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文化语言环境中的河南乡土文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乡土文学在20世纪文学史上非常盛行,而河南由于受到古典文化的特殊影响,它的乡土文化是以负面价值批判为主导,本文探讨了河南乡土文学关怀缺失和对苦难失真的缘由,进一步开掘乡土文学广泛的兼容性,旨在实现乡土文学的超越。
  关键词:语言环境 负面价值 关怀缺失 河南乡土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多种文化因素并存,使社会的文化系统复杂多样。近代中国的灾难使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全球色彩的现代化问题有些茫然,在与传统内容脱离后,面对陌生的语境而变得徘徊,西方文化语境的过度追求使得本土的根基变得岌岌可危,使我们凭空构建的世界走向了无法预料的错位,而同时也成为新文学发展的基础,使得现实主义文学走向成熟。对于乡土文学的演变,它也由于面对现代文化语境诸多因素而具有了现实意义。在这种现代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学成为思索现代文化转型的必然,河南乡土文学的演变也有其发展过程,其精神内涵具有多元性、批判性和悲剧性。
  一 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的兴起
  1 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学的演进
  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思想的濡染下,提倡科学、民主是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解放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是第一个把农民作为主人公进行书写的,家喻户晓的著作有《阿Q正传》《祝福》等,立足于现代文明的启蒙立场俯察乡村,在作家所生存的旧中国悲惨的境况下,他把中国乡土文学的乡土小说隐现着的乡愁,以及传统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乡土小说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在于作家通过锐利的视野批驳乡土陋俗,对那些传统遗留下来的落后思想及行为采取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手法,这些小说中大都充满对乡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同时对他们不争气、不抗争而感到愤怒和遗憾的复杂情绪,感情中饱含着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构建出乡土小说喜悲剧交加的审美文学特色。与此同时,乡土文学作家在感叹这些情感时,又对故乡充满了深情的眷恋,从而使小说增加了忧郁的情怀。
  在“五四”之后,乡土文学创作使文学领域有了一个重大的开掘与提高,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无限生机。现代化过程解决了人类现实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化的革新,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了新的思考,使得现代蕴涵了人的主体地位自我确证,并由此生成了各种危机的反思。知识分子不断地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的最终定位和命运,鲁迅乡土文学创作就是在此意义上进行书写的,它为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后来的那些乡土文学作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重视对乡土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如沈从文、赵树理、刘震云、李佩甫等,使乡土文学在20世纪文学发展历程中垫定地位。现当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包括当代寻根文学作家在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艺术品位,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春蚕》《小二黑结婚》《荷花淀》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非常经典的乡土文学作用。而乡土文学之所以至今都闪闪发光是缘于它不但言词精美,并且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的人民生活、内心思想。
  乡土文学的兴起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更大的生命力,作家往往无意识地显现地域文化,使乡村成为令人神往的历史符号,现代化丰富的物质形式成为现实之后,乡土更成为文学审视民族和民众生存的另一种审美领域。当代作家思想意识的提高以及多元文化的开始出现,使得他们描写地方风土人情,也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去描写乡土,尝试从新的理论视角重构乡土文学,使得文学中的都市生活具有乡村味道,换句话说,现代化给原有的乡村带来的新问题成为现代语境中文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而河南作家一直都在进行他们的探索,重视小说的人文关怀,实现着真诚的乡村坚守。面对乡土现实人生,一直都履行着自己明确的价值判断,提升了小说的文体意识和功能,在整合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规律的同时,实践着对乡土文学的振兴。
  2 简述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创作
  河南乡土文学的基本精神特征在于力图表现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小说创作在体裁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貌,在现代意识和艺术精神的作用下,河南的文学创作有了多元化发展,实现了对乡土的自我寻找和挖掘,彰显出了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特色。例如,李准就是河南乡土文学开创者中的一个,他突出对乡土的平视、体会和歌颂,并带着积极的态度批评农民传统的狭隘自私,同时又真实地赞扬他们公而忘私的补实。他的代表作《黄河东流去》通过黄河岸边普通农民家庭的坎坷命运,表现出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仇深以及参加革命的经历。他所塑造的质朴、风趣的农民形象以及中原农村的风光景色,反映了中国贫苦、勤劳、朴实的农民传统美德,其意在突出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给河南乡土文学又带来了一个新的创作空间。刘震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他创作的《塔铺》作品中,书写传统农村物质贫困和精神启蒙,把握描述苦难和批判成为作者的创作中心。在进行乡土的叙述中,他一改对乡村现实生活的描画,站在农民文化的内部追索历史深处的内含,情感也更显沉重。如他在《温故一九四二》中,设身处地地为读者上演了抗战时期农民在历史中受迫害的真相,伸展到了整个人类文明世界,通过他这些作品的书写,着意突出农民在历史中充当的牺牲品与殉葬品。