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审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ya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伴随着后工业化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巨变,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体之中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文化思潮,这便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文学作品上反应得尤为明显,人们开始厌倦一成不变的旧有观念和规则,试图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努力去营造一种新的语境,于是网络小说应运而生,开始变单一为多元,变绝对为相对,变共性为个性。本文尝试从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入手,对网络小说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关键词:网络小说 后现代主义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模糊主体下的经典重塑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强调自我意识,充分张扬个性,注重个人主体价值的肯定甚至说是夸大主题价值。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高度的组织化和制度化,随之而来产生人口大爆炸,过分强调个性的时代已经开始走向终结。或者说这种自我崇拜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神话,更仿佛是从来都没有存在过。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开始淡化文学创作的主体,故意让作品中的主人公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甚至是故意淡化曾经作为文学作品核心的主体人物形象,从而摆脱传统叙事模式的牵绊,成功地摆脱了可能造成的统一意义构成和终极价值判断。与此同时,主体死亡之后形成的自我缺席恰能够留出相应的空间用于重塑经典,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
  在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里面,有相当数量的作者都是深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再强调过多的个人风格,而是把作者的个人化色彩掩藏起来,从而使小说中的主体不再是作者个人的简单复制。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名为“甄嬛传”但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甄嬛一人,更不是作者流潋紫的自说自话。姑且不说甄嬛所处的年代离流潋紫有多远,光就是那满嘴的“甄嬛体”,一般人都是很难驾驭得了的。先是小说在网络上风靡,之后还被改编并拍成了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作者写了一个架空历史的故事,远远不只是为了消遣取乐。笔墨之间对几千年历史上那些后宫女子的怜爱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这是相当值得称道的。她用心去写那些帝王将相身后的女子,用一种崇敬又悲悯的情怀,把后宫红墙里的痴怨女子写得生动感人。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后宫”,而甄嬛、眉庄、陵容,也许只是我们内心的映照,引领我们探寻自己后宫中的风景。正是巧妙地淡化了作品的主体,重塑经典,才成就了一个“甄嬛”,更成就了一个“流潋紫”。《甄嬛传》的受众之广无疑是后现代主义审美在某个层面取得的胜利。有人会说,这样一来这些作品岂不是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独创性可言吗,其实不然。我们必须注意并非没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就等同于雷同,必须越过作品外化的形式去看到它内在的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见识到作者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清晰的内在逻辑。作为新一代的先锋小说家,网络小说作者身上必然背负着太多的期望,远远不是写出自己的文字达到自我满足就够了的。迎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而上,网络小说的作者还有一份审美观念需要传达,很显然,流潋紫是做到了她所应该做的这些。
  二 淡化深度后的创新式戏仿
  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发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树立起一批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作者都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风格之路,他们只好戴上面具,咀嚼前人吃剩下的口粮,换个花样把旧的东西再翻炒一遍,以此作为创作准绳。如此一来本是深刻的内容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故意为之的有深度不再有丝毫价值,啃着故纸堆的旧人再也唤不起年轻人的激情。恐怕没有人愿意看到这种状况。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所谓的醍醐灌顶,也不是那些据说振聋发聩的呼喊,而是实实在在有所创新的作品,是真实可感的具有创造力的凝结。
  网络小说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大江南北。通过互联网这个最为便捷的传播途径,一批优秀的网络小说接过了后现代主义的接力棒,撑起了这个时代文坛的半边天。其中突出的代表作品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小说一在天涯论坛发表就赢得了极高的人气,吸引了从普通百姓到历史爱好者甚至是学术名人的广泛关注。当年明月一炮打红,《明朝那些事儿》更是获得出版发行的机会,很长时间内独占国内畅销小说的榜首,号称网络小说流行之最。从中不难发现网络媒体作为新的传播媒介,本身就具有很多其他媒体所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这给网络写手们提供了一个得以施展才华的绝佳平台。这都是工业化社会发展至今到后现代化工业时代所带来的福利之一。当年明月并没有用一种严肃深刻的主题绑架这部作品,而是试图用一种轻松诙谐的语调去讲述明朝十七个皇帝和人数繁多的王公贵族甚至是市井小民的命运故事。他这种笔法也可以看作是对明史的戏仿,在叙事安排方面是“戏”,充满了戏剧化的效果,有冲突有转折,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谋篇布局方面是“仿”,行文脉络经得住推敲,以时间发展为主要线索,其中穿插着人物命运的暗线。虽然说当年明月有意识地淡化了历史的厚重和深度,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小说中读出他所着笔墨最多的是官场政治、帝王将相心术比拼、战事纷争的精彩呈现。与此同时,作者对当时经济政治及社会风气的人性化解读和人伦道德层面的关怀也是相当生动感人的。当年明月的这种创新化戏仿无疑开创了一个网络小说的新局面,字里行间有意识淡化了严肃历史话题和所谓思想深度,但是整部作品的力量并未因此而减弱,这种深厚的文学功底是相当令人称道的。用后现代主义审美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毫不逊色的。毕竟,创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灵魂。
