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豪散文诗的动感与气势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t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动感变幻之真
   80年代以来,中国散文诗实现了向现代性的回归,中国终于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妄状态中重新回归全球现代化的轨道,人们的心灵状态再度调适,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来看,散文诗必须得走向回归之路,但这种回归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归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象征寓言式表达),而是沾着历史的血泪和现代的感受,由以往单纯的赞美走向对于历史、时代、现实的艺术思考,并努力突破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写作模式,在形式、技巧和语言方面,积极探索这一文类的新的可能性。诗的语言与小说、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的语言是一种隐喻的言说,讲究凝练、暗示、跳跃甚至隐晦生涩,而小说和散文等叙述性文体的语言因注重叙述性、说明性而显得清楚、明确,语句之间以及语句内部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逻辑关系井然有序,这就是所谓的外语言,人为了理性地认识世界、说明世界、分析世界而创造的交际符号体系及其规则体系,它尽量避免多义、歧义和隐义。当然,现代跨文类写作已经在突破这种传统小说、散文语言而向着诗语言靠拢,此又另当别论。诗的语言从柏拉图的“代神说话”及“狂迷”说开始,中外皆认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说话及日常的书面交际语言,古人所谓“言外之旨”“含不尽之义以于言外”,都在强调语言的暗示性和隐喻作用,而现代社会更加残酷的现实和可怖的经验,使现代诗人的语言趋于抽象和虚拟,这在西方从浪漫主义诗歌语言的直白呼告转变为象征主义以后的曲折隐晦已初见端倪,现代派诗歌及目前的后现代诗歌写作在语言上依然表现为这种语流幻化的特征,叶维廉在分析台湾现代派诗人管管的散文诗时指出:现代诗人(台湾)狰狞的、不和谐的语感源于当代中国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曾经拥有和谐、均衡、肯定、宁静的生活纳入了焦虑、动荡、残暴、非理性的因素,因此,诗人们为了抵抗这种残酷的命运,便以各自的经验紧紧抓住当代经济中锋锐的张力(angular tension)和遽跃的节奏(disjunctive rhythm)。①试看林登豪的这组《反差》:
  对话
   压抑沉沉地坠在胸间,我越走越累,战栗的足音泛成河,令自己生寒。
   洞开的大门上有许多暗示,在言语的焚烧中,我看见自己变成了凄怆的影子。
   一股颓唐的情绪似魔鬼附身。
   对着装满猜忌的生命迷宫,我只好与孩儿艰难地对话,许多莫名其妙的感觉,像轰轰奔涌的洪水,把你席卷得无影无踪。
   我只能回归生命的转折点,去作一颗种子,早日抽芽绽叶。我悄悄地走出门外,用昨天的姿式,点燃一根有些发霉的烟。
  门内门外
   我虽然离你很近,很近,门槛却像一条不能跨越的国境线。
   为什么你把自己的情缘筑在四堵墙内,连语言也那么吝啬?我立刻感到自己的衰老,站成了一个孤零零的问号。当你睁大双眼,是否发现爸爸的眼镜度数又加深了?
   超负荷的感情泊在门前。
   望着又长高的孩儿,我随口飞溅的情结,迅速地被噪音撕裂,对着大街的斑马线,似对着一片磁场。
   这天傍晚,一种很熟悉的呼吸潜入枯井。
   手与手搭在不同的方向,我别无选择。孩儿,我希望自己不要太早枯萎,更祈求岁月把你梳理得整整齐齐。
   我站在人生风景线上,古朴粗粝地感应你的音容。孩儿,站在门内,你的心扉是否感应到深沉的叩击?
  最后的凝视
   时间穿过荒漠,我无可奈何地转身,背过家園,结果黑与白对抗,开始又一轮弯弯曲曲地跋涉。
   我把自己的灵魂,书一般地翻开,每一页都写着你的音容。孩儿,请理解爸爸调整后的焦距和角度,尽管猜测和流言浮动,我一言难尽的心篱灌成朴素的语言,飞出某种呼唤,如镰刀的嚓嚓声,如泉水的叮咚,如土地的呼吸。
   蒙蒙的细雨中,我站在昏暗的小巷,默默凝视庭院深深的大门,框着你眺望的身影,嘶哑的呼应,在寒风中冻浮在天空。
  心的祈愿
   擦洗完羞怯的身子,轻轻一托,自如地把孩儿举向天空,却不能无虑地放下。童年的纽扣碾过发霉的日子,摇篮曲越飘越远,生命却像树一样年年伸展,一夜之间,流浪意识竟在你的瞳仁里溢出。
   鼓钟齐鸣之后,时光腐蚀了感情,冷冻了夙愿。你是最大的被伤害者,孩儿!可广袤夜空,我没有答案可以靠拢。我不想置于炫目的谎言之中,只祈望你迅速站立在自己的坐标上,那时,我的心中,才不会像今天这样迷茫而又空洞……
   林登豪的这组总题为《反差》的散文诗,配以各分节的题目,表达的主题为成年人婚变的悲剧。在这出悲剧中,孩子的目光和理解与作为当事人的作者竟存在巨大的反差,因此,作品的主旨在于揭示婚姻破裂的悲剧性。但是,整个文本的情绪展示及心理流程却狂奔肆泻,没有叙述逻辑的清晰线索可寻,是以一种压抑着的哀痛和焦虑推动意识的浪涛不断撞击心壁的,这些痛楚揪心的感受死死扭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网状形的意义场域,文本渲染的只是一种情绪,至于透过情绪再去触摸文本的题旨——反差,那要靠会心的读者细细品味它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旨。徐成淼曾谓这种网状形的散文诗的网络之纲,就是作品所隐含的气势和意图,作者不可能具体点明,它对读者的阅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简言之,它是一个现代心灵的某种情绪或感情的外化之物,必须对应于一个处于同质同构的现代心灵,才能产生阅读的共鸣。
   二、大气磅礴之境
