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生发中心细胞性淋巴瘤18例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的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bd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报告国内18例皮肤生发中心细胞性淋巴瘤(CGCCL).据Kiel分类,计三型.中心细胞淋巴痛(CC)7例,32-74岁,中位年龄50.5岁,男6女1.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性淋巴瘤(CB/CC)9例,23-50岁,中位年龄37岁,男5女4.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CB)2例,28和33岁,男女各1.初诊时病期为3-14个月(中位数9.5个月).各例单一形皮肤结节为最初表现.值得注意的是,12例CGCCL尤其是CB和CB/CC型,首先即见血色正常性贫血,这一发现有助于CGCCL的诊断.关于细胞形态学,CB瘤瞎报易被识别.CC细胞难与非向表皮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辨别.但多数例中,皮肤活检组织电镜和印片细胞化学染色对诊断CGCCL有些用途.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ABC法)示B1,κ和λ阳性系对CGCCL的极重要标记.也发现CGCCL中γκ型的百分比较西方国家的高.

其他文献
我科应用第十二制药厂生产的丙酸氯倍他索(clobetasol propionate)为原料,加入适量渗透剂制成涂膜制剂,外用治疗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病120例,其中i10例又以疗肤膜作了自身对照,现报导如下.

嗜酸细胞增多性皮炎(Hypereosinophi-lic Dermatitis简称HED)为Nir等[1]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一种以多形性瘙痒性皮疹、血嗜窿细胞增多及真皮血管周围嗜酸细胞浸润为特点的皮病。近来笔者见到2例,报告如下。

期刊
多发性皮肤浆细胞瘤(MCP)罕见,几乎没有不伴发系统性丙球蛋白性病变而单独发生[1,2],并以多发性骨髓瘤(MM)[1]伴发为多见,以往报道的多系单克隆丙球蛋白病性(MC-MCP)[2].

患儿女,2岁3个月.皮肤发黑2年,于1989年2月10日就诊.

自1987年始,我们采用庆大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囊肿型痤疮20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60岁.以躯干、四肢红斑、丘疹、痒伴中等度发热8天,于1989年1月入院.
期刊
我科自1985年7月~1986年11月应用甲腈咪胍(甲咪)口服治疗痊疮40例,以四环素组38例作对照观察,各组均系门诊病例,现将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ptometry,FCM)对55例皮肤癌和非癌疾病皮损处的表皮单细胞悬液检测其细胞核的DNA含量.检测的结果表明:皮肤筋组的DN人指数为0.79~1.83,而非癌疾病的表皮细胞核DNA含量均在正常二倍体范围内,但是S期和G2+M期的百分率较正常皮肤高,并发现基底细胞癌的DNA含童与病理组织学有关.侵袭型基底细胞癌多呈溃疡和局部浸润,其DNA含量高,为异倍体;而团块型
我院于近儿年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等综合治疗静脉曲张综合征51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从广西分离的三株马尔尼菲青霉(二株从病人皮损分离,一株从竹鼠内脏分离),用外抗原试验进一步确认,并用标准菌株ATCC24100作为对照。Pitt承认原始的马尔尼非青霉,但他把ATCC10438(异生青霉金黄变种)与ATCC24100(马尔尼菲青霉)合并,称为樱草黄青霉.Sekhon用外抗原试验证实ATCC24100为马尔尼非青霉。我们的试验证实从广酉分离的菌株是与ATCC24100相同为马尔尼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