办,如今低碳、环保的意识正在逐渐转变成民众的自觉行动。作为负责任的消费者,我们个人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尽量选择节能电器;使用节能灯;夏季时空调调高一两度;减少待机,及时关闭电源;总之,节约1度电约等于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节约1吨水约等于减排0.9千克二氧化碳,节约1升汽油约等于减排2.3千克二氧化碳。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习惯和消费,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所有的行动累积起来,产生的效果将巨大无比。
  如果我们培养与地球相处更和谐的方式,到21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升幅达到2℃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人类也还来得及适应。
  一座煤矿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但人类释放煤中的二氧化碳则只需数十年的时间。这一人为加速的过程产生了我们今天最大的全球问题。它不仅仅成为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使气候学家和生态学家均为之忧心忡忡。其实,对地球来说,这并不成为问题,地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但在漫长的恢复过程中,有危险的却是人类自己。气候变化不是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又深受其影响。从现在开始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地球变暖,还为时未晚。
其他文献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会计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因受到来自诸多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随着经济活动的日
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显著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增强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使青少年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科技竞赛活动对于在教学一线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还通过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引起了社会和广大科学家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对推动学校科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产生促进作用。    科技竞赛活动显著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七氟烷维持麻醉时给予小剂量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作用的效果. 方法 将6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择甥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丙泊酚维持麻醉术后不
在云南省中东部距离昆明135千米有一个陆良县,这里有云南省最大的一个山间盆地,面积有772平方千米。在陆良县境内五峰山脚下,有一个奇特的山谷,面积为6平方千米,谷中耸立着无数陡峭的峰柱,这些峰柱远看成林,近看成峰,最高的有30多米,沿山谷两壁呈现出峰、崖、屏等造型。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随着光线的强弱、角度的不同,这些峰柱还会呈现出红、橙、黑、灰、青、紫等不同的色彩,与周围景象形成了明显反差。按照当地
校外科技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实践和体验,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形式灵活多样,并且一般都是由学生自愿参加,自主活动,所以校外科技活动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能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策划和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是校外教育场所的主要职责。如何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参加校外科技活动,努力办学生喜欢的校外科技活动,这是校外科技教育场所在开展科技活动时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校外科技活动是否有生命力,能否
项目背景    “区时计算”和“经纬网的判断”是初中地理初步学习、高中地理进一步要求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一内容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运用直观教具分层次、有条理实施教学,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为了解决这两个地理难题,笔者设计了多功能地理学习尺,破解了以上两个教学难题。构造及应用  多功能地理学习尺由主体尺、上转盘及定位结构组成。左侧为区时计算器。面板内添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