而我们在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时还会发现,作家对历史进行了戏谑与嘲弄,成了农民眼中无聊的游戏和笑柄。作家以此表达了农民在历史中作为受害者的真相,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农民文化与历史的统一性,他们在建造世界基础的同时,也被世界排斥着,隐含了农民无可逃逸的沉重和绝望,表现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阅读河南乡土小说发现,河南作家们一直坚守着现实主义主旨和文学精神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民间立场和底层体验。最为典型的表现在于他们的内省精神与开拓意识,在更开阔的眼界的影响下,他们对河南乡土之外的世界发展表现出非常明晰的觉悟,这样,当他们重新审视乡土时,在表达乡愁、乡恋后,更多的是进行深入的内省和检讨,而这无疑又成为大担的开拓意识,进而上升为新时代河南人文意识的中心,因为他们演绎了更为深刻复杂的历史,描述了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意义,使得河南乡土文学作品显得更加深厚凝重。同时,我们也会感觉到河南乡土文学创作的不足,那就是缺乏具有生动真切的生活画面,似乎在语言形式上又与农民大众有着一定的距离,对于河南乡土文学作家来说,还有待在形式上进行继承和创新。   二 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的表现
  1 乡土文化负面价值书写
  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对乡土中国的历史把握,河南作家的创作敏感而尖锐地反映了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这种精神重负是对乡土文化负面价值的批判,是河南作家对此所采取的批判态度。这是由于历史到了近现代,让河南拥有了太多的战乱和灾难,而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因袭使它远古的辉煌与现在的黯然构成了很大的反差。现代社会情景为河南作家开辟了广阔的舞台,使河南乡土文学具有了作家们寻找故乡的冲动和努力,对于冲突鲜明的人物和社会语境造成了河南乡土处于边缘地位,也使其最适合从中寻求人的深层因素。
  具体地说,河南作家有着非常显著的乡土情结,他们非常善于描写他们生活的乡村,并创作了大量审美范型和经典作品。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那些缺憾,使他们对温情故土的回忆更加吸引,他们通过美好的记忆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而我们前文提到的李准、刘震云,他们的作品感人至深处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表现了黄泛区难民的痛苦,而读者实际看到的却是中原乡土的全面内涵,汇总出中原乡土的日常状态,风俗习惯,书中不但探讨了家庭、乡土,也表达了作家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而刘震云则以豫北农村为背景,站在心灵体验的高度,书写了一系列故乡故事,通过透视故乡实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将乡土最初始情感与深刻理性融入于文化情境中,实现了河南乡土文学中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乡土境地的否定性价值判断则成了河南作家的共识,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乡土的内忧外患时代,从对环境的不满,到从社会制度上的批判,最终发展为对文化的缺憾,基于此,他们对自己的乡土传统文化进行了价值解构,进而产生了对乡土文学负面价值的意识。
  如李佩甫的系列小说就是通过对当代人的命运描写,在其深刻的对比中,使读者看到了家族、劣根和宿命情景。他们在对道德上的情感进行否定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乡土的沉重与屈辱,乡土的不幸只好让他们变为排遣内心感伤的述说,捕捉了乡土政治与文化实质,作最终演变为对乡土的文化理性批判,正如张宇《晒太阳》,以及刘震云《塔铺》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将农民哲学描绘的微妙而残酷。刘震云透过文明形态的目光审视农民的传统文化心理,以戏谑性的嬉笑怒骂表达了对乡土的深切关注。乡土和村民对河南作家来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符号,积累了太多反思的沉重。这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书写传统与幽暗人性、灾难命运,在作品中人的精神世界无可遮掩,透过那些感性又本质的农民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特殊的物化让作家的心灵感悟的震憾。
  2 用哲学的目光审视苦难悲剧
  究其实质,对河南乡土文学的批判否定是出自作家对乡土的关爱期待,旨图以此唤起其价值的重构。正像作家在小说中所表现的,不管是对乡土的反抗和背离或是守望和回归,都是他们对乡土的关注和期待,这使河南乡土作家的创作具有了超越性和哲学关怀,是以对民间生存深刻理解产生的一种价值关怀,也以此表现了河南乡土作家独特的魅力。如刘震云的民间权力剖析,是权力对人性的决定影响,他的《官场》《一地鸡毛》其核心是一致的,指出了乡土权力从来都是国家权力的基础,表达了刘震云的冷峻犀利,使历史悲剧在农民文化姿态中的作用更为彻底。又如,李佩甫对家族的批判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勾勒人性凝重而执着,“在时间中,我的平原已是瘫痕累累,颖河水也越来越瘦了”,勾勒出人、家族在生存角逐中的各种异化和丑态以及被异化、被吞噬的命运,展示了人在历史空间的相互倾轧的生存状态。
  河南作家在重新反省和描绘社会苦难史中,提示了现代人的命运、欲望与沉沦,突出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命运等的冲突和人们内心的痛苦,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内在文化矛盾的深刻表达。身处这种精神裂变的时代,正视这个时代的矛盾和痛苦,对苦难加以发现、审视、描绘,见证这个时代的剧变,具有厚重现实感和深切的道德沉痛感,积极的应对必须是回归现实,是在思想观念层面对苦难进行哲学式的思索。正如克罗奇所说:历史总是和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这个以往的事实不是符合以往的兴趣,而是符合当前的兴趣”,其实它同导也给河南乡土作家提供了处理思想与现实关系的依据。
  三 结语
  乡土文学是精神归宿感的外化,在进入更全面的多元文化语境时,河南乡土作家用深入的视角和投入的真情,以农村为背景对生存境况与价值理想进行反思,塑造出了一群性格鲜活的人物,表现出人生沉浮和历史得失,具有的特殊敏锐的洞察力,对生活本身有着深刻的透彻体悟。他们走在文学轰动与沉寂的边缘,充满了反思历史的理性精神,他们所具有的开拓精神给读者以坚实厚重的信念,对于发展民族文学和文化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立项代码:2012B755。
  参考文献:
  [1] 程光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柳鸣九主编:《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杨剑龙:《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
