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捆绑·量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200512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收集,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从为学生的一生着想出发,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重视学习过程与结果、情感与态度、交流与合作以及实践与探究,做到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而分层捆绑量化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评价,它将学生进行分层,以师徒结对的形式捆绑在一起,对师徒二人的学习表现进行量化评价,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动态的、激励性的评价。
  一、分层评价,让学生享受认可的愉悦
  学生的认知方式、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千差万别,这使学生发展的进度轨迹并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特征。如果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则会使部分学生受挫,丧失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新课程倡导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那么,评价应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综合情况,正确地判断其特点和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
  基于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将他们大致分为三类:一星级生即学困生;二星级生即中等生;三星级生即优等生,在课堂上设定不同的达标标准,进行分层评价。
  1.思考分层评价
  经过笔者的调查分析,课堂中学生的举手次数是体现学生思考、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一个标准。于是,笔者将全班分为8组,每组5~6人,选定一位队长,以《思考、发言、练笔达标记录表》的形式记录学生每节课举手的次数。根据举手情况,设定不同的达标要求,对学生思考进行分层评价。
  一日达标:课堂举手4次及以上。
  一周汇集:一周达标2次,颁发思考章(一星级生)。
   一周达标3次,颁发思考章(二星级生)。
   一周达标4次,颁发思考章(三星级生)。
  思考分层评价,可以让每个人都乐思。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因此,语文学习不是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把一些知识总结成现成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并记住的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堂中学生的举手次数是体现学生思考、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标准。通过对举手达标情况的统计,对学生课堂思考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参与的次数得到提高,这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参与。长此以往,相信学生的思考创造能力定会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分层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体验思考的快乐,在得到肯定时,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实现主动学习。
  2.发言分层评价
  发言是对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一个即时反馈,所以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次数是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一个过程性标准,运用《思考、发言、练笔达标记录表》记录学生每节课的发言次数,对此设定不同的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发言分层评价。
  一日达标:课堂中有发言,能根据要求做答。
  一周汇集:一周达标2次,颁发发言章(一星级生)。
   一周达标3次,颁发发言章(二星级生)。
   一周达标4次,颁发发言章(三星级生)。
  发言分层评价,让每张嘴都敢开。以发言章为目标,通过对学生发言进行分层评价,学生会乐此不疲。学困生在发言分层评价中,只要肯参与,他们就会得到肯定。对中等生和优等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其课堂上的发言表现因为有达标目标而充满动力。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生,其达标意愿成为一种学习原动力,他们愿意学习,愿意发言,有效促进自身的主动学习。
  3.练笔分层评价
  语文课中的小练笔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理解及情感体会的全面的书面反馈,反映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所以课堂练笔的质量往往是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一个总结性标准。也可以通过《思考、发言、练笔达标记录表》的形式对学生的练笔进行分层评价,加以记录。
  一日达标:书写工整,针对要求展开描述(一星级生)。
   书写工整,针对要求展开描述,表达流畅,内容具体(二星级生)。
   书写工整,针对要求展开描述,表达流畅,与众不同,有自己的观点(三星级生)。
  练笔分层评价,让每支笔都愿写。语文课堂教学中,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为写作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感受情感的熏陶。它可以反映学生参与学习的掌握程度,所以课堂练笔的质量往往是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一个总结性标准。
  对学生课堂练笔进行分层评价,强调用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得到肯定,这会让练笔不再是优等生的天下,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水平的最高评价,愿意提笔写作。通过练笔分层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通过对学生思考、发言、练笔的分层评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你追我赶,人人想创佳绩,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二、捆绑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中成就彼此
  学生作为个体学习时,往往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那我们可以给学生寻找一个学习伙伴。在寻找学习同伴的过程中,要科学分组,努力实现个性化、个别化与集体化的最优组合。在追求达标的基础上,针对其组合进行评价,即将两个人的表现捆绑起来评价,一人达标不能算达标,同时达标才能算达标;一人好不算好,两个人好才算真的好。这样一来,在这一组合中,每个人所承担的不仅是个人责任,还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责任。   在班级中,笔者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组合,保证每一组必有一好一差。比如,最优秀的学生和班中最需要帮助的学生组成一对,优秀生为师傅,学困生为徒弟;中等生组合为一对,互为师徒,根据学习的优良情况,两者的师徒关系随时会发生变化。在组合的过程中,每个组合确保实力相当。确定师徒后,我们会举行隆重的“签约仪式”,将他们安排成同桌。这样,他们会时时在一起,将课堂的表现,如发言、思考、练笔等作为整体进行捆绑评价。这样捆绑在一起,他们等同于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一起接受评价,一起参加考核。
  捆绑评价促进帮扶,让学困生学习不再孤单。将优等生与学困生两两组合成为师徒,捆绑起来进行评价,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在课堂自学课文环节,评价促使师傅帮助徒弟一起完成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交流环节,评价促使师傅去指导徒弟提炼知识点;练习巩固环节,评价促使师傅去督促徒弟温故知新,联系学法,及时完成。这会让学困生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个体,他们也拥有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接受帮扶时也会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对得起师傅的付出,责任心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捆绑评价成为激励,让优等生学习充满挑战。评价具有激励性的特点,促使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激励他们通过努力使自己优秀,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捆绑评价也促使优等生在主动承担辅导任务的同时,明白:在学习中,如果自己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就无法帮助徒弟,只有自己强了才能帮助徒弟学习;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得到肯定,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捆绑评价实现共赢,让每个孩子享受回报。捆绑在一起的师徒成为评价的共同体,每个人承担的不仅是个人的责任,还有成员相互间的责任。为了共同达标,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师傅主动承担辅导的任务,让徒弟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个体;徒弟明白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对得起师傅的付出,责任心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师傅也必须更努力地学习,才能帮助徒弟。付出总有回报,相信共同努力获得肯定时,师傅的价值已不再是达标那么简单,而徒弟也会在帮助下享受不易的成功,一定会特别幸福。
  三、量化评价,让学生在挑战中体验成功
