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幼儿品德教育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教师要“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其中诚实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诚实教育,让幼儿知道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从小养成诚实的品德,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诚实教育;幼儿教育; 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126-02
如何正确分析幼儿不诚实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施以有效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幼儿不诚实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心理发育的水平导致他们产生想象与事实混淆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认为,学前儿童认知活动中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力才刚刚萌芽。所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把看到的与联想的、真实的与希望的、做过的与记忆的混淆,从而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言语。此时,教师最好不要把这种情况视为不诚实现象。例如甲看到乙有玩具手枪,就说:“我家里也有这么大的手枪。真的,不骗你,这么大。”他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手比划着,想以此证实自己说的真实性。其实甲家里并没有玩具手枪,但是有一支玩具手枪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甲多么想得到一支这么大的玩具手枪,要真有了,他就能当个勇敢的解放军战士,那该多好。可是想象还不是现实,年幼的孩子还无法清楚地区别它,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并没有玩具手枪而批评他“说谎”,并把此类现象归结为不诚实言行。
(二)孩子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家玩
这种情况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幼儿年纪小,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个体行为准则的认识还不十分清,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都比较差,不知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无法抵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他们的诱惑。所以,只要是好的东西就想吃,就去拿了;把好玩的他喜欢的东西藏进自己的口袋,带回家。例如某小朋友喜欢幼儿园的插塑玩具,她毫无介意地把它往自己口袋里装,老师对她说:“这是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她紧紧地按着口袋说:“我喜欢,我要!”
上述行为,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些都是正常的幼儿心理特点,就不会轻率地批评幼儿“说谎”、“偷东西”,而应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并纠正错误行为。
(三)不良的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使幼儿产生不诚实的行为
家长的不当言行引起孩子说谎,例如在家里,家长说了谎话,幼儿知道了,也会模仿家长的言行。
父母和教师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并模仿成人的言行,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反而成了幼儿诚实品质教育中的反面教员。
例如某小朋友的妈妈经常晚上在家和她的朋友们打麻将到深夜,因此影响她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有一天孩子又迟到了,当她带孩子来幼儿园时,觉得不好意思,竟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撒谎:“我昨晚上夜班,所以今天起床迟了。”这样,孩子以后也会模仿家长说谎。
二、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
(一)对孩子进行引导,向其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
幼儿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他们时,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有关诚实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们养成诚实言行的积极作用。
(二)对孩子进行观察分析,强化幼儿诚实的品质
家长发现孩子说谎后,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批评;要观察孩子的言行,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特别是在发现幼儿不诚实的行为后,家长的态度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动辄就给孩子戴上“骗人”、“小偷”的帽子,而应该深入到幼儿中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他们行为的动机,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例如一位小朋友告诉笔者:“殷子迪把我的手帕扔到了楼下。”殷子迪小朋友说:“不是我,是王唯羽干的。”而王唯羽和小玉却异口同声地说:“是殷子迪干的。”我相信了,并狠狠地批评了殷子迪。殷子迪只好承认自己扔了。当我要把殷子迪的小红花摘下来时,她大声地哭着说:“不是我干的,我是替王唯羽承认的。”到底是谁说谎,我意识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缓和了口气,对她说:“现在我想知道谁是诚实的孩子,是谁扔了,勇敢地承认了,我就不批评她。”王唯羽,这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此时现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经过老师耐心的说服帮助,她承认了手帕是自己扔的,不但扔了,还跟小玉说:“我们一起说是殷子迪扔的。”这样小玉就和王唯羽合起来欺负殷子迪。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处理幼儿纠纷时,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按自己主观意愿,偏听偏信的话,就会纵容某些幼儿的不诚实行为,孩子敏感的心将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偏信偏爱而坚持不承认错误,甚至还要嫁祸于人,对那些受压制的幼儿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和支持而被迫承认错误说了谎言。事实证明,观察分析是教师公平地解决问题、进行诚实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诚实的品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希望,教育好幼儿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做好幼儿诚实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对幼儿的不诚实行为既不能迁就孩子或听之任之,又不能大惊小怪,把幼儿的偶然过失与犯罪行为相提并论,委屈了孩子;使家长明白,重视从小事上点点滴滴抓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做诚实的表率。
