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破解

来源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ao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亲权理念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分别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提供了法理根据和人性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确立了强制报告制度,《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发布实施已经一年有余,但是目前强制报告的适用率还比较低,实施面临诸多困境.很多国家(地区)早已实施强制报告制度,对于我国完善该制度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当将强制报告的责任主体细化到个人,适当增加报告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明确未履行报告义务的责任,加大对报告主体的保护,并完善接到报告后的处置流程,从而破解该制度的实施困境.
其他文献
近年来,社会各界从孝道观念和赡养行为两个方面对“孝道衰落”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孝道与孝行”的讨论维度,从动态视角分析赡养行为作用机制的变迁,试图回答赡养行为是否受到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持续且稳定影响的问题.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和2017年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孝道观念中互惠性孝道强于权威性孝道,十余年间,二元分化特征变得更为明显;第二,青年赡养行为全面增强,父代支持行为同样增加,代际双方逐渐形成稳定有效的家庭互助模式;第三,尽管十年间孝道观念、代
快递配送从业青年是新经济业态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关注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是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分布和职业选择深刻变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切实维护青少年发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新业态从业青年权益保障涉及上下游、多部门和央地事权,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协同治理仍存在突出短板,面临着行业良性竞争秩序尚未形成、配套保障制度仍需健全、综合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的权益保障困境.加强快递行业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护,应坚持包容审慎、协同施策的原则,既要维护相关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更要维护广大新业态从业人
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
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目睹者,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分化与转化.根据间接参与程度与外在表现形态,旁观者可分为置身事外者、煽风点火者和挺身而出者三种主要类型.旁观者的态度与行为会影响欺凌行为的持续时间、欺凌事件发展的动态与走向.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共情能力、责任推脱心理、同伴群体压力、群体关系及氛围等.学校社会工作引导与影响旁观者的策略包括:日常工作中,可开展反欺凌讲座、训练,搭建反欺凌支持网络,建立干预欺凌事件的奖惩制度等;欺凌发生时,可第一时间启动校园反欺凌网络响应机制,识别不同类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