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办事组”秘闻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s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委办事组”概况
  “军委办事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特殊机构,始建于1967年8月17日。先是由吴法宪、叶群、邱会作、张秀川四人组成,吴法宪负责。同年9月底,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兼任组长,吴法宪任副组长,成员增加了李作鹏。10月,增补李天焕、刘锦平为办事组成员。1968年3月24日,在“杨余傅事件”中杨成武被打倒,随之“军委办事组”进行改组,由黄永胜、吴法宪分任正、副组长,成员有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以后又增加了谢富治、温玉成、刘贤权等人。1969年4月28日,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一届“军委办事组”的组成,组长为黄永胜,副组长为吴法宪,成员有叶群、刘贤权、李天佑、李作鹏、李德生、邱会作、温玉成、谢富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军委总政治部停止了业务活动,全军的政工业务由设在“军委办事组”下面的政工组、干部组(后改为室)负责办理。开始时,这两个组的工作人员多数来自总政治部机关。1968年10月,林彪宣布对总政治部实行“军事管制”,由野战部队把总政干部编成班、排、连,离开机关办学习班。在“军委办事组”机关工作的总政干部,则全部回到原单位“闹革命”,所需工作人员从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等六个军区借调。
  分配到济南军区的借调名额为三人,分别充任政工室保卫组、干部室任免组、干部室审干组成员。1968年12月1日,我和军区保卫部干事张宝振、第二十六军某师干部科科长梁文魁,到达驻在京西宾馆大楼第十层的“军委办事组”政工室和干部室报到。“军委办事组”下面还有一个秘书室,共三个室。
  我在干部室的任免组工作。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军委办事组”的主要成员被隔离审查,“军委办事组”被党中央明令撤销。
  填造神秘的干部简历名册
  1969年4月11日下午,我在干部室值班,接到邱会作秘书李志雄的电话:“请找一下你们室的召集人,让他们马上过来领受任务。”我找了一圈,两位召集人都不在他们的房间或附近房间,便回电话报告了李秘书。过了一会儿,李秘书来电话说:“找不到他俩,那就你来吧。”
  我带着笔和记事本匆忙赶到第二会议室,看到在座的有李作鹏、邱会作和刘贤权三人。在邱会作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三张白纸,上面写有很多人的名字。邱招手示意我到他身边,交代说:“你把这份名单拿去,马上搞个简历名册,项目包括现部别、职务、姓名、性别、年龄、入伍入党时间、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籍贯等。参加‘三支两军’的干部,一律写地方职务,不要写军队职务。”邱会作最后特别强调:“这个名字是干什么用的,你们不要问,我们也不知道。要保密,不要外传,不要留底。”
  我接受任务后,在从会议楼返回主楼的途中边走边看,三张纸上分别写着:“(一)预定名单”,上面写有41个人的名字;“(二)待考虑名单”,上面写有34个人的名字;“(三)预备考虑名单”,上面写有26个人的名字。
  我回到干部室,赶快找到两位召集人进行传达。他们当即决定:任免组5个人一起动手,首先查找资料,然后填写名册。两位召集人也坐镇参与,整整搞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上午,名册打印妥当,送给邱会作的秘书。当天下午,在第二会议室的办事组成员审阅后,邱会作将名册退回干部室,要求把每个人红军时期的所属单位在名册的备考栏中注明。单位的区分是:第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一方面军的,还要再分为第一、三、五、八、九军团。
  当时,中共九大议程进行到选举中央委员会的前夕,参与填造名册的同志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应当是军队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的预备人选。
  4月24日,第九届中央委员会选举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名单中的101人,有79人进入了中央委员会,其中第一份名单中的41人全部进入,第二份名单中的34人进入了26人,第三份名单中的26人进入12人。
  “军委办事组”下令不准“围观”朱德
  中共九大议程转入分组讨论阶段后,“军委办事组党总支委员会”向三个室的全体工作人员传达了一个指示:住在京西宾馆的所有九大代表和工作人员,一律不准“围观”朱德,并交代说:“朱德有什么好看的,那么多人围着看,妨碍秩序,影响不好。”对此,我当时就很不理解,后来看了一些材料,才知道朱德在九大期间处境十分艰难。他在分组讨论会上,常常受到一些人的围攻。4月21日,他在华北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言说:“我和毛主席在一起40多年,几乎天天在一起。几十年的经验证明,我没有反对毛主席,把我说成是‘三反分子’是不符合实际的。”
  “军委办事组”不准“围观”朱德的原因,根本不是什么“秩序”问题,而是怕“抬高朱德的身价”。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与中央文革的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如果说在其他某些问题上有矛盾的话,那么在对待朱德的态度上却是一致的。
  康生与“军委办事组”在用人上的冲突
  我到办事组干部室时,正军职以上干部的任免,执行的是呈报中央文革碰头会和毛泽东、林彪审批的规定。每件任免请示的抬头,都要把毛、林和12名碰头会的成员一一列出。每个碰头会成员接到传阅的任免请示后,看毕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个圈,12个人全部画完圈就算碰头会通过,然后呈林彪和毛泽东。如果某一个碰头会成员对某个干部的任职提出异议,尽管其他成员都画了圈,这个干部的任用也得搁浅下来。
