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爆米花显然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零食——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深受我们那一代人喜爱的零食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似乎只有爆米花,不仅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反而与我们的生活贴得越来越近了。时至今日,爆米花的花样越来越多自不待言,同时,爆米花也越来越得到今天的孩子甚或成人的青睐。
  对于我的童年生活而言,打爆米花既能够满足自己吃零食的口腹之欲,其过程本身却无疑又是一次非常好玩的娱乐活动。打爆米花的摊子最常出现在被老人们称作衙门前的那片空地里,据说这里曾经是清朝的县衙所在地。如今,县衙早已荡然无存,昔日威严的衙门也逐渐演变成为一些流动商贩摆摊的集散地。以打爆米花为营生的大多是一些家境不好的老人,从他们的衣着和相貌上就能够看出他们走街串巷的辛苦,以及日常生活的艰难。他们常常推着或者拉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板车上放着用来打爆米花的工具:一只小火炉,一只风箱,一个可以用手摇动的、葫芦状的黑色转锅,还有一个用来盛爆米花的大口袋——也就是这些十分简陋的家当,构成了一个打爆米花的简易作坊。
  打爆米花的攤子大都是黄昏时分出现,因为这个时段正值孩子们的放学高峰,而这些孩子才是经常光顾爆米花摊的最主要顾客群。爆米花的交易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带玉米或者大米的,属来料加工,摊主只是收取微薄的加工费;另一种则无须等待,直接从摊主这里买走现成的爆米花——摊主的板车上总会摆放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纸包,这些纸包被折叠成喇叭状,里面装满了加工好的爆米花,定价最低的每包不过一分钱而已,它们所针对的正是这后一部分顾客群。当然,经常光顾爆米花摊子的还是以前一种顾客居多。每当放学归来,大家就会拿了盛有玉米或者大米的搪瓷缸或搪瓷碗不约而同地纷沓而至,来得早了,固然可以早早拿了加工好的爆米花回家;来得晚了,却也不妨将自己的搪瓷缸或搪瓷碗按照先后次序排放在摊主的板车上,自己则可以借这个机会在外面“疯”玩一会儿,好在再也不必搜肠刮肚地寻找各种理由去跟父母请假了。
  我一直觉得,打爆米花的过程有点像专门为孩子们而设的一个节日庆典。老人一手拉风箱,一手摇动着那个葫芦状的黑色转锅,转锅下面的小火炉则烧得旺旺的,发蓝的火焰紧紧包裹着那个装满玉米或大米的黑色转锅。打开转锅的时刻可以看作是这个节日庆典的高潮,老人把转锅的开口处直接吞进平摊在地上的大口袋里,然后手拿套筒,再把脚踩在转锅开口的机关上,孩子们则捂上耳朵迅速跑开。随着“砰”的一声暴响,原本干瘪的大口袋一下变成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圆柱体,老人的脚下先是升起了一股烟雾,继而一股爆米花的芳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未等这股烟雾散尽,贪吃的孩子已经重新围拢过来,迫不及待地将那些热乎乎的,甚至还有些烫嘴的爆米花大把送入口中了……
  说真的,在我的内心深处,许多儿时的记忆均已变得模糊不清,但那个黄昏打爆米花的画面却一直没有褪色——非但没有褪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变得愈加清晰起来。
其他文献
为了让学生重视标点符号,20世纪50年代初,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旧社会男婚女嫁,信媒妁之言,媒人搞文字游戏,两头吃。某媒人将女方相貌写在纸上,不加标点,送达男家。男方家长读后,非常满意:“麻子没有,头发黑,脚不大,周正。”娶进门一看,大呼上当。媒人辩解道:“我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麻子,没有头发,黑,脚不大周正。’”  为了让学生重视标点符号,20世纪60年代初,身为语文老师,我也
翱翔在万里蓝天的飞机,突然俯视着地面上的汽车、火车和轮船,不禁大笑起来:这些家伙像小甲虫似的,“爬”得多么慢呀!  于是,飞机接通了航天电话,问汽车:“你知道你为什么跑得慢吗?”汽车回答:“我不觉得自己跑得慢啊,相反我觉得自己比那些马车、自行车快得多了。”  “不要往后比嘛,”飞机大笑道,“你要和我比,你比我慢多少啊?”  汽车想了想:“我是比你慢,可是你比火箭慢!”飞机也想了想:“慢不要紧,要紧