   八九十年代,中国散文诗进入文化、历史、哲学以及宗教的视域,因此,在意境上不止于对人间真、善、美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意趣的追求,而着意将历史的悖论、现实的矛盾、生命的苦难、文明的震颤,以及对于生存意义的质疑等问题引入散文诗的诗思内核,从而使散文诗的抒情风格从即物即景即事的短小精微上升至深邃激烈的大气磅礴。林登豪的《泼水节的水》将原始人性人情之质朴粗犷凸现于现代心灵的观照之域,也是表达对文明社会都市生活的疑惑和反思:
其他文献
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自组建以来,一直都没有解决“破五”的问题,就是每次年会都是沸沸扬扬的8站计划,最终能办的只有5场。到了2011赛季,“破五”的压力随着北京站失约而变的严重,因此,新增加的四平站能否成行,成为关键。此外今年的前三站赛事,无论是黑龙江五大连池或是甘肃张掖,都是拉力处子秀。不同地形地貌的多变赛道,从北到南的大文化跨度,新奇各异的风土人情,都让 CRC充满变化和魅力    吉林
老街消失了  梦的建筑,曾经以时间的骨骼为砖,以记忆的鳞片为瓦。  日月镶嵌遥望的窗子。  青石板的沉重,统一着色,凸显历史的悠久,和生活的压迫。其实逼窄蜿蜒的街道,更像忙碌摆渡的河流,每天都是开辟的渡口。  ——摆渡匆匆的过往,摆渡轮回的今生,摆渡尘世的悲欢。  直到河流收起了喧嚣,让灵魂皈依了曲终人散的寂静。  一条老街消失了。  说明时代改变不了前进的方向:说明因循守旧,改变不了遭受淘汰的结
摘要:针对现有的中职机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存在的供需不匹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欠科学等问题,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督导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以对标岗位为落脚点的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开发了以监评一体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开创了数据支撑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效提升的新路径。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对标岗位;监评一体;数据支撑  中图
摘要: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深刻性、全面性、辩证性等特点,恰当运用对质策略,引导学生在觉知领域、分析和综合领域、应用领域和同化领域开展与文本、与同学对质,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对质策略可以训练学生阅读专注力,纠正其认知偏差或错误,让他们在理解中顿悟,在深度学习中切实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对质策略;阅读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
故乡,像一本古旧的线装书  新年后的一天,我再次翻越了那个丫口,多少年了,两面青山下的幽幽深谷,仍像我的心胸那么狭隘,无法把一份爱,移情别恋。  谷底的故乡经年失修,像一本古旧的线装书,仍存希望找回那些连血的根,布满山谷。看到新芽与枯草同在的舞台,我多想说服一朵云降一场透雨,让新芽速速拔节,不被时代小觑,可我的回归终是须臾或刹那,甚至来不及为故乡准备一枝绽放的玫瑰。  看着正在等待春风朗诵的桃树、
食堂  我所在的工地食堂,只要有鱼啊鸡啊肉的,在开饭时间一亮出,我就会用手机,把它们拍下来,端到朋友圈去。  即使很多的时候,这些价格有点偏贵的美味,不在我的碗里,但我还是会把它们,从其他工友的碗里,一张张借出来。  乡下的娘,好像鼻子特别的长,能伸到城里似的,派出她的赞,来到我的朋友圈。  娘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只会用她笨拙的手,点点赞,从评论区里拿出一些小表情,当成话语,来和我进行交谈。 
黑暗,或光明  向黑暗处走。  向生命的深处走。  那是一条看不见边际的路,在你坚定的目光里,盈满野草送来的祝福。芬芳得如同雪山的白,一朵小花一意孤行地蓬勃。  秋天的田野上,有人在弯腰捡拾稻穗。我正徘徊在十字路口,天空出现黑洞,巨大的阴影将要包围我。  我决定闭上眼睛,继续走。无论哪一条路,当你的双脚在上面踩下真实的脚印,那一刻,这条道路就是属于你的。路上的鲜花和荆棘是你的,路边.的杂草和野花也
上一次去底特律已经是11年前了,为了看车展。时过境迁,再次来到这个城市,看上去多了几分安全感,没有了上次留给我的墙壁涂鸦、井盖冒烟、街道阴暗这类极具犯罪片特征的印象。  和接我的司机聊起来,他却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他感觉底特律这个城市快要倒闭了。由于高昂的税收曾经在汽车经济发达的时代掩盖了许多问题,滋长了腐败和懒惰的公务员,因而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便难以为继。原本“政府倒闭”这个概念我并不理解,经他解
儒勒·列那尔(Jules Renard,1864-1910),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龚古尔学院成员。他早年当过铁路职员和家庭教师,1889年与友人合办文学刊物《法兰西水星》,后又创办刊物《白皮杂志》。他最初热衷于诗歌创作,后来转向小说和散文,作品主要有《胡萝卜须》(1894)、《自然记事》(1896)、《愉快的分手》(1898)和《八天》(1906)等。尽管他作品众多,但由于他一生中多半生活
每一个婴儿,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  每一个嬰儿,都是爱情的结晶,需要爸爸妈妈温柔以待。每一个婴儿,都是生命的延续,需要我们给予全部的尊重与珍爱。  小佑华的第一声啼哭,清脆而响亮,爸爸却没有听到。小汉安患生理性黄疸,食欲不振,爸爸也没能看她一眼。小建雷出生一周,已经会微笑了,爸爸还没有亲过他的小脸蛋。小康宁早产缺氧,住在保温箱里,爸爸居然还没有抱过她一下。  妈妈,我有爸爸吗?  妈妈,我的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