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黄老遗迹,述道学新命——第二届昆仑高峰论坛暨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4日至7日,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上海江村市隐文化专修学院协办的“第二届昆仑高峰论坛暨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16年年会”在陕西楼观台隆重召开。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佛教界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有强烈的入世倾向。厦门南普陀寺创办的《现代僧伽》杂志是当时众多宣扬佛教改革刊物中的杰出者,产生了较大影响。《现代僧伽》的发起人、编辑者皆是改革派人物,其创刊目的也是为了推动佛教改革。从刊发的文章来看,佛教改革的急迫形势、佛理的革新与僧才的培育等都是《现代僧伽》极力传播的内容。
锡伯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中国东北西迁至新疆伊犁。受藏传佛教和汉文化双重因素的影响,西迁之前,锡伯族已经将关帝信仰纳入到自己的信仰体系。西迁伊犁后,由于受清政府推崇关帝、边疆治理政策、锡汉文化交流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再加上锡伯民众的需要,其关帝信仰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在各个牛录修建关帝庙并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关帝信仰作为锡伯族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内在、超越是儒耶对话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上,过程思想家哈茨霍恩与积极参与儒耶对话的波士顿儒学学者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及其意义尚未得到汉语学界的足够重视。哈茨霍恩的有神论中包含的内在、超越观念影响了波士顿儒学学者,后者亦将之运用于儒耶对话中。另一方面,哈茨霍恩与波士顿儒学之间亦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别。哈茨霍恩与波士顿儒学在内在、超越问题上的异同对于深化儒耶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在抗战前的十年时间内,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对教会医院发展的有利政策以及五卅运动、非基督教运动与北伐战争对教会的强烈冲击,更由于河南地方民众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而导致的西方传教士对华传教策略的转变,使得该时期河南的教会医院日趋本土化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河南教会医院的发展,对于近代河南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加快了河南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19世纪中叶拉萨宗座代牧区的成立是近代西方天主教藏区传教活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前承17世纪以来天主教在藏区早期传教事业之余晖,后启此后一百余年传教活动的新局面。它的成立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各方积极协调的一个结果,使得西藏教务的管理权完成了由卡普清修会到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转移,体现了新形势下天主教集团内部对西藏教务的关注和重视。
以往有关区分萨满与祭司的研究有两大模式:一是将萨满与祭司分别与小规模社会与复杂社会对应,二是将二者分别与私人仪式与公共仪式对应。经过对两种模式如何区分萨满与祭司的分析并对照民族学田野资料,本文不仅对两种模式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还进一步对萨满/祭司二分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否定意见。本文认为,独立的祭司在萨满社会中是不存在的,献祭和仪式不过是萨满职业的组成部分。
跽的姿势,虽然与跪相似,但它具有神秘仪式的意味,一般用于甚为神圣的祭祀仪式空间里。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国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祭献神灵的姿势可以称为跽。考古资料中的跽式人像表明,在巫王时代,巫师以“跽”通神,表达出敬忌不安、严肃神秘的内心情态。跽式体姿是三星堆古蜀国巫师完成天人通达与融合的重要仪式,是巫术信仰的身体表达。
今年8月,第八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银川召开。学者们就当前学术期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从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自身规律、社会责任、时代要求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当下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新思路:其一,面对市场经济,提出学术期刊的共享性和外部性存在,使得它不适合市场动作,只能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由政府与相关科研机构买单。其二,学术期刊评价问题,转载期刊和评价机构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和态度,改变目前学术活动中对转载和引用的过度倚重,要考虑调整评价办法和标准。其三,要体现学术品牌的价值,注重经济
现代民间大儒段正元以道德作为核心价值来构建新的国民信仰体系,对古今中外的上帝观进行了新的整合,超越了历代儒者的思想,试图重建儒家的上帝信仰,提出三教同源,万教归儒,神道设教,尊师重道,救世渡人。近代以来国人信仰危机,段正元办道德学社,回归上帝,对于我们今天重整伦理秩序,重建民族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40年代,在德意志境内,主张改革的犹太拉比召集了不伦瑞克宗教会议、法兰克福宗教会议和布莱斯劳宗教会议,这三大宗教会议围绕着犹太教改革的原则、律法和礼仪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做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重要决议。三大宗教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运动的基本观念及其与宗教正统派、实证-历史学派的差异,促使带有宗派倾向的犹太教改革派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