  量化评价是指运用数学、统计学工具,收集、处理评价对象资料,通过量化的分析和计算,进而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教师可对师徒结对的分数进行量化评价:先设定阶梯式的评价标准,再对其分数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其学习表现。量化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对师徒,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阶梯式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挑战的机遇,拥有挑战欲,体验一级级爬上去的成就感。
  依据设定达标标准分层评价和师徒捆绑评价的方式,笔者在班级中设计出一份评价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其中量化课堂表现,主要以思考、发言、练笔的达标作为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每天把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在表格中,进行量化评价。
  记录方法:分成“思”“说”“写”三栏, “思”一栏根据课堂举手次数记录“ 5”“ 4”“ 3”,“说”一栏根据课堂发言次数记录“ 5”“ 4”“ 3”,“写”一栏根据练笔得分记录“ 5”“ 4”“ 3”。
  阶梯等级:师徒分数均刚达标的为达标型师徒,达标后分数高出10分的为学习型师徒,达标后分数高出20分的为睿智型师徒。
  考核方式:一周统计一次,达到某一阶梯标准就给这对捆绑在一起的师徒评定相应的师徒级别,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评价量化进行,学而有动力。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每对师徒,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标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量化中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付出:量化分数高,说明他们一起参与学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量化分数低,说明两人的合作还存在不足,仍需要努力,但到底是哪个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思”“说”“写”的量化分数判断,从而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总之,量化是师徒两人进行学习评价,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体内的潜能,向着胜利的彼岸
  前进。
  评价阶梯呈现,学而有目标。阶梯式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挑战的机遇,为他们创造条件,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体验一级一级提升的成就感。比如,得到好的评价级别时,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成功感到高兴,发现下一个努力的目标。当没有达到期望级别时,分数的差距会告诉他们哪里不足,需要怎样去努力,使师徒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这一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梯度评价方式代替分数评定,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及时看到进步和成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找到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评价考核评定,学而有反思。考核评定是由学生通过分数自己评定的,这是一个内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对一周的学习表现做出判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否已尽力学习,有一个深深的反思。当然,隆重的颁奖仪式会让他们在享受共同努力成果的同时,也看到其他师徒的优异表现或不足,亦是一种激励与教育。
  分层捆绑量化评价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他们的努力,激活学习原动力,使学生在这一动态的、激励性的评价中逐渐自信,变得主动。分层捆绑量化评价不求全,但求实,相信它定会继续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温岭市三星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2015年7月24—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合作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协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NASSP)主席迈克尔埃里森(Michael Allison),他向我们讲述了校长对一所学校的独特影响与作用。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它以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国家只颁布了课程纲要,但并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地方和学校进行自主开发。因此,各个学校对综合课应该怎样上有着不同的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上什么?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笔者从事了几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公民教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而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毕竟,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目前,学校“公民教育”不仅在于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在于通过德育渗透、主题活动和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旨在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4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插播了有关“北京十一学校”的报道,画面出现的不是专家、学者及教师的形象,而是“喘着”、“跑着”、“说着”与“笑着”的流动不息的孩子们,最后学校校长指出:教育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这和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有着相通之处,透过他的眼睛可以看到教师专业的存在价值。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专业的发展,看见教师群体中的你、我、他及社会……约翰·洛克告诉我们:
2010到2011年间,美国教师评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家开始要求学校使用多层次等级评价体系,而不是把教育者列为是否“令人满意的”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来评价教师;要求各区将学生学术发展和高质量的评价评估准则纳入对教师和校长的评级中;强调教育者面临评价后的潜在后果。  受联邦政府政策和激励措施的驱动,包括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豁免,学校改进赠款(SLGs)和“力争上游”(RTTT)计划奖励等,越来越多
义务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其现实的发展和未来的命运。在国家取消分数竞争,实行就近入学后,为了享受更好的教育,出现了高额借读费现象。这既不利于教育公平又不利于社会平等。因此,对义务教育借读费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的政策演变过程  所谓借读费,是指“由于学生跨省、市(地)、县(市、区)借读,占据了
品德课的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是以知识为目的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丰富的经验和体验,从而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听真看真感觉,通过自身的行动,学习知识、感受生活,而不是将现有的道德观念强加给学生。  体验是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经验是亲身经历和感受之后的心得与体会
数学教育既是一门专业学科,又是一个学术领域。近10年来,儒家文化圈、华人世界在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PISA(国际学生评定项目)等大型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中的“突出表现”正成为一种“显学”,越来越得到各国政要、学术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那么,什么是数学教育?当前数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如何,华人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是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从
教育的真谛是让受教育的人在成长中得到幸福。以此为指导思想,响水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响水二中”)针对江苏省农村县镇的“三星级高中”的发展进行思考,其相关的具体问题有:如何让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学业困境中突围,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何打造升级版的校园软实力。最终,我们确立了农村县镇“三星级高中”发展的思路,并实施“文化引领”“管理实践”和“目标检测”等有效策略。本文旨在从“现状剖析”和“有效策略”等
吉小梅,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地理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2004年秋季高中地理远程研修团队的核心成员。2009年、2011年义务教育国培项目主要策划、主持人等。  《中国教师》:吉老师,您好,从2001年实验版课标的颁布实施至2011年版的颁布已经过了十年,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本地区这十年期间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与目标的落实情况吗?  吉小梅:总体上来看,海淀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