自年初开始,随着第一代“90后”陆续跨过三十岁大关,人们常常就“三十而立”展开讨论。随着孔子的时代远去,“三十而立”逐渐成了习语,指三十岁的人应该在某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吗?或者说,怎样算“立”?“立”又必须在三十岁吗?  “三十而立”一语典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泰伯》载:
以前看亦舒的小说,其中一篇是《如果墙会说话》,情节记不得了,但名字还记得很清楚,因为立意特别好。有过租房经历的人应该都懂,看起来冰冷甚至破旧脏污的墙,其实是每一个住客生活24小时的见证者。而我想,假如我们某一刻的深刻记忆幻化为精灵,那它应该是一种味道。  曾经在一个月亮很好的晚上,跟一个人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聊,聊过什么已经忘记了,只记得两旁的杨树散发着特有的清香,伴随着微风扑面而来。后来,偶尔加班晚
3年前,小瑞由于脾气暴躁和顶头上司大吵一架,毅然辞职。工作没了,身体里的愤怒却潜伏下来,增加了身上的戾气,成为一个无限膨胀的火药桶。每天坐在家中烦,但又不想出去找工作,总觉得心里憋着什么不知如何发泄。  就在这时,老公的曾祖母百岁寿诞,她和老公一起去往老人所在的城市,见到了这位百岁老人。不知为何,看到老人,小瑞就有种想静下来的感觉。老人家怜爱地看看她,说:“你好像不怎么快乐呢,告诉你一个好方法,这
人们熟知方位之后,便有了用东西南北来标定。不管是先有方位认知,还是先有东西南北一词,姑且不论,单说东西南北在生活中之活用就非常有趣。于是,便有了买卖东西,走南闯北之类的词语,只不过早已超出了方位之意。  先说“东西”,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词语,似乎有包罗万象之功效,诸如,购物:“买东西”,骂人:“狗东西”,物品:“找东西”,宝贝:“好东西”等等,不胜枚举。关于“东西”一词的由来,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当
搏斗的“搏”与博弈的“博”,这两个长相差不多的汉字,却囊括了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  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婴儿渴望能爬、能站起來;当自己颤颤巍巍站立在地面上时,又期望能迈开脚步。能够走路以后,又希望能跑、能跳……人的生命,就在一个欲望紧接另外一个欲望、一个目标死咬另外一个目标的驱动下,有意或无意地,孜孜不倦,奔跑不已。假如人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博”,同时也去“搏”的话,这恰是人类对大千世界
每年进入五月,校园里就会有很多学生穿着学位服拍照留念,不断地提醒着人们,毕业季又到了。  马路上,甬道边,教学楼前,时光塔下,随处可见三五一群的学生;四方广场的石凳,图书馆前的台阶,一池碧水的洗月湖,凝墨石边的点点喷泉,弯弯折折的水上廊桥,到处闪耀着年轻的笑脸。似乎他们要把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定格在相机中,塞进记忆的包裹带回家。  毕业的脚步是匆忙的,现在他们还顾不上思量,因为还有那么多未来需要忙碌
我不得不说,我生活在一个无趣的时代。我朝四周看,看见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  如何在无趣的时代生活得有趣?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中如是写道。鲈鱼得之不易,但吃货们根本抵挡不住鲈鱼味道鲜美的诱惑,渔夫们便不得不出入于惊涛骇浪中捕捞鲈鱼。  的确,鲈鱼肉质洁白肥嫩,细刺少、无腥味,味道极其鲜美,而且还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补品,松江鲈并与黄河鲤、兴凯湖鲌、松花江鳜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鱼”。  早在汉代,谶纬类典籍《春秋佐助期》中便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