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欧美盛行一项残忍的活动——战利品狩猎,许多猎人专门为此赶赴非洲草原,以合法的名义猎杀了数以万计的大型野生动物,但同时也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狩猎者及其支持者如何自圆其说,也无法掩盖溅洒在草原上殷红的血。如果相关国家不加以严格控制,这一活动恐怕会愈演愈烈,倒下的动物也会越来越多……
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也属于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物种。然而因为有狩猎的需要,人类才会保护狩猎场的自然环境以及狩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因为狩猎,所以才有保护的动机;为了保护,所以允许杀戮——正是这样一个逻辑,使得战利品狩猎者在动物保护中具有了发言权。
英国皇室的威廉王子在一次互动电视(ITV)的访谈中说:“当一些动物已经年老而无法生育之时,在生命终期,如果有人——当然这个人一定不包括我——想要付钱猎捕它们,且这些钱回到对于这些物种的保护中,那么这种商业形式(战利品狩猎),仍然是可行的。”
一般来说,有关保护部门会与狩猎经营者达成协商,合同中规定8%~12%的住宿费、30%~75%的狩猎费会被用于动物保护,主要包括动物保护机构日常的运营与管理开销、雇佣野外工作人员和狩猎监督者,以及当地社区项目经营或设备维护。
此外,在2012—2014年间,国际狩猎俱乐部(SCI)基金会进行了一项调查,内容涉及关于战利品狩猎对非洲东南部经济的贡献。这份调查报告表明:狩猎者在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人均花费为2.06万美元,平均狩猎时间长达11天,总共为这8个国家带来了3.26亿美元的直接收入,计算入乘数效应后得出:战利品狩猎活动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大约为4.26亿美元。
与经济效益同行的,是其对于生态保护的作用。人们对狩猎的需求防止了土地被开发或转为农业用地,非洲大陆上至少有3.45亿英亩的土地因为狩猎而得到了保护。这些土地往往连接着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使得野生动物有更大、更完整的栖息地赖以生存。
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战利品狩猎在理论上对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狩猎产业为上述8个国家提供了5.3万个工作岗位,民众有了收入。据称,被猎杀的动物尸体也被送给了当地村民食用。
总的来说,对于战利品狩猎的支持理由通常包括以下四点:狩猎收取的费用会回到动物和环境的保护中;狩猎产业会为当地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狩猎年老孱弱的个体不影响种群整体;對于数量过多而影响生态的种群而言,狩猎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战利品狩猎的经济贡献很小杀死狮王,等同于杀鸡取卵
然而,即使支持者有再多的理由,非洲岌岌可危的生态与长期的贫穷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整个战利品狩猎的资金透明度存在严重问题,看似高昂的捕猎价格,实际上并没有回到非洲当地。从在线统计数据Statista网上可以看到,就坦桑尼亚而言,只有3%回到了当地社区、组织、福利系统以及教育。
除了财政上的问题,政策方面也不健全。战利品狩猎通常采用的手段为武器猎杀或使用陷阱、借助特殊工具(如汽车)、使用诱饵引诱猎物离开保护区、使用辅助动物(如猎犬),其最后杀死动物的方式饱受诟病。捕猎的形式,以争议最多的篱内狩猎为例:猎物被终身圈养在监禁的环境内,直到它长成足够大、有人愿意来捕猎时,便将它放出来并随即猎杀,以增加狩猎成功的概率。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有一个叫做“Fair Chase”(公平追逐)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猎人的荣誉守则,意为猎物是需要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同时能按照自身意志逃跑的动物。很明显,战利品狩猎中的以上所述形式及手段都违反了这一守则。
对于这种不正当的狩猎形式,当地几乎没有什么整治措施。同时,政府允许狩猎的数量往往被操控、被刻意提高,且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也缺乏透明的科学评估。政府本应承担对这个产业的管控、监督的责任,但经常受到小部分机构与个人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容易造成对产业的失控。
生态保护战利品狩猎背后的巨大隐患
从生态上来说,战利品狩猎的负面影响通常都要比支持者所宣传的大得多。狩猎者通常声称他们的目标只是已经步入终年、无法繁殖后代或者对维护当地种群数量已没有意义的动物个体,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这不难理解,作为一个花了高价捕猎的猎人,肯定是希望告诉别人自己“征服”了有着漂亮鬃毛和庞大身躯的壮年雄狮,而不是轻而易举地捕获了病恹恹的垂死狮子。上文所提到的两头狮子西塞尔和桑达无疑都属于前者。尽管部分国家对于猎物的年龄有一些限制,比如津巴布韦规定捕猎的狮子不得小于6岁(也就是桑达被猎杀的年龄),可是在实际情况中,这样的限制很难执行:猎人如何在当场判断猎物的年龄,是否有人对将被猎杀的猎物进行检查,如何处理违规问题等,都是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战利品狩猎在中国并未大规模开展,但对其开放和推广的呼声却一直没有停止。无论战利品狩猎在中国最终结果如何开展,都应当遵循自然法则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

