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与真——论德里达《绘画中的真理》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里达著作《绘画中的真理》的完整中文版即将出版。笔者(中文版译者)就此著作展开讨论,力图辨析"绘画""真理""边饰""笔划"等重要概念,以及全书的套陷结构与边饰性书写,并提出德里达"绘画中的真理"实际上是以一种述行性的"真理"对传统哲学与美学真理观进行解构。进一步而言,该书意不在于指出某种再现意义上的"真实""真相"或"真谛",更非再次定义某种唯一的确定性,而是检视"真理"在绘作行为中,即描绘涂写的运动过程中,如何无止境地运作、更新、实现。
其他文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六篇关于唐宋诗词的研究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九篇文章主要探讨唐宋诗词独特的艺术现象,涉及如何表现自然美、描绘人物、营造意境以及诗歌与绘画、戏剧等不同艺术样式相互借鉴、吸收的表现。
刘知几的骈语观,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互矛盾的现象。理论主张上,他明确反对史文使用骈语,认为史论不应用骈语、史书叙事不能用骈语、史文用骈语违背史学的"实录"精神。可是在写作实践上,他的文章多以骈语行文,其《史通》一书更是公认的骈文代表作,无论是议论说理还是叙事述情,都使用标准的骈语,成就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在文体认识上存在偏颇,把骈语与散语的分工绝对化;另一方面,初唐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风靡天下,刘知几无法脱离时代风气影响。
19世纪德国的精神史传统中,世界文学史书写和德国文学史书写受到同样重视,在世界文学史中呈现普遍的文学精神成为文学史家的理想。在这些世界文学史中,开始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历时性描述,成为汉学家书写中国文学史的准备。世界文学史家充分利用欧洲汉学对中国文学的有限了解,结合通行的文学观念,第一次给出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结构。这对于文学理论的启示首先是,文学史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让文学意义实现的阐释工具;其次,世界文学史是国别文学史的母概念,文学自治系统的构建依赖于文学比较。但如果世界文学史最初是一个先验概念,就必然给
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机制中,教化是通过输出愉悦的文本策略达成的;直接发端于自然主义文本常有的那种冷峻、粗犷与狞厉,西方现代作家义无反顾地诉诸文本的震惊效应。震惊召唤审丑,后者使西方现代文学与"纯粹的美"发生断裂,文学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不再是情感的抒发,而是理解。震惊不再直接提供观念化的真理或意义,而是导入体验并由此开启反思,使启示成为可能。文学从此不再是说服、动员与教诲,而是进行对话。就西方文学审美机制从愉悦向震惊之现代转换而言,现代主义显然是对自然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物色》篇的位置是否合理,学界至今难有定论。考察"物色"内涵,审美说、辞采说、佛色说、景物说都有一定缺陷,其确切内涵为在岁时节候影响下的可供视听感知的外物形态。《文心雕龙》通篇皆有"创作论"特色,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定为"创作论"容易发生混淆,其严谨表述应为创作"术论"。《物色》以物为主,与创作"术论"中的作家主体创作的论述角度有较大差距,不应混入"术论"篇章之中;其与批评论各篇有共同的影响论和评价性特征,在"岁—物—情—辞"的写作生成机制中,描述物色对创作的影响,因而
数字时代的屏幕重构了人类的视觉生活、信息流通方式和社交经验,也为电影的变革推波助澜,催生出《巢穴》《解除好友》《网络谜踪》这样在全片或主要篇幅上以电脑、智能手机等屏幕为表现对象,并依靠屏幕进行叙事和影像建构的屏幕电影。屏幕电影这种新兴的电影形态是电影媒体对电子屏幕媒体的媒体挪用与混合,其生成与日常屏幕经验、媒体融合环境、多屏视窗式视觉机制转向、"超级注意力"式的新认知方式等有着深层联系。屏幕电影着意发掘计算机时代与屏幕社会的新信息流通方式、电子社交形态、电子屏幕经验之叙事可能性和影像建构潜能,形成其颇
对当代观者而言,AI电影,即表现和反思人工智能的电影,所提供的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叙事框架及视觉奇观,因其与现实境遇的密切互动已渐趋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类型。虽然电影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某个未来的时间维度和后人类的奇观情境中,但这种幻想却又实在地指向现在,指向人与机器之间自明界线的溃败(如"意识""情感""身体"等),以及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建构。作为一种时代征候,AI电影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未来与现在以及机器与人类的交错重叠,为无意识的运作建构了一个新的基底。由此,这里对AI电影的讨论,并不着眼于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以“大局、大势、大道——十八大之后的中国经济”
本文基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新发现的佛塔壁画,在复原塔内图像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供养人题记及出土文书,就该佛塔的供养家族、年代、功能及其与敦煌的联系予以探究。该佛塔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初大译师仁钦桑布父系家族——舒韦尔(Hrugs wer)家族于10世纪早中期所建的供养塔。塔内壁画由三世佛、八大菩萨、十二护方天及四大天王构成,壁画主题反映了消灾救度的理念;出土文书的书体与壁画题记契合,其形制特征及落印方式与敦煌吐蕃时期(781—848)至归义军时期(848—1036)的官方文书一致。图像与文书的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