  康生与“军委办事组”在干部任用上的交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1969年10月,“军委办事组”按照《军队院校调整方案》,着手进行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的准备工作,提议某大军区原政治部主任×××为军政大学副政委。“军委办事组”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后(中共九大后正军职以上干部的任免改为报中央政冶局常委审批),康生在这份任职请示上毫不客气地批了很长一段很严厉的话,大意是指责“军委办事组”在干部任免报告表的鉴定中美化了这位干部,隐瞒了他在中央组织部当军代表期间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犯了严重的方向路线错误,等等。
  但过了不久,办事组直接呈报毛泽东和林彪批准,×××出任了军政大学副校长(后改为副政委)。
  难以完成起草李德生任职命令的任务
  1969年11月的一天,干部室任免组组长张世兴递给我一份干部任职批件。我接过来一看,是“军委办事组”写给毛泽东的关于李德生任职的请示,内容就一行字:“建议李德生同志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住或主任。”毛泽东批了“同意”二字。
  我看后,认为职务不落实,只好把请示批件交上去。以后,也没了下文。
  12月,总政治部正式恢复办公,李德生以总政治部临时党委书记的身份主持总政的工作。直到1970年4月30日,“军委办事组”才向全军公布党中央任命李德生为总政治部主任的命令。这一谜底在“九一三”事件以后才真相大白。
  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原本是毛泽东的意图,但是“军委办事组”的黄、吴、李、邱与谢富治等人反对。早在1969年7月28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同刚到北京的李德生谈话时,就明确要他“固定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但黄、吴、李、邱、谢等人却策划由吴法宪或李作鹏当总政治部主任。有一次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议论起总政治部主任的问题,谢富治发言说:“李德生是带兵打仗的人,不是搞政治工作的,不适合做政治工作。”毛泽东听了很不高兴,当即批评说:“李德生不合适,就你合适?”1969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再次明确李德生任总政治部主任,交“军委办事组”按这一决定办理报批手续,办事组居然拖了4个多月才办。
  黄、吴、李、邱等人排斥李德生,在中共九大后新组建“军委办事组”时就有所表现。中共九大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确定新组建“军委办事组”,在林彪、黄永胜等人提名的办事组成员名单草案中,就没有列上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李德生。在送毛泽东审定时,他亲笔加上了“还有李德生同志”。
  1969年12月,“文革”开始后停止工作的总政治部恢复办公,“军委办事组”所属的两个业务工作机构——政工室、干部室的几十名工作人员,大部分被转到总政治部工作,我亦随往。至此,我在“军委办事组”的工作也正式结束。(摘自《党史博览》2011年第4期)B②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新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
1912年1月26日(阴历腊八)深夜,北京街头笼罩在寒风凛冽的肃杀氛围中。清朝亲贵、宗社党魁首良弼办公完毕后回到自己的新宅——红罗厂门前。正欲进家,一位一身戎装的新军“军
2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奚国华副部长一行赴宁出席专用通信会议并对江苏进行调研。在听取了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的汇报后,奚部长充分肯定了江苏通信业近年来发展和监
人民军队创建时期,虽处境险恶条件极差,但仍聚拢了大量的时代精英。彭德怀在率部上井冈山之前,曾赋诗一首,其中有“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之句,歌颂了毛泽东开辟中
关于员工培训的说法是见仁见智,有人把培训说成是企业病入膏肓后的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培训是包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等。如何客观地看待员工培训,走出员工培训认识上的误区,
东方中学是于2004年经东台、盐城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小班化、封闭式管理的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地处市区,紧倚204国道,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Eastern High S
第一次迁移:从北平到上海1933年1月,日军进入山海关,局势险恶,迁移文物势在必行。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并最终决定将文物迁往上海
《往事不忍成历史》最近正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阎仲川之子阎明,削笔细写其父与林彪及“四野”的种种旧事,述及“一号号令”内幕、毛泽东与林彪的恩恩怨怨、林彪坠
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有一个驻扎在皖南的军部,皖南事变后又在盐城成立了新军部。这两个军部有些什么不同?在新四军重建军部70周年的今天,比较一下两个军部,对了解新四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