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也属于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物种。然而因为有狩猎的需要,人类才会保护狩猎场的自然环境以及狩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因为狩猎,所以才有保护的动机;为了保护,所以允许杀戮——正是这样一个逻辑,使得战利品狩猎者在动物保护中具有了发言权。
英国皇室的威廉王子在一次互动电视(ITV)的访谈中说:“当一些动物已经年老而无法生育之时,在生命终期,如果有人——当然这个人一定不包括我——想要付钱猎捕它们,且这些钱回到对于这些物种的保护中,那么这种商业形式(战利品狩猎),仍然是可行的。”
一般来说,有关保护部门会与狩猎经营者达成协商,合同中规定8%~12%的住宿费、30%~75%的狩猎费会被用于动物保护,主要包括动物保护机构日常的运营与管理开销、雇佣野外工作人员和狩猎监督者,以及当地社区项目经营或设备维护。
此外,在2012—2014年间,国际狩猎俱乐部(SCI)基金会进行了一项调查,内容涉及关于战利品狩猎对非洲东南部经济的贡献。这份调查报告表明:狩猎者在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人均花费为2.06万美元,平均狩猎时间长达11天,总共为这8个国家带来了3.26亿美元的直接收入,计算入乘数效应后得出:战利品狩猎活动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大约为4.26亿美元。
与经济效益同行的,是其对于生态保护的作用。人们对狩猎的需求防止了土地被开发或转为农业用地,非洲大陆上至少有3.45亿英亩的土地因为狩猎而得到了保护。这些土地往往连接着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使得野生动物有更大、更完整的栖息地赖以生存。

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战利品狩猎在理论上对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狩猎产业为上述8个国家提供了5.3万个工作岗位,民众有了收入。据称,被猎杀的动物尸体也被送给了当地村民食用。
总的来说,对于战利品狩猎的支持理由通常包括以下四点:狩猎收取的费用会回到动物和环境的保护中;狩猎产业会为当地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狩猎年老孱弱的个体不影响种群整体;對于数量过多而影响生态的种群而言,狩猎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战利品狩猎的经济贡献很小杀死狮王,等同于杀鸡取卵
然而,即使支持者有再多的理由,非洲岌岌可危的生态与长期的贫穷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整个战利品狩猎的资金透明度存在严重问题,看似高昂的捕猎价格,实际上并没有回到非洲当地。从在线统计数据Statista网上可以看到,就坦桑尼亚而言,只有3%回到了当地社区、组织、福利系统以及教育。

除了财政上的问题,政策方面也不健全。战利品狩猎通常采用的手段为武器猎杀或使用陷阱、借助特殊工具(如汽车)、使用诱饵引诱猎物离开保护区、使用辅助动物(如猎犬),其最后杀死动物的方式饱受诟病。捕猎的形式,以争议最多的篱内狩猎为例:猎物被终身圈养在监禁的环境内,直到它长成足够大、有人愿意来捕猎时,便将它放出来并随即猎杀,以增加狩猎成功的概率。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有一个叫做“Fair Chase”(公平追逐)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猎人的荣誉守则,意为猎物是需要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同时能按照自身意志逃跑的动物。很明显,战利品狩猎中的以上所述形式及手段都违反了这一守则。
对于这种不正当的狩猎形式,当地几乎没有什么整治措施。同时,政府允许狩猎的数量往往被操控、被刻意提高,且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也缺乏透明的科学评估。政府本应承担对这个产业的管控、监督的责任,但经常受到小部分机构与个人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容易造成对产业的失控。

生态保护战利品狩猎背后的巨大隐患
从生态上来说,战利品狩猎的负面影响通常都要比支持者所宣传的大得多。狩猎者通常声称他们的目标只是已经步入终年、无法繁殖后代或者对维护当地种群数量已没有意义的动物个体,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这不难理解,作为一个花了高价捕猎的猎人,肯定是希望告诉别人自己“征服”了有着漂亮鬃毛和庞大身躯的壮年雄狮,而不是轻而易举地捕获了病恹恹的垂死狮子。上文所提到的两头狮子西塞尔和桑达无疑都属于前者。尽管部分国家对于猎物的年龄有一些限制,比如津巴布韦规定捕猎的狮子不得小于6岁(也就是桑达被猎杀的年龄),可是在实际情况中,这样的限制很难执行:猎人如何在当场判断猎物的年龄,是否有人对将被猎杀的猎物进行检查,如何处理违规问题等,都是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战利品狩猎在中国并未大规模开展,但对其开放和推广的呼声却一直没有停止。无论战利品狩猎在中国最终结果如何开展,都应当遵循自然法则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