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只要我们坚持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幼儿的明天一定灿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诚实教育;幼儿教育; 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126-02
如何正确分析幼儿不诚实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施以有效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幼儿不诚实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心理发育的水平导致他们产生想象与事实混淆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认为,学前儿童认知活动中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力才刚刚萌芽。所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把看到的与联想的、真实的与希望的、做过的与记忆的混淆,从而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言语。此时,教师最好不要把这种情况视为不诚实现象。例如甲看到乙有玩具手枪,就说:“我家里也有这么大的手枪。真的,不骗你,这么大。”他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手比划着,想以此证实自己说的真实性。其实甲家里并没有玩具手枪,但是有一支玩具手枪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甲多么想得到一支这么大的玩具手枪,要真有了,他就能当个勇敢的解放军战士,那该多好。可是想象还不是现实,年幼的孩子还无法清楚地区别它,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并没有玩具手枪而批评他“说谎”,并把此类现象归结为不诚实言行。
(二)孩子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家玩
这种情况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幼儿年纪小,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个体行为准则的认识还不十分清,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都比较差,不知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无法抵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他们的诱惑。所以,只要是好的东西就想吃,就去拿了;把好玩的他喜欢的东西藏进自己的口袋,带回家。例如某小朋友喜欢幼儿园的插塑玩具,她毫无介意地把它往自己口袋里装,老师对她说:“这是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她紧紧地按着口袋说:“我喜欢,我要!”
上述行为,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些都是正常的幼儿心理特点,就不会轻率地批评幼儿“说谎”、“偷东西”,而应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并纠正错误行为。
(三)不良的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使幼儿产生不诚实的行为
家长的不当言行引起孩子说谎,例如在家里,家长说了谎话,幼儿知道了,也会模仿家长的言行。
父母和教师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并模仿成人的言行,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反而成了幼儿诚实品质教育中的反面教员。
例如某小朋友的妈妈经常晚上在家和她的朋友们打麻将到深夜,因此影响她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有一天孩子又迟到了,当她带孩子来幼儿园时,觉得不好意思,竟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撒谎:“我昨晚上夜班,所以今天起床迟了。”这样,孩子以后也会模仿家长说谎。
二、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
(一)对孩子进行引导,向其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
幼儿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他们时,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有关诚实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们养成诚实言行的积极作用。
(二)对孩子进行观察分析,强化幼儿诚实的品质
家长发现孩子说谎后,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批评;要观察孩子的言行,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特别是在发现幼儿不诚实的行为后,家长的态度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动辄就给孩子戴上“骗人”、“小偷”的帽子,而应该深入到幼儿中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他们行为的动机,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例如一位小朋友告诉笔者:“殷子迪把我的手帕扔到了楼下。”殷子迪小朋友说:“不是我,是王唯羽干的。”而王唯羽和小玉却异口同声地说:“是殷子迪干的。”我相信了,并狠狠地批评了殷子迪。殷子迪只好承认自己扔了。当我要把殷子迪的小红花摘下来时,她大声地哭着说:“不是我干的,我是替王唯羽承认的。”到底是谁说谎,我意识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缓和了口气,对她说:“现在我想知道谁是诚实的孩子,是谁扔了,勇敢地承认了,我就不批评她。”王唯羽,这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此时现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经过老师耐心的说服帮助,她承认了手帕是自己扔的,不但扔了,还跟小玉说:“我们一起说是殷子迪扔的。”这样小玉就和王唯羽合起来欺负殷子迪。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处理幼儿纠纷时,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按自己主观意愿,偏听偏信的话,就会纵容某些幼儿的不诚实行为,孩子敏感的心将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偏信偏爱而坚持不承认错误,甚至还要嫁祸于人,对那些受压制的幼儿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和支持而被迫承认错误说了谎言。事实证明,观察分析是教师公平地解决问题、进行诚实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诚实的品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希望,教育好幼儿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做好幼儿诚实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对幼儿的不诚实行为既不能迁就孩子或听之任之,又不能大惊小怪,把幼儿的偶然过失与犯罪行为相提并论,委屈了孩子;使家长明白,重视从小事上点点滴滴抓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做诚实的表率。
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只要我们坚持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幼儿的明天一定灿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