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疗效观察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pkn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97例,其中51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作为管胃组;46例采用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作为全胃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减压量、住院时间、病理分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管胃组手术时间长于全胃组[(287.43±23.64)min∶(266.13±26.4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9,P=0.031)。管胃组胃肠减压量小于全胃组[(1 908.14±327.97)ml∶(2 221.93±323.8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1,P=0.015)。管胃组和全胃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25.00±64.30)ml∶(356.67±49.52)ml;t=-1.490,P=0.147]、淋巴结清扫数[(10.73±4.83)枚∶(10.36±5.31)枚;t=0.238,P=0.813]、术后住院时间[(15.32±3.69)d∶(16.45±3.80)d;t=-1.005,P=0.320]及术后病理分期(P=0.71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管胃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低于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15.22%;χ2=5.617,P=0.025)。管胃组和全胃组患者吻合口瘘(5.88%∶10.87%;χ2=0.795,P=0.471)、术后肺部并发症(13.73%∶23.91%;χ2=1.661,P=0.296)、吻合口狭窄(7.84%∶13.04%;χ2=0.707,P=0.510)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食管癌的手术治疗中,管状胃代食管术优于全胃代食管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期刊
缺氧环境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促进血管生成、增加骨骼破坏、增强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药物抵抗等。目前有多种靶向多发性骨髓瘤缺氧环境的治疗策略,如缺氧激活前体药物和分子靶向抑制剂等。针对缺氧状态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策略是未来极具吸引力的治疗靶点之一。
核酸适配体是用配体指数富集法进化系统(SELEX)技术在体外合成筛选所得的单链寡核苷酸,通过折叠成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异性识别结合靶标分子。核酸适配体功能上类似于抗体,但与靶向目标的特异结合优于抗体,被作为新型分子探针用于肿瘤检测与治疗领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通路活性氧氧化应激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其与青蒿琥酯抗胰腺癌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公共数据库55株肿瘤细胞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采用Kendall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与青蒿琥酯抗肿瘤半抑制浓度(IC50)显著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通路关键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候选基因在不同青蒿琥酯敏感性胰腺癌细胞的mRNA表达差异,并通过DAB染色检测胰腺癌细胞内过氧化物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表达与宫颈癌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手术切除标本的72例宫颈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36例正常宫颈组织,应用半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EGF-C及KDR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两种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生长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72例宫颈癌组织
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功能影像与解剖图像的组合,在鼻咽癌的TNM分期、靶区勾画、监测预后及发现肿瘤复发与残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将18F-FDG PET-CT和其他影像技术结合、开发不同的示踪剂、探测更多与鼻咽癌有关的特异性分子指标能提高18F-FDG PET-CT在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估阿瑞匹坦联合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预防化疗诱发恶心和呕吐(CIN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的单中心研究,入组43例接受中、高度致吐风险化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化疗前使用阿瑞匹坦(125 mg第1天,80 mg第2~3天)联合昂丹司琼(16 mg第1~3天)和地塞米松(10 mg第1~3天)进行预防止吐治疗(阿瑞匹坦组)。同一患者使用相同剂量的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自身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高水平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恶性胶质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姜黄素、替莫唑胺单药和二者联合对MGMT表达阳性恶性胶质瘤C6及U87细胞株、复发或耐药恶性胶质瘤原代细胞MGMT表达水平的影响。CCK-8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姜黄素(C6:0.64±0.03;U87:0.63
期刊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降低或缺失,具有明显降低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BRMS1基因通过磷酸肌醇信号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还可与m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复合体、雌激素受体等蛋白相互作用、修复细胞间隙通讯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BRMS1基因将可能成为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基因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