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融资便利: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及经济效应——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民间融资问题的实证研究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ong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民间融资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巨大融资需求扩张是民间融资趋热的基本需求基础;第二,民间融资的比较优势在于其自发性的市场运作本质,构成了民间融资的供给基础;第三,民间融资的经济效应在于推动了资金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但由于其非监管性,其引起的风险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宏观政策的重要因素;第四,民间融资的发展关键是如何将其发展引入正途,对此本文提出了规范其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山西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投放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本文认为,中长期贷款扩张具有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以基建和个人信贷为主、向中心城市和大企业集中的特点;其原因在于总需求扩张和金融体制转型滞后。本文总结了中长期贷款迅速扩张所隐含的周期性风险和体制性风险,并相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为研究对象,对湖北荆州市2002年以来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运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影响再贷款调控效能的局限因素,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金融与经济的协调运行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最终体现为货币供求关系的总量协调性和结构协调性;认识和判断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可主要通过货币供求关系,以及当前物价和利率的变化情况来把握;维护和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正确运用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经考察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及我省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是历史最好的时期之一,并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我省的情况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更好些。当前存在的问题中,最突出的是还没有对我国经济中的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在融
本文从多角度比较分析了山东和广东、江苏、浙江等三省的金融发展状况,剖析了山东省金融发展的特点与不足,并从山东省的现实条件出发,提出了山东金融业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原则和具体战略措施。
本文采用一个简单的前瞻性(Forward—looking)模型分析了中央银行确定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混合名义收入目标和严格通胀水平目标,我们发现这两种目标都是中央银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从损失函数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目标应该是无差异的。因此,我国中央银行并不一定必须执行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考虑执行既重视产出因素也重视通货膨胀因素的混合名义收入目标框架。
在我国加入WTO保护期即将结束时,总结入世以来的经验教训,尽快提高中资银行竞争水平,为中外资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十分必要。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对前过渡期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比较,分析了中资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并提出了后过渡期加强金融安全的建议。
通过构造一个利益相关者模型,本文从内部职工持股计划(KSOPs)参与主体出发讨论实施该计划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企业绩效、财富转移和利益协调。企业绩效、财富转移是实施ESOPs的两个重要动机。利益协调是这两个动机实现的约束条件。同时,本文构造了一个两阶段参与者感知——预期模型分析员工的治理权这一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本文认为,动机与规则安排相冲突的制度设计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ESOPs最终成为一种短期员工福利计划,内部职工股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演变为公众持股形式,没有形成一种通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并创造公司合作型文化
本文在回顾西方杠杠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银行监管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行为的相互关系。杠杠治理之所以在我国失效是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的监管体制导致企业预算软约束,自1999年后实行的针对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银行业改革已大大加强了企业的预算约束并引发了企业代理成本的显著降低,但杠杠治理的作用仍然没有显现,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基于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本文从现行国库制度安排的契约、激励、监督以及制衡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经理国库制度缺陷的主要特征及行为取向。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国库制度安排,使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人员既有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又有来自于监督和制衡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使经理国库的低效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金融的角度看,中部地区经济起飞阶段的突出困难,表现为金融深化不够,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较差,“金融弱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不在于资金短缺,而在于社会融资机制不健全,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因此,金融支持中部崛起的具体途径是重塑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