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领情的范仲淹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范仲淹离开家乡,前往河南的一家书院求学。由于经济拮据,他每天只煮一锅粥,粥冷了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几根咸菜,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
  当时,在书院里,有一个同学和范仲淹走得很近,他是河南一个州府留守官的儿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艰苦生活之后,非常同情,就把自家厨房里的好东西送给范仲淹。范仲淹一开始死活不要,但留守官的儿子急了,说:“你是嫌弃这些东西,不愿意接受我这个朋友的帮助吗?”范仲淹无法拒绝了,只好笑着收下。
  过了几天,留守官的儿子来到范仲淹的床上取书,无意中翻开了一个包裹,里面竟然是自己多次送与范仲淹的食物。这些东西,范仲淹根本没吃,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变质了。范仲淹居然如此不领情,拂逆了自己的好心好意!他真的生气了,跑去质问范仲淹:“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好好的东西都让你白白糟蹋掉了,这是你的待友之道吗?”
  范仲淹等同学冷静了下来后,歉意地说:“谢谢你对我的帮助,我很感激,只是因为我长期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突然享受这么美味的东西,以后我还能吃得下薄粥咸菜吗?另外,我之所以接纳你的赠品,就是因为我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怕让拒绝伤害到你。”
  范仲淹“不领情”,让留守官的儿子很是敬佩。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门前老槐树下,有一架老旧的秋千,在晴日的余晖下,一动也不动,像个静默的老人,总是勾起我许多无端的回忆。  小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我们仿佛是一群隐身世外的桃源人。有一天,爸爸找来一块四方的木板,木板的两端各装上一个铁环,两根麻绳,下头死死地拴在铁环上,上端再牢牢地系在横逸斜出的树干上,一架秋千就简简单单地组成了。那时,爸爸总是紧紧地抱起我,两条长腿在地上不停地蹬,秋千便开始颤巍巍地飘
邱振哲是台湾街头艺人。2013年,邱振哲带着一首原创歌曲参加《中国好歌曲》比赛。演唱之后,其他3位评委并不看好他,唯有周华健对他情有独钟,大加赞赏。周华健激动地说:“我在台湾也做过街头艺人,我的演出许可证是001号。我对街头艺人的甜酸苦辣有深切的体会,靠在街头唱歌挣钱,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你能坚持下来,并潜心原创歌曲的创作,真的不易,真的了不起。你刚才唱的那首歌,歌词好,唱得声情并茂,我挺您,可以进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赵忠尧,辗转到英国和德国研修。他和一群留学生经常一起讨论如何报效祖国。留学德国期间,赵忠尧目睹了德国的发达,深谙一个国家要强大,既需要科技进步,也需要实业的支撑。  一天,留学生们在一起彻夜长谈。一位学长站起来,激动地说:“国家快要灭亡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却在这里空谈,不知道能做什么!”坐在书桌旁的赵忠尧听后,心潮难平,随手拿起手中的笔,狠狠
那天下午,阳光明媚,熬过严冬的人们个个面带微笑。只有一个叫杨林的年轻人,他的世界里愁云惨淡。他已经28岁了,但听到父亲为救一个落水儿童,已经停止呼吸后,犹遭晴天霹雳,不知所措。他虽为家中长子,但父亲在世时,家里所有的事务都由父亲操持,他只需配合。父亲突然走了,他不仅情感上接受不了,而且办事能力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显然,由于父亲的庇护,他缺少应有的生活阅历和办事能力,还是在亲友的帮助下,才让父亲入土
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1943年,刘文典被聘为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他为学生授课时,不仅诙谐滑稽,并经常使用姿体语言,以达到生动活泼让学生加深记忆的目的。一次,他要讲授《荆轲刺秦王》的那段历史。上课铃声响过后,刘文典带着一本大地图册上了讲台,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当讲到最精彩的情节“图穷
一直耿耿于怀,从未离开过小城,从未到过远方。  于是常常盼着长大,盼着自食其力,盼着能有一笔钱,一把时间,去远方。  小时候,是被家长严格要求的,放了学,一定要按时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要帮大人把晾晒的衣服之类收好,或者,先要烧一锅开水,等着下工回来的父母。第二件事才是掏出书包写作业。如果约个同学出去玩一会儿,是必须要经过申请的。当然,叫个同学回家来玩,也是可以的,但也有前提:玩之前先写
因为受了委屈,乐乐的嘴巴噘得老高。他努力地控制着,控制着,但终于没有憋住,5岁的乐乐,眼泪夺眶而出。先是抽泣,一声接一声。他捏紧小拳头,试图使自己只是这样抽抽搭搭地哭几声,但终于没有控制住,乐乐像以往一样爆发了,放声大哭,声嘶力竭。最后,他干脆坐在地上,一边蹬着腿,一边号啕大哭。  这一次,乐乐是真的受委屈了,是天大的委屈。他哭得昏天黑地,让人心碎。  妈妈安慰他:“别哭了,宝贝,嗓子会哭哑的。”
南方的天总是阴雨连绵的,空气中弥漫的潮湿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在宁波这个沿海城市,终日的海风让薛见宁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姑娘很不适应。  薛见宁的高考志愿无一例外填的都是外省,她没有很想去的地方,但不想留在西安,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希望见见世面。一只行李箱,一个双肩包,一张年轻的脸和一份沉甸甸的亲情,这是见宁自己印象中来学校报到那天的情形。似乎是为了衬托离别的氛围,天空中一直淅淅沥沥地飘着雨。  见宁
李江从北京四中初中部毕业那年,恰好四中以首任校长王道元名字命名的道元班开始招生,以她当时的成绩,考入四中高中毫不费力,她却选择报考道元班。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她就对物理非常感兴趣,进这个班会有更多研究物理的机会。  进道元班,除了中考成绩,还需要经过单独的笔试和面试。当时的笔试要求从七八篇文章中挑选一篇写述评,这些文章涉及不同领域,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社会……李江写的标题是《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分
生就一张白纸,需要自己和别人去描绘  有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原因是做了自己的人质,画地为牢,一辈子宥于小小的天地,始终走不出突破的一步。生而为人,为什么不成为自由、独立的自己,把自己交给壮美的人生?  一个伟大人物的诞生,绝对与他所经历的教育环境无关,与他的出身也没有关系,天才来自于他自己对世界的领悟。  不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自有他的痛苦。譬如郭沫若,“文革”十年,中国文化界几乎就是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