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新探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博客教学的可行性
  网络在中国迅速发展并普及,博客是网络世界的产物。博客最初的名称是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按字面意思就为网络日记。 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利用博客为作文教学服务是基于博客有几大优势:1.博客是新鲜事物,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2.网络资料丰富,可以开拓学生视野;3.利用博客大家可以互相欣赏评论博文,互相促进,互相提高;4.可以建立文件夹积累资料;5.可以利用网络投稿,品尝到成功的喜悦;6.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并及时作出指导,进行修正。
  二、博客作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1.建立博客,创设平台
  首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建立个人博客。我把学生带到机房,引导大家一步步注册、登陆、设计页面、建立文件夹、互相加为好友。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全部工作。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写作平台。
  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每个孩子在注册博客的时候,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快乐,始终热情洋溢。不等我布置任务,不少同学就开始在“生活点滴”栏里开始记叙本次注册博客的经过和心得体会。我记得曾金金同学是这样写的:“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是我高中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博客。网络是另一个世界,是充满了神秘让人好奇令人神往的新世界,但由于条件有限,自己从未上过网。今天,语文老师要我们开始写博客,我才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这处女地。我一定会以此作为人生的新起点,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科学的利用网络,踏上写作新征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最有效的良药。我会充分利用这种原始热情去开创写作新天地,但我十分清醒:孩子凭的是一腔热情,以后的路肯定还很难走,还需要自己一路扶持。
  2.鼓励互评,激发斗志
  赞科夫告诫我们:“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而我的诱因就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那种不服输的心理。我要求学生每天尽可能抽时间去欣赏同学的博文,客观认真地进行回复。作用有三:一是通过欣赏同学的博文,可以取长补短;二是增加阅读量,积累素材和写作经验;三是在班上形成浓烈的学术探讨氛围。大家兴致很高,往往网上留言不能尽意,见面后还经常交流各自心得。这种方式既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又让学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还很好的推动了同窗间的感情交流。
  为了进一步促进评博活动的开展,我利用上课前五分钟,开展“我最喜欢的一篇博文”推荐活动。学生轮流上台推荐自己喜欢的博文,并详细阐述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每个月评选“博文之星”,谁的博文被推荐的篇数最多,谁就当选,并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此举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写作热情。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每天利用两到三个小时去欣赏大家的博文,我知道,学生更想听到老师的评论。在评论时,我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大加鼓励,让大家的努力得到认可。我还请同事和朋友们有时间也去欣赏我学生的博文。此举得到不少网友的大力支持。上海浦东区一所学校的老师让他自己教的班和我班结成“作文联盟”,两个班的学生互评作文,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写作积极性。
  3.积累素材,丰富内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莫泊桑也说过:“没有积累就没有优秀作品的问世。”以往学生厌恶害怕写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无话可写。这个问题不解决,想彻底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比比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这些资源毕竟不是为我所有。此话何解?因为学生不能消化,就永远不是自己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消化呢?首先,要求学生按类收藏。在博客中建立文件夹,分别命名:名言警句、生动事例、文学人物、精美语段……这样查找比较方便。刚开始,学生囫囵吞枣,宁滥勿缺,一个晚上文件夹里就放得满满当当。不过,这样做是没效果的!我要求学生放进去的资料必须是已经消化了的。比如名言警句和精美语段必须是背得下的,生动事例和文学人物必须是讲得出的……
  光背得出,还不是积累素材的最高境界。能熟练使用,做到信手拈来方能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古典诗词,乃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文章中如果能巧妙运用一些诗句,不仅能通达文意,而且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收到锦上添花之效。而使用诗词,可以有嵌入式、直引式、修饰式和化用式等。只有让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巧,才能熟练的运用所掌握的素材为写作服务。因此,我以一星期为周期,每周要求学生使用一类素材。为了给学生做表率,我尽量每天写一篇博文给学生做范文。学生们时不时回复几句,和我探讨里面的某些内容或写作技巧。有些比较羞涩内敛的学生,当面什么也不敢说,在网上交流起来倒是神采飞扬,语言或幽默或犀利,平常还真看不出呢。
  4.关注社会,寻找话题
  没过多久,学生就发现没什么好写了。这时候,老师一定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话题。
  我要学生每天从以下角度寻找话题:其一,针对同学或网友的回复,从中找到可以探讨的话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话题具有延续性,可以更深层次的进行分析探讨。其二,打开新浪或其它网站新闻网页,浏览新闻标题,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快速阅读,针对新闻的某一点确定话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有的放矢,有理有据,文章内容不会空洞。其三,选择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人物、景象、事物、语言及画面,重新审视,从风俗习惯、风景图画、伦理道德、思想潮流、审美情趣和人性美丑等方面进行描绘、思考、剖析,发掘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涵。其四,关注国内国际大事,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从学生的视角对时事发表观点,抒发感情,做到“与时俱进”。
  这些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启发。思想解放了,思路开阔了,大家的写作兴趣更浓了。同学们开始用敏锐的目光洞察社会,捕捉时代气息。
  5.探索技巧,勇于创新