  三 情感冲击下的人性本真
  在后工业化时代,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出现,不再是以往那样只是在知识分子之间流传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而是更多的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网络小说作为大众文化的突出代表,自然是跟当今时代人们的深层情感诉求紧密关联的。在那些颇为流行的网络小说里面,无一不是蕴涵着相当强的情感内核,在某一个刺激点下情感爆发,冲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展露出人性本真的一面。这种情感冲击带来的震撼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网络小说在情感层面的审美诉求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审美最重要的特征。   萧鼎的长篇武侠巨著《诛仙》当年独占了网络小说的鳌头,风靡各大网站,引发各个年龄阶段读者争相传阅,甚至还出了同名游戏和电视剧,张小凡成为中学男女生口中最崇拜的对象。在无数中学生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年纪里,张小凡是他们的精神偶像。很多青少年隐约觉察到“何为正道”这个问题的严峻性,还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在心里反复咀嚼。而萧鼎的制胜法宝还是在于写情堪称一绝。《诛仙》中的所有人物最终都逃不出一个“情”字。张小凡生性倔强,顽强执着,年少时便遭受丧失双亲之痛,机缘巧合投到青云门田不易座下,师徒情深不亚于父子。他又是个多情的种子,暗恋着师姐田灵儿,后来又邂逅陆雪琪,结识鬼王爱女碧瑶。恩怨情仇道不尽,张小凡不愿辜负任何一个女子,他为救碧瑶不惜堕入魔教,正邪对立之时还是与陆雪琪执手相依。张小凡满足了众多女性读者对于另一半的一切幻想,魅力足以倾倒一片。陆雪琪更是个痴情的女子,对张小凡可谓是情深意重。她从初萌爱意到情至深处,都时刻把心血花在张小凡的身上,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拯救走火入魔的“鬼厉”,正魔对立她更是花费十年光阴等待他回头。雪琪甚至不惜背叛师门和信仰,也要挽救自己的心上人,如此痴情的女子可谓是感天动地,最终二人修成正果。还有魔教之主鬼王的爱女碧瑶,更是个情深意重的女子。因为童年往事留下的阴影一直封闭着自己的内心,过着孤独难捱的日子,对父亲又怕又恨更多的还是爱。她是个十分果敢决绝的女子,敢爱敢恨没有半点犹豫。在张小凡遭遇诛仙剑阵斩杀的时候,碧瑶连想都不想就推开张小凡,用自己的肉身化作血壁,为他挡下致命的一剑。还有田不易和苏茹、田灵儿一家人,皆是情意深重之人。也正是因为有情,生命才有其独特的魅力。以《诛仙》为代表的很多网络小说都擅长情感的把握,正所谓是情之所至。后现代主义审美的视角下,网络小说中的人物在情感冲击下展现出的人性本真的光芒,是最具艺术价值的。
  四 怀旧情结后的新形象
  在现代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怀旧情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取向开始不自觉地附和一切复古倾向的东西,人们开始对生存意义和快乐体验产生幻觉。总是用假想的美好来粉饰现实的不如意,用消失殆尽的浪漫来填补精神空白,这只是暂时的自欺欺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问题。一个早已逝去的时代终究是不会再回来的,一味强调复古风潮并不能带来什么有益的审美进步,甚至永远难以走出虚幻的谷底。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思潮下,我们应该独立掌握话语权,洞察事物的真相,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和现状,不沉溺于任何虚假的过往,这才是一个文人应有的态度。
  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同样是怀旧情结的呈现,却能够兼顾怀旧的同时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象。这是后现代主义审美对于怀旧和新形象的一个基本要求。那种在大学的麦当劳里,一杯大可乐和两份薯条的约会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烛光晚餐豪华筵席包裹的爱情怎会有当初那种纯真的滋味?痞子蔡和轻舞飞扬这两个新形象在网络上和现实世界都带给无数年轻人新的希望和慰藉,这是网络小说在新形象塑造方面成功的典范。痞子蔡和好朋友阿泰住在一起,在一所大学读书,但是两个人的恋爱观却截然不同。与阿泰的放浪不羁追逐异性相比,痞子蔡对感情认真保守,面对女孩的时候十分腼腆,还会脸红。但是,网络世界的痞子蔡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他摇身变为一个能言善道、幽默风趣又格外热情自信的男孩。因为长相很一般,痞子蔡内心相当自卑,从来不敢奢望浪漫的爱情。但是当他遇见女网友轻舞飞扬时,他明白自己遇见了真爱,毅然放下了腼腆,勇敢地去追求。轻舞飞扬是个患有先天疾病的漂亮姑娘。她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眷恋。在网上遇到痞子蔡之后,她不由得心动了起来,深藏心底的感情爆发出来,两人之间的爱情甜蜜又青涩。小说的结局是含蓄委婉的,却蕴含着无尽的悲凉:轻舞飞扬的青春陨落,阿泰的女友小鱼忍受不了愤然离开。痞子蔡和阿泰两个大男孩强装镇定,其实心里是无尽的悲痛和悔恨。只是他们终要步入成年,作为男人只有将所有的伤痛和回忆都深深埋藏起来,藏在心底,作为青春岁月最好的纪念。《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里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新的人物形象,而痞子蔡和轻舞飞扬这两个形象只有网络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最能承载。
  五 结语
  网络小说作为当今网络普及时代所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色。不管是把小说主体模糊化处理之后进行经典重塑,达到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先锋艺术效果;还是有意识地弱化小说的思想内涵,淡化艺术形象的思想深度,转而运用创新式的戏仿手法进行艺术创作,都是网络小说承载着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一种生动体现。不管是把小说的情感聚集到一个点上,然后施加一个压力或者给出一个刺激,使得人物情感充分爆发;还是在怀旧情结的表征下,对过往及当下进行一番深刻透析,进而创造出一两个崭新的人物,都是网络小说包涵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一种形象外化。后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着我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大程度上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审美观和文艺观。网络小说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承载着诸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掌握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向及流行特点,是有积极意义的。
  注:本文系网络穿越小说的文化心理与审美特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12S023。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高宣扬:《后现代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米兰·昆德拉,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三联书店,1992年版。
