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维目标 助力长效课堂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r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三维目标看似相互独立,但实际上相辅相成,即“三维目标既是目标,又是载体。”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这三维目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将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三点说明:
  一、三维目标层层深入
  三维目标的三个目标是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首先,让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节数学课的任务,也是完成一节数学课的基本要求,这是显性目标,也是最低层次的目标。我们的数学课绝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学生会做几道数学题如此而已。需要我们这些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中,带领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这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生存技能。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比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更进一步,是要求更高的目标。而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前两个目标水平上的话,就会让更多的孩子带着热情而来,怀着厌学而去。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不断地克服存在的苦难,而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话,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厌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学,才能善学呀。因此,情感与态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目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最高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上的更高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会了什么,而是爱学了,乐学了。这也是检验一个数学老师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效”课堂的四要素中,情感态度是较难实现的目标,可以说“情感领域目标是课时情感目标的微积分”。
  二、目标融入教学设计
  每课的教学设计要与三维目标相互融合,而教学设计是将三维目标的构建进一步推进。在三维目标理论研讨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关系。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若想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应该将教学内容如何设计编排。不再是空穴来风,让目标更具有实效性。
  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例,一位教师针对其中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设计中一个环节。内容如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 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过程:
  针对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探究将图形放大的规律:
  1. 出示原图:
  方格纸上正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
  2. 按要求画图: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3. 总结汇报:
  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占3个格子。按2:1放大,现在正方形边长应该占6个格子。
  原来长方形的长占6个格子,宽3个格子。按2:1放大后,长占12个格子,宽占6个格子。
  原来直角三角形的长直角边占6个格子,短直角边占3个格子。按2:1放大后,长占12个格子,宽占6个格子。
  4. 引导学生质疑
  (1)对直角三角形画法你有什么疑问?
  前两个图形是将每条边都放大,而直角三角形只是将两条直角边放大,斜边是否也被放大2倍?
  (2)操作验证:
  让学生数一数,也可以用尺量一量,将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与原直角三角形斜边对比。
  (3)总结发现:
  三角形斜边长度也被放大到原来的2倍。
  5. 小结
  (1)总结将图形按一定比放大的方法。
  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就是将这个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指定的倍数。
  (2)将图形放大的倍数是由什么决定的?
  将图形放大的倍数是由给定比的比值决定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完成第一个目标: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学生独立操作画图,得出理解图形放大的规律。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是否放大到原来长度2倍的验证过程,进一步验证了图形放大的规律。发现图形放大的倍数是由给定比的比值决定,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类推图形缩小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
  从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规律出发,有效的教学策略会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情景化与去情景化交替教学策略、认知学徒制教学策略、知识的深加工、构建“知识蓝图”、知识呈现的逻辑设计、满足学生需要。其中构建“知识蓝图”策略和满足学生需要策略值得关注。
  1. 构建“知识蓝图”策略。为了让知识形成紧密联结的、具有层次的、结构丰富的、传递迅速的有序网络,最好的方法是构建“知识蓝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此策略分三步:在每课时的教学后、每单元的教学后和每学年的教学后分别绘制知识网络图。对学生巩固知识点,加深记忆并合理質疑有帮助。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非常聪明,对数学知识理解特别快,但在语文和外语方面总有所欠缺,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过的知识记不住。他的家长在课外给他报了一个学习班,那里有一项作业,就是每天晚上让孩子画当天学习内容的网络图,当时不是很理解。
  2. 满足学生策略。满足学生需要策略能唤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正如马斯洛所说:“人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选择或是采取的教学方式等,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比方说:六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为什么要引入数对,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其便捷性;图形教学中《平移与旋转》,由于学生操作不便,可以借助电脑及网络协助学生学习,不仅让学生提供了操作能力、体会到了数学中的图形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成功感。这些都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当我们了解了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规律,便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完美。
其他文献
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她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里,讲述了一位居住在拉丁裔贫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的故事。女孩名叫埃斯朗佩莎,她用清澈的眼睛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人的梦想。  埃斯朗佩莎说她要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她散着如海藻般茂盛的黑发,她不愿那些黑发受制于发夹的艳俗和橡皮筋的平淡。她眼睛大得像是明亮的灯却不空洞。她不美,却让你无法忘却。
一、 教学目标明确,做到提效减负  布鲁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应该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评价一节课是否高质高量?首先应该看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风》这节课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考慮让学生在读中学,靠读来懂。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进行自主阅读的基础。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进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课题质疑,引发自主阅读的期待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激发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