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对接”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5月7日—10日,“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论坛以“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共赢”为主题,受到了音乐教育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海峡两岸近两百多名的音乐教育专家学者、一线音乐教师以及来自大陆、台湾、澳门等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商音乐教育的发展大计。论坛设置了教师论文报告会、研究生与本科生论文报告会、观摩支教地广东高溪小学课堂教学与汇报演出以及音乐会表演等环节。本文笔者将从主题发言活动的六个部分进行整理与综述。
  【关键词】:“对接”;音乐教师;基础音乐教育
  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主办,这次论坛不仅仅加强两岸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与进步,同时也是一场关于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的饕餮盛宴,对笔者自身来说也开拓了学术视野,接触到了种种关于音乐教育学术前沿性的问题,为以后的专业学习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接”[1]一词原意即将两个或多个物体端部对端部地接合起来。随着信息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接”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音乐教育领域,而具体表现不仅仅出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出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等方面甚至是学生与学生之间。
  一、民族音乐文化与学校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
  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梁宝华老师向我们呈现了广东粤剧的魅力,梁老师在论坛中的发言围绕了关于广东粤剧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并传承的问题所产生的想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分享。不管是粤剧的课程目标、粤剧音乐教材、考试评价体系、创编部分、课后反思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挑战问题进行考虑等,梁老师都一气呵成地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粤剧作为传统戏剧之一,作为民族音乐[2]传承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不得不说是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的杰出代表之一。粤剧的传承教育以及在音乐课堂教育的对接为其他优秀的民族音乐带入基础教育做出了表率,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笔者深深的感悟到,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它来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表现在民间。将民族音乐带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为它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天地是音乐教育者的職责所在,而音乐教育者作为这一过程的载体,发挥其本色作用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课堂是势在必行的。
  与此同时,伴随着音乐教师接受西方音乐训练为主和音乐教师缺乏粤剧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信心施教等这些问题也浮出水面,不仅仅是在粤剧方面的教育会面临的问题,在其他的民族音乐进课堂的过程中也依然会呈现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践行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梁老师在最后的反思中提到课程内容必须针对课程目标: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有效地学到什么,让我们的教学看到了柳暗花明的一面。在此,笔者个人也想提一些小小的看法,面对这种类似于剧种进入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是否可以跟一些剧种传承的老艺人进行基础的学习或是将一些喜欢分享与传授的老艺人带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美美的。
  二、学校音乐教师的生存化与社会化的“对接”。
  澳门理工学院的代百生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对音乐教师的这一职业的社会化生存进行了关注,代老师着重强调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从一开始的兴起到现在硕果累累,不管是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还是教材建设、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提高,但无疑这些成果的主体始终是“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了解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与个体社会化存在的特点,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逐渐引起我们的重视。代老师从理论背景、现实分析、出路探讨引入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学考察、学校音乐教师“社会化生存”的尴尬状况分析、社会生存压力与困境破解这几方面问题。面对教师的“双重角色、”教师的“教育权威”、教师的“职业社会化”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与呼吁,引起了广大一线学校音乐教师的共鸣。
  音乐教师作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同时作为教师集体里面的“小众群体”,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教育权威”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可以说是大打折扣,音乐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多的是需要依靠个人魅力以及专业能力形成,他们往往所面临的是学无用处的教育情境或是工作激情受到消磨的局面。因此,如何建立学校教师群体的职业自信是我们需要重视起来并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以人为本”——关注学校音乐教师的社会化生存需要引起教育管理者、音乐教育研究者、学校音乐教师从业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随后,代老师也提到了音乐教师也应进行自身的心理调适,笔者对这点也深受启发,学校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这个大环境中虽然受到形形色色的因素影响,但“适者生存”这一原则作为音乐教师本身也要引起重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教育,并非是某种特殊组织的和人为安排的‘措施’,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3],不言而喻,音乐教师也要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调整自己的方式与态度。
  三、高校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对接”。
  来自台湾台南大学的谢苑玫教授以《陪在职教师走一程》为题,在会议上分享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她,是如何在大学生毕业之后陪着他们继续走一程的,为他们传道受业解惑,为他们树立职业自信。这样的一种模式,使高校与中小学的对接特别充满人文情怀。
  音乐教师在学生时代修完学校发展的本位课程后步入教师这一岗位,教学开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课程选择、家长的质疑、教学如何评量、课程与教学如何实践等都是考验音乐教师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谢教授也提出了许多良性的解决方法与建议。在此,谢教授以台湾音乐教师在国小教授直笛课程为例,为我们呈现了遇到一些教学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方法,譬如在面对家长对教师产生质疑时,谢教授建议与家长进行书信沟通,让家长不仅仅了解孩子的学习音乐的情况,同时也鼓励家长回馈给教师信息与建议,从而促进教师在各方面的教育。在教学评量这方面,则是提出一套明确的评价体系,以直笛评价体系为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第一是直笛吹奏的技巧,第二是音乐表现,第三则是其他要项,但在这三个大的评价标准基础上,又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要求。整体的评价体系不得不让人看出教师的用心良苦,同时也为在职教师在评价考核依据方面做出了可以参考的实例。   四、關于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材的多方面“对接”问题。
  关于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材的对接感悟,笔者自身受益于华南师范大学王朝霞博士所做的音乐教学工作坊展示,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创造教学活动展示,整个过程围绕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创造”领域的学习内容、小组创作环节等方面进行实践,以奥尔夫乐器[4]作为基调贯穿其中,以花城版七年级上册《西江月》为例,围绕创造具体教学的三个活动进行编创,即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譬如在探索音响与音乐时,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西江月》中出现了哪些声音,比如“风声”、“鸟鸣声”、“蛙声”等,再利用奥尔夫乐器来模仿这些声音导入教学。
