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O+NO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

来源 :物理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B3LYP/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HOSO+NO的反应机理.优化得到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确认了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相关性.在CCSD(T)/6-311++G(d,p)水平上对计算得到的构型进行了能量校正.应用经典过渡态理论(TST)与变分过渡态理论(CVT),并结合小曲率隧道(SCT)效应模型校正的方法计算了标题反应在200-3000K温度范围内的速率常数kTST、kCVT和kCVT/SCT.计算结果表明:HOSO+NO反应在单重态和三重态
其他文献
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模拟方法,对二氧化碳在5种具有相同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IRMOFs),即IRMOF-1,-8,-10,-14,-16中吸附产生的阶梯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
提出一种以亚甲基二膦酸(MDPA,H4L)为主配位剂的无氰镀铜体系.采用pH电位滴定法分别测定MDPA的四级解离常数和MDPA-Cu(II)的稳定常数,并比较MDPA-Cu(II)和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A)-Cu(II
基于格林函数方法及Landauer-Büttiker公式,研究了纳米石墨带异质结的电子输运性质,石墨带异质结由Z形石墨带与两个锯齿型石墨带电极构成.研究发现电导大小依赖其几何构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un(n=2-9)团簇吸附一个乙醇分子的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un(n=2-9)团簇的最稳定构型为二维平面结构,Au6团簇最稳定;吸附过程是通过金团簇上一个特
应用紫外光谱、荧光探针、zeta电位、动态光散射和凝胶电泳等方法探讨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H25N+(CH3)2―(CH2)6―(CH3)2N+C12H25·2Br- (12-6-12)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
研究了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HSO4)离子液体对锌电积过程析氧反应的影响.研究工作借助于动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测试技术.动电位极化曲线及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O与O2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