  [4] 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作者简介:李萍,女,1965—,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从“V一下”结构出发,考察“V一下”结构的基本语义和引申意义,认为“V一下”结构在语义层面的基本语义是“模糊小量”的表达方式,而在语用上的主要意义则是“礼貌表达”,并从多个角度加以证实。“V一下”结构是礼貌原则要求下的“小量策略”的一种,是汉语中礼貌的表达方式之一。  关键词:一下 礼貌 语用意义 小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V一下”格式实际上是一个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是对特殊美学符号的疏通、传引和变异,文学语言形式的诗性和意蕴决定了文学翻译是形式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主体行为,是通过作者对现实的艺术加工,译者对原作的领悟和阐释以及读者对译作的理解与接受。文学翻译过程包含了三次主体对客体的重构,是作者、译者、读者的创造性互动。  关键词:文学翻译 主体 客体 创造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学作品是
期刊
摘要:中国佛学与传统诗艺创作中参禅与作诗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宗教史上都是重要的课题。文化典籍中“学诗浑似学参禅”这一命题,在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时的探讨层出不穷,本文摘取部分古人诗歌创作的观点,对参禅与学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诗歌创作理论,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诗境 妙悟 学诗 似 参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禅宗是中国
期刊
摘要:美国影片《朗读者》是一部主题多元的作品,观众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爱情片,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二战片,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社会伦理片。导演史蒂芬·戴德利的改编使《朗读者》产生了全新的意境,产生了更多的人性和更多的宽容。  关键词:《朗读者》 史蒂芬·戴德利 道德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者》的背景是二战后(1958)萧条破败的德国,15岁的少年伯格在街上突发猩红热,他在瓢
期刊
摘要:生活是舞蹈最初发源的“导火线”,也是促进舞蹈繁衍、流变的“动力源”,更是为舞蹈精彩纷呈展现自身魅力提供场所背景的舞台。原创剧目现代三人舞《双面胶》即是一例,其创作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婆媳间的尖锐矛盾。目前,国内外研究现代三人舞的专题还不多见。本文从分析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将原创舞蹈《双面胶》作为研究个案,剖析现代舞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探讨舞蹈何以源于生活,以期对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提出个例研究。 
期刊
摘要:西域地区的凹凸画技法流传到中原,从造型手法和艺术观念上对当时的绘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漫长的交流、改造和融和,产生了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尉迟乙僧、吴道子等杰出的画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原绘画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繁荣。  关键词:凹凸法 艺术观念 西域风格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一 凹凸法的传入  凹凸法,在印度古文献中被称为“深浅法”和“高光法”,深浅法没有
期刊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方少数民族乐器经过多次改良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成果,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取得硕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当前北方少数乐器改良的几点建议,为今后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了铺垫。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乐器改良 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摘要 《蛙》的整个结构是以写实为主的四封书信、超现实主义的话剧,书信与话剧相互映衬,戏中有戏。写信的对象是作者虚拟的一个日本作家杉谷义人,他以书信的方式向杉谷义人讲述姑姑的故事。从作品看,作者描述书信部分的原动力来自2002年大江健三郎的高密之行,姑姑的故事也与此次高密之行有关。这部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展示了莫言对生命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性的褒赞。小说结构上的创新使故事变得更
期刊
摘要 虽然知青的历史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知青的话题却一直未曾淡出我们的视线。20世纪80年代知青文学曾出现短暂的热潮,随后又迅速衰退,在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出现强势的复苏。正是20世纪60年代末,那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同时也促成了知青文学随后的繁荣。探寻知青文学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人性的剖析,当现当代文学中知青文学以多元化呈现之时,也更加体现了知青文学
期刊
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写意诗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达。三者之间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诗画思维和诗画手法三个方面阐释了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与诗画意境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艺术 诗 画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意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艺术造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