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及学校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88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目睹者,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分化与转化.根据间接参与程度与外在表现形态,旁观者可分为置身事外者、煽风点火者和挺身而出者三种主要类型.旁观者的态度与行为会影响欺凌行为的持续时间、欺凌事件发展的动态与走向.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共情能力、责任推脱心理、同伴群体压力、群体关系及氛围等.学校社会工作引导与影响旁观者的策略包括:日常工作中,可开展反欺凌讲座、训练,搭建反欺凌支持网络,建立干预欺凌事件的奖惩制度等;欺凌发生时,可第一时间启动校园反欺凌网络响应机制,识别不同类型旁观者,第一时间疏散消极旁观者等;欺凌发生后,可通过提升消极旁观者的共情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校家社联动机制等.
其他文献
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仰问题关乎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发展、加剧,并伴生出信仰超验化风险.本文基于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进行解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星座崇拜满足了青年于网络社会中加剧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交往、亲密关系建立、自我发展确定性追寻的心理需求,促成了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缔造的特殊星座崇拜信仰方式,即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助推了青年群体中星
以往研究较多从城乡或省域视角分析讨论农村青年流动,而缺少从城市群的视角来探讨农村青年城乡流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居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村青年流动路径、城市居迁意愿的空间分析与多层次二分类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跨城市群流动、城市群内部流动和从非城市群流入城市群是当前农村青年流动的主要空间路径,其中城市群内部流动的城市居留和迁户意愿显著高于其他空间尺度的流动;农村流动青年在城市的居留和迁户决策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理性选择
高嫁妆是特定地域的婚姻文化现象,承载着家庭权利义务划分及建构家庭社区关系的功能.基于闽南经济发达地区晋江市C镇两村调查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嫁妆形式由直接到间接、嫁妆性质由生活性到财产性、家庭结构少子化及女性不安全感上升导致嫁妆不断升高.由于嫁妆属于外嫁女的“私房钱”,嫁妆越高女性越难融入夫家生活空间,使高嫁妆变成一种家庭离心力,影响家庭和谐关系的建构.
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用户在线上社区自发分享日常学习内容正在走向流行.本文以微博中具有代表性的#studyaccount#超话为分析案例,爬取该话题下2020年整年的24万余条发帖内容,结合计算机文本分析与深度访谈法了解该学习社区中用户的自我披露内容与披露程度,并考察此类话语实践对用户学习认知的再建构.研究认为,学习者的自我披露以深度较大的碎片化内容与广度较大的系统化内容为分野,总体上包含了以时间为导向的集体概念.学习者在线上学习社区中可通过自我激励、他者激励、关系激励提高自我效能,但也存在对社区意见领袖资质
近年来,社会各界从孝道观念和赡养行为两个方面对“孝道衰落”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孝道与孝行”的讨论维度,从动态视角分析赡养行为作用机制的变迁,试图回答赡养行为是否受到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持续且稳定影响的问题.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和2017年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孝道观念中互惠性孝道强于权威性孝道,十余年间,二元分化特征变得更为明显;第二,青年赡养行为全面增强,父代支持行为同样增加,代际双方逐渐形成稳定有效的家庭互助模式;第三,尽管十年间孝道观念、代
传统研究认为阶层限制和家校沟通的缺位极大地限制了寒门学子的向上流动.“底层文化资本”说虽予以反驳,并呈现了底层独特文化资本的力量,但无法解释资本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何在.本文选取中部高考大省原国贫县建档立卡户的6位考取精英大学的寒门贵子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深入探究了他们学业成功背后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和对教师无条件的“从”是底层文化资本发挥作用的密钥.这种“信”和“从”源于农民阶层在结构、资本受限的不利境遇下形成的“误识”,这种“误识”使其在主观上减弱了社会结构限制,避
当下,青年问题呈现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青年工作跨越了党政部门固有的行政边界,涉及多领域、多层级.青年问题不再是某一领域的单一问题,需要通过综合治理、协调统筹才能更好地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多方主体紧密配合.本文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中的“和合”思想为理论框架,通过与“和合”思想影响下的公共治理观进行对话,以《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实践为基础,阐述了青年公共政策的顶层、横向、纵向和内外四个维度的“和合”模式,并针对亟待破解的瓶颈提出可行路径.
快递配送从业青年是新经济业态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关注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是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分布和职业选择深刻变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切实维护青少年发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新业态从业青年权益保障涉及上下游、多部门和央地事权,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协同治理仍存在突出短板,面临着行业良性竞争秩序尚未形成、配套保障制度仍需健全、综合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的权益保障困境.加强快递行业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护,应坚持包容审慎、协同施策的原则,既要维护相关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更要维护广大新业态从业人
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
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受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影响,推崇“一切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拒斥“严肃理性”的思考提问,沉溺于“被建构”的“娱乐景观”中无法自拔.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即误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固化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弱化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抵制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国家、高校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防范和抵御网络“泛娱乐化”侵扰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