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转变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环境差距导致农村的教育环境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作文教学大部分停留在课内。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再加上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使得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进行转变,对于中国教育事业而言,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关键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内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一直以来,由于城乡的教育资源差距悬殊,城乡教育始终未能真正实现平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衍生出来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作文写作要求言而有物,写好作文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持久积累,而现实是,农村教育中物质文化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所以,语文作文教学成了农村小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学生写作积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切实提高农村学子的写作水平,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问题虽然存在,令人可喜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互联网在农村普及,师资不断优化,让农村学子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所以,作文教学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应该相应地从课内教学转移到课外教学。
  一、经济发展是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处于绝对地位,但与之配套的农村教育却很难与城市教育相提并论,无论是在基础设施、教育师资、教育模式还是教育观念等方面,都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良性的发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课内的作文已经能够得心应手。
  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具备了获得课外知识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提升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涉猎和积累也在不断增加,对课内作文的教学已经不再满足,而是向往更多社会的实践。
  二、互联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的普及拓展认知渠道
  笔者曾读过一篇论文,题目叫作“农村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在此文提出的论文题材出路是:写农村景色,写农村语言,写农村生活,写农村变化。乍看上去,似乎是些不错的点子,可仔细想来,寄望农村学生的作文只要把农村的一切写好就大功告成的想法是不合教育理念的,让农村学生的作文范围只能局限于课内的教材是不符合这个时代发展潮流的。何出此言?
  第一,目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部分农村学子家庭都会拥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电视机或一台电脑,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受不断增多。同时,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也迫使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用更多的知识去拓展孩子的视野。
  第二,教材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在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的事物。举个例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写自己的课余生活,第四单元要求写一篇观察日记,第六单元要求写自己想去或去过的地方,下册第一单元要求写家乡的景物;四年级到六年级大都要求写走进大自然,探索新发现等。
  诚然,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 相应的,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够。而互联网的普及,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也是促使作文教学能够从课内转移到课外的重要因素。
  三、先进教育理念自上而下地传导
  国家通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進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近年来,城市教育中不断引入情境教育,通过组织举办亲子游、季节游、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而这种模式,也传导到农村地区,融入作文教学当中去。
  四、书籍的大量阅读,拓宽了学生视野
  苏联作家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的阅读是一条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地区小学大部分建立了图书室和图书角,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学校努力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阅读、诵读、对话的三级阅读课程体系。阅读,即对时事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的阅读;诵读,即对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对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后的发展。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越发关注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由此可见,研究小
【摘要】朗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涵,陶冶学生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学生理解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小”不可忽视。敏捷地抓住“小”,巧妙地进行“小题大做”,能做出大文章。通过关注文本小细节、捕捉课堂小亮点、联系生活小场景,学生就能够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从而高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师引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摘要】《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但我作为精读课来讲的,因为它吸引我的是本文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为本文的神来之笔。全文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来感受主席失去爱子的无比悲痛的心情。读者没有看见主席的眼泪,没有听到主席的哭声,但让读者处处流泪,刻画出“无泪胜有泪,无声却有声”的意境,也能意会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回味悠长、流连往返。  【关键词】语文;细节描写;思想感情  【中图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一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随着高中阅读教学模式与观念的不断更新、转换,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在“大语文观”的视域之下,探究“大阅读”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大语文观”视域下“大阅读”教学模式与手段进行了强化思考,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语文观”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