  [4] 约翰·思道雷,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骆桂峰,女,1972—,广西桂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写作学、编辑学,工作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佛学与传统诗艺创作中参禅与作诗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宗教史上都是重要的课题。文化典籍中“学诗浑似学参禅”这一命题,在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时的探讨层出不穷,本文摘取部分古人诗歌创作的观点,对参禅与学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诗歌创作理论,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诗境 妙悟 学诗 似 参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禅宗是中国
期刊
摘要:美国影片《朗读者》是一部主题多元的作品,观众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爱情片,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二战片,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社会伦理片。导演史蒂芬·戴德利的改编使《朗读者》产生了全新的意境,产生了更多的人性和更多的宽容。  关键词:《朗读者》 史蒂芬·戴德利 道德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者》的背景是二战后(1958)萧条破败的德国,15岁的少年伯格在街上突发猩红热,他在瓢
期刊
摘要:生活是舞蹈最初发源的“导火线”,也是促进舞蹈繁衍、流变的“动力源”,更是为舞蹈精彩纷呈展现自身魅力提供场所背景的舞台。原创剧目现代三人舞《双面胶》即是一例,其创作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婆媳间的尖锐矛盾。目前,国内外研究现代三人舞的专题还不多见。本文从分析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将原创舞蹈《双面胶》作为研究个案,剖析现代舞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探讨舞蹈何以源于生活,以期对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提出个例研究。 
期刊
摘要:西域地区的凹凸画技法流传到中原,从造型手法和艺术观念上对当时的绘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漫长的交流、改造和融和,产生了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尉迟乙僧、吴道子等杰出的画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原绘画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繁荣。  关键词:凹凸法 艺术观念 西域风格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一 凹凸法的传入  凹凸法,在印度古文献中被称为“深浅法”和“高光法”,深浅法没有
期刊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方少数民族乐器经过多次改良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成果,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取得硕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当前北方少数乐器改良的几点建议,为今后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了铺垫。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乐器改良 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摘要 《蛙》的整个结构是以写实为主的四封书信、超现实主义的话剧,书信与话剧相互映衬,戏中有戏。写信的对象是作者虚拟的一个日本作家杉谷义人,他以书信的方式向杉谷义人讲述姑姑的故事。从作品看,作者描述书信部分的原动力来自2002年大江健三郎的高密之行,姑姑的故事也与此次高密之行有关。这部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展示了莫言对生命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性的褒赞。小说结构上的创新使故事变得更
期刊
摘要 虽然知青的历史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知青的话题却一直未曾淡出我们的视线。20世纪80年代知青文学曾出现短暂的热潮,随后又迅速衰退,在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出现强势的复苏。正是20世纪60年代末,那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同时也促成了知青文学随后的繁荣。探寻知青文学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人性的剖析,当现当代文学中知青文学以多元化呈现之时,也更加体现了知青文学
期刊
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写意诗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达。三者之间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诗画思维和诗画手法三个方面阐释了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与诗画意境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艺术 诗 画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意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艺术造诣
期刊
摘要 中国乡土文学在20世纪文学史上非常盛行,而河南由于受到古典文化的特殊影响,它的乡土文化是以负面价值批判为主导,本文探讨了河南乡土文学关怀缺失和对苦难失真的缘由,进一步开掘乡土文学广泛的兼容性,旨在实现乡土文学的超越。  关键词:语言环境 负面价值 关怀缺失 河南乡土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多种文化因素并存,使社会的文化系统复杂多样。近代中国的灾难使中国传统文化面对
期刊
摘要 毕淑敏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以一个知识女性特有的睿智和平和,创作了大量与大众心跳共鸣的散文作品。她的散文,始终坚持对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艺术观照,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包蕴深刻哲理,用生动的比喻增加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作品结构一波三折又浑然天成,呈现出了独特而又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毕淑敏散文 艺术观照 深刻哲理 比喻 构思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