  同时,王老师也将自己学生平时编创的课例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教学法与教材在“对接”中产生的弊病。比如,其中一个小组在创编的过程中虽然运用了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音乐表演形式多样,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却也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否能够胜任乐器的演奏部分。但音乐教学的进步也是在不断的发现与改良中推进,这也是为我们在音乐教学法与教材对接的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反馈。
  结语
  整场会议可以说是立足于音乐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方方面面,涉及到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管理、音乐教育方法论、音乐教育课程论、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教学实践研究、网络音乐教育与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方向,可谓是群英荟萃,包罗万象。
  为期三天的会议匆匆而过,会议中高校教师代表杨丹博士说道:“人很疲惫,但有几个词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理想、激情、意义。一群心怀理想的人,饱含激情,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音乐教育事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如何对接,不是增减几门课程或是调整几个教师就可以解决的,它是需要从观念到机制,从课程形式到课程内容的深刻改革。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隔裂虽然仍然是一个顽疾,但一次又一次的对接推动着我们努力做到真正的音乐教师教育把双脚站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沃土中去。不管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或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种种对接,在“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会议上都让笔者感受到了各位学者为音乐教育“对接”做出的全面诠释。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尔特·雷默曾说道“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乃是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功能”[5]。笔者认为音乐教育这一学科所固有的特殊性本就是它的价值所在,而音乐教师教育的对接为它的价值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注释:
  [1]选自《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第238页
  [2]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狭义的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选自肖常纬编著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3]选自《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编译:林殿坤;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年月: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刷印。
  [4]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独特音乐教学法中使用的乐器,称之为“奥尔夫乐器”。分为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乐器和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乐器。
  [5]选自《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尔特·雷默/著,熊蕾/译。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教育多元化教学其实是从多方面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是教学方法多元化的关键点。通过不同事宜的美术教学途径培养来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多元化;教学途径  “多元”一词是新时期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调整课程教材、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文积累、熟练的语文技能、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学习习惯、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
期刊
【摘要】:在汉语热逐步升温的当今社会,国别化汉语教学越来  越被重视。由于地缘优势,韩国现已成为了汉语学习的主力军。本文  通过对203 词词表中汉韩二语名词的对比分析得出“名+名”结构的偏  正和联合名词,在汉语和韩国语的结构及意义上基本一致,教师在教  学中应针对韩国语背景的留学生,合理利用母语正迁移,积极引导学  生学习这一结构的名词。  【关键词】:汉韩对比;“名+名”结构;词汇教学  韩
期刊
【摘要】:小型团队处在所有单位、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最基层。同其他团队一样,小型团队也具有目标、人、定位、权限和计划等要素。细节决定成败,小型团队的运行情况决定着整个单位、企业或其他组织工作的好坏,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小型团队负责人的领导艺术来探讨如何建设小型团队,使之良好运行。  【关键词】:小型团队;负责人;领导艺术  一、小型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团队是由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
期刊
【摘要】:中职学生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班集体和每个学生。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管理,提高中职学校育人质量,中职班主任必须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班级有很好的发展。文章分析了新时期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以便对中职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对
期刊
【摘要】:随着进步社会上各种艺术培训学校繁多,其教学质量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加强艺术学校的教师管理具有必要性。文章以“浅谈艺术培训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题,分析了藝术培训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问题,来说明艺术学校重视教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艺术培训学校可以实行的具体的教师管理方法。  【关键词】:艺术培训学校;教师管理;教学质量  (一)教师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艺术培训学校
期刊
【摘要】:本文从提问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师专业知识四个方面对对外汉语课堂中副词“才”和“就”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从案例分析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副词“才”和“就”;教师  一、案例简介(来源于主讲教师原材料)  (一)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语法“副词就与才”;  (2)教学对象:初级后期留学生;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
期刊
【摘要】:谈及中国美术教育,鲁迅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形成离不开鲁迅,鲁迅这位现实主义的学者用他开阔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将俄国等西方国家的美术学派介绍到中国,革新了中国艺术。他将现实主义精神融汇到美术之中,并迅速运用艺术各个方面,自此以后,运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的生活成为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举足轻重的部分。鲁迅先生倡导大众美术和现实主义精神,其美术思想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
期刊
【摘要】:主要从中职电气运用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践意义以及模块结构组成和模块教学法的实施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了电气运用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发现,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凸显出教学的特点和实用性,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学生实施教学活动,以项目服务为基础,积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模块化教学的长远发展。社会对电气运用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本科高校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代课热”、“手机族”、“大课化模式”……这些问题导致课堂秩序比较紊乱,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课堂质量、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实施学生培养计划等理念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生态课堂创建”理念的引进,创建生态课堂的有效措施,希望从根源上解决中国本科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本科高校;生态课堂;措施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界定:  通过国内外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