  高中生思维敏捷,有创造力。在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上,不能单纯的依靠老师的指点和教育。“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才是执行者和完成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才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如此,学生才会潜心研究写作技巧。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理论和实践脱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进行过精准的概括:“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解放思想,要打破以往教学中的条条框框,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学生尝试使用书信体、章回体、微型小说体、寓言童话体、镜头式、画面式、剧本体、说明书体、对话体、文言体、诗歌、日记体、乐府诗体……做到一话题多体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思路更宽广,思想更活跃。博文形式多样,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就是要打破语言定势。长久以来,学生语言平淡枯燥,没有文学韵味。所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成为作文教学的第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要求学生经常摘录并背诵网上看到的富有特色的句段外,引导学生打破言语定势,大胆“重组”语言,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罗钦同学在博客中再现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中的画面时写道:“江南那忧愁的细雨呀,你为什么要透过厚厚的油纸伞,纷纷扬扬的洒落在我沉闷的心里,让那涂抹着历史的沧桑凋落了我的希望的古墙挤压着我的心房?那苍白的脸上挂着泪珠的姑娘为何要抛弃我走向那迷惘的远方?让那凹凸的路面流淌着凄凉?”这些富有韵味的话语标志着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在不断的成长。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不及细思,赶紧拜托松泉教授:谨以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敬献一个花圈和一副挽联。然而,小小花圈怎能承载深深哀思?一纸挽联又怎能尽述无边追念?朱老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又一位母语教育研究界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是高考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后一次接受的“人文”教育,折射出社会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要求,意义重大。目前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综观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趋向,可以较好地把握其中折射出来的对
京、沪两地是全国最早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又是全国政治、文化或经济的中心。这种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使两地的高考命题对其他省市的高考自主命题客观上起到了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2006年京、沪两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  先看北京作文试题:  许多城市都与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2005年,中国语文单独设科已届百年,笔者在一篇纪念文章(《语文:生活 生命 生态》)中写道,如果不是过多地数落语文的不是,而是站在建设的立场上看待语文,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语文一直是“剑走偏锋”:轻视生活、漠视生命、无视生态。对生活的轻视,使语文与生活隔膜;对生命的漠视,导致语文生命价值丢失;对生态的无视,致使语文陷入一个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  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一直是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纵观2009年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对单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的文章仍占大多数,理论探讨性的文章数量则相对匮乏,有突破性成果的更少;其二,研究聚焦于具体的文本解读的理念和策略,比如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文本细读等。本文拟就多元解读这一论题,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评析。  【评议文章】 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被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其呈现方式属于“文本研习”类型。所谓“文本研习”,是指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既然属于“文本研习”,就应立足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抽丝剥茧,层层追问,进而直达文本的深处。  与其它思乡作品不同的是,《今生今世的证
《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上世纪二三十年的一篇短篇哲理小说。笔者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旁听过不同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每个执教者对这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的课堂也都拥有属于各自的精彩。然而我们的学生面对这篇小说,却有一个文本理解上的共同感受:表述因方式和角度各异,但最终似乎可指向一个关键词——“距离”,甚至归结到一个著名的论断——“距离产生美”,它自然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生成性论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同被选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两篇文章常被人相提并论,因为两文颇为相似:同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名篇;长短相同,均为五百多字;结构和表现手法相近,都是先考察所游地的地理沿革,再写实地的游览,末尾则发表议论;立论也相近,苏文要人实事求是,不要因惰就简,王文要人勇往直前,不要因怠就近。但仔细分析揣摩,两文在整体构架相似的情况下,却有诸多值得玩味的不同之处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
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在一篇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阅读,就是读者主体、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以学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便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的过程。如此,我以《背影》教学为例,从这三个角度转换看文本解读三层次。  首先,在学生读者眼中,《背影》呈现的是说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