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论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担忧地发现,高一新生的文言文功底趋于薄弱,不少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举步维艰,甚至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使得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进度不得不缓慢展开。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文言文教学上存在着初高中衔接的问题。由于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如果学生在高一阶段没有较好地完成与初中的衔接过渡,将影响其高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先看看造成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的原因。
  首先,初高中语文课标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文章,着重强调学生的记忆和积累,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籍理解文章大意,词法、句法等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初中语文课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重视文言语法;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实践中学以致用;还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用现代的、历史、发展的观点给予合理的评价。
  其次,初高中文言文教材差异较大。从篇幅上看,与初中课内文言文的短小精炼、浅显易懂相比,高中课内文言文的篇幅有了较大增长,其中涉及的文言词汇量以及文言句式句法的变化都大大增加。而文章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晦涩难懂的内容更多,所涉及的思想内涵更是丰富多彩。
  结合上述情况,我们应该认识到,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难度确实大幅提高了,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过渡和衔接,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在原有的初中文言文学习基础上,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一、细化课前预习的要求
  由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难度大幅增加,而课时安排较少,教师很难像初中那样慢条斯理地逐句分析讲解,所以有条理地指导学生进行更为细致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熟读课文,粗通文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是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反复地朗读甚至背诵课文,确实有利于疏通生僻字和通假字的读音、字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还能一定程度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将较为晦涩难懂句子的译文抄录在句子上方的空白处,这样可以避免听课时顾此失彼,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2.通过特殊符号给文言词句分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文上用特殊符号标出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例如词类活用采用“△”,通假字用“○”,古今异义词用“□”,特殊句式用“~”。学生可以借助参考书籍,利用这些符号,快速地将文言词句进行系统分类。这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又有助于课后的复习巩固。
  3.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思考题
  针对文章的情节内容,教师可以精心预设相对应的思考题。比如《鸿门宴》一文,可以让学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思考他们的性格对于故事情节的影响。那么学生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关注文章的每一个重要细节,关注人物性格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一旦学生预先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
  4.搜集背景资料,鼓励小组合作与竞争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文章作者、主人公以及相关故事的背景资料,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同时开展小组间竞赛。小组内的成员可以根据预习要求进行分工,而后在组内整合共享预习资源,这样就促进了预习效率的提高。各小组间还可以推出自己的预习成果,由老师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通过这种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良性转变。
  只有切实完成了预习准备,教师才能从传统的串讲施教中充分解放出来,更有针对性地梳理文章的重难点,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针对初高中差异,制定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
  在高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弥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科学的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迅速适应高中文言文教学。
  1.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由于初中课标上对语法不作要求,且语法知识相对枯燥,这就使得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回避了基础语法的教学。然而高中文言文对文言语法又格外重视,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中的“动词活用做状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用法,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中起步阶段安排一定的课程进行语法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快地了解文言语法中的各种变化。
  2.归纳文言句式的特点与规律
  初中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比较浅显,文言特殊句式不是很复杂,而到了高中,接触到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多,如果能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与规律,就有助于正确读懂和翻译文言文。
  教师可以在补充语法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整理常见的特殊句式的特点和规律。比如“……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句式。“为 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所……(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属于常见的被动句。这些知识点的整理和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3.注重课堂词汇的拓展延伸
  与初中相比,高中的课内文言文不再是完整的考查对象,但高考考綱中提及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却在课内文言文中普遍存在。教师在整理这些文言词汇的时候,不应局限于该词汇的课下注解,还要注意它的拓展延伸。
  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见陵之耻”,“见”可翻译为“被”,而不可忽视的是“见”的另一种用法。《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则翻译为“我”,“见谅”“见笑”中的“见”也同样翻译为“我”。通过词汇的横向拓展和比较,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相关词汇的印象,也为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不可一味地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教师应适当地鼓励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对文章进行评价。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所附《咏荆轲》中的“惜哉剑术疏”一句,组织学生讨论“为何荆轲刺秦未遂,是否如他所说是为了逼迫秦王签订盟约”。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这类的讨论,达到一种全员参与的效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课堂活力。
  三、重视课后积累,提高学生文言素养
  高中的语文课时较少,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一味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后的积累就尤为重要,特别是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与训练,有助于高中生文言素养的提高。
  由于高中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基本来自课外,从大多数学生现有的文言功底来看,单纯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应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外文言阅读对于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性,并且罗列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书目。教师还可以周练的形式布置文言文阅读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到两篇指定的文言文阅读题,定期讲评。通过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以及练习来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力求在高中三年里能够达到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漆书青、戴海崎和丁树良三位教授给我寄来了他们新近合著的《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一书(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原理>),读后确实令我兴奋,很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期刊
以前的研究由于在大陆上的快速的温暖建议了地带地平均的喷气溪流的 poleward 移动。然而,在喷气溪流的变化的地区性的特征还没被理解。这里,我们建议东方亚洲西的喷气没在过去
郭本禹博士的《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已于1999年8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书共分科尔伯格传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道德发展的
一、山水游记景之美景色之美是山水游记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引发其它之美的前提条件。唐代高僧慧褒和尚云游至此,见山中泉水涌出,潺潺不断,四周山峰苍翠矗立,宛若青翠的屏障围
道具,原指演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优秀文学作品中的"道具",往往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鲁迅《孔乙己》三次写到"粉板",使之串连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三个阶段;莫泊桑《
In this study, long-term (1777–1997) precipitation data for Seoul, Korea, wetness indices from eastern China, and modern observation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Accurate forecast of rainstorms associated with the mei-yu front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July 1998 a heavy rainstorm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佳作,是学习文言文的人必修的也是一直选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王勃25岁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可谓是天才。  都说《滕王阁序》有名,到底名在哪里呢?  一、《滕王阁序》名在作者  唐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省亲,途径洪州(今江西南昌),正值当时洪州牧阎公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于九九重阳之际在阁上大宴宾客。阎公想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显露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由他通过对全班学生一系列全面、深入、细致和具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部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今高中语文教材缺乏文学性,无法满足教育大纲的教学需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近些年我国不断实施教材改革,虽然正逐渐改进这种情况,但是当前语文教育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语文教师在当前语文教材改革的上,要大胆创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把握文学的动态变化,在语文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建立良好的文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利用文学情趣陶冶学生,通过文学形象使学生受到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