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之见,谈谈好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y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在当代文学场域中,评论无疑是一种边缘化的文类,经常受到有意无意的轻视,地位尴尬。而事实上,评论对于文学实践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评论,文学文本才能得到有效的评判、阐释和价值定位,好的文本才能得以经典化井进入历史。甚至可以说,一个文本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批评建构出来的。另外,不可否认,好的评论还可以有效地指引文学实践。有鉴于此,从本期起,本刊将致力于把评论栏目打造成一个精品栏目,以期为当代诗坛建成一个优良的话语平台,为推进中国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本期推出的两篇文章分别来于两位诗人于坚和李以亮。两篇文章都不是高头讲章,而是不那么“规范”的随笔体和札记体,但这无损于它们提出问题和恩考问题的深度。或许,这种体裁对于诗人们的批评实践更为得一心应手。于坚的文章探讨了一个看似陈旧却历久弥新的问题:什么是“好诗”?他没有把这个问题置于章句饤饾之间,而是置于古今中西文化此较的宏大视野内来探讨,高屋建瓴,识精见远。在他看来,好诗植根于历史,是人文化成的结晶,同时又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两者构成一种辩证关系。好诗具有孔子所谓“群”的功能,能够唤起人们共通的生命经验,激发人们天性中的智慧和善性。但好诗又并非僵硬的道德训诫,而是具有无限的生成性,具有广阔的、层次丰富的阐释空间。好诗之所以如此,在于它不是通过概念和逻辑,而是通过富有魔力的鲜活的隐喻语言,召唤存在的在场。好诗能够守护文明、母语和生命根基,在这个全球化同质化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一己之见”,是一位浸淫诗歌四十多年的老诗人的宝贵经验结晶,值得我们深恩。
  李以亮的札记文章看似散乱,实则谈论的重点仍然是关于好诗、好诗人的。非常可贵的一点是,他的文章富有辩证性,对直觉与概念、经验与想象、现实与超越、天才与劳作、综合与具体、精致与粗犷、经验与天真、新奇性与直接性、思想性与抒情性、文本之内与文本之外等成对的诗学概念都做了简练的辨析,他的论述往往能够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性成见,颇具启示意义。而诸如“下笔就奔永恒而去,永恒就躲起来了”这样格言似的句子,警策有力,令人回味。
  本栏目向诗坛的所有有识之士敞开,欢迎一切就诗学与诗艺加以严肃探讨的文章。
  一一刘康凯
  于坚,1954年生,昆明人,当代著名诗人,纪录片导演,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院长,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
  诗植根于语言的历史中。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语言的,用汉语、英语或者瑞典语都可以写出好诗,一位韩国诗人曾告诉过我,在他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最高之诗;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历史的,人们判断什么是诗的标准在“好”上从来没有进步过,也许语言形式不同,好还是那个好。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觉得《诗经》是好诗、李白是好诗,杜甫是好诗、苏轼是好诗、迪金森是好诗,萨福、毕肖普、R·S·托马斯……是好诗。
  如果一首诗没有通过新的语言形式再次抵达好,止于至善,无论发表,获奖、走红、被翻译、被评论……都是无效的。这不是诗歌事业,仅仅是较低级的世俗生活的成功,世俗生活不需要面具,它在世俗上是光明正大的,而通过诗获取世俗的成功总是猥琐、不自信、必须不断辩解。
  一首诗的好并不虚无。阅读经验是一个照妖镜。好诗不朽,只是每个时代说法不一样,好诗是进入时间的诗,进入过去,也进入将来。好诗为逝者而写,诗向死而生。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用它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把这个永恒的“好”说出来,或者解释,或者暗示。解释者自信自己有神的本事,暗示是一种宗教态度。“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要使之哭泣的是风雨、鬼神,是具有超越性力量的东西。这是一种宗教态度。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在通过某种语言一再重申着所谓“世界之最高意义”。生命为何值得今天这些活在世上的人们再次活过?宗教、哲学、艺术、诗讲的都是这回事。某些宗教讲来世、彼岸,但这个彼岸、来世却必须通过现世的好才能抵达。
  所谓终极价值,汉语讲得最清楚,就是只能在文明中觉悟,文明就是用语言照亮。希腊讲智慧,基督教讲神明,还是隔了一层,智慧、文明都是说法,不如汉语讲文明、诗教,一语中的。
  生命之意义,汉语早就明了只能通过文明,而无法通过概念、逻辑来分析、定位。“道可道,非常道。”文明就是非常道。文就是诗。将文理解为工具还是存在,这导致文明的殊途。
  生命之意义,存在之价值、此在之必要,只有通过语言的场才能阐释、感悟。观念化、概念化的解释无法抵达,这也是一个经验,所以爱智的民族也崇拜诗歌,而且越来越迷信诗歌。
  在中国,诗就是教堂。文明,文就是教堂。教堂,人人都可以进去,人人都可以阐释。兴观群怨,多识,就是教法。但与教堂不同,文是先验的,敞开的,不是既定的观念,每个人都可阐释,师法造化,自我说法。诗近于宗教。但宗教只有一部经典。诗却是一种自由,天然的民主,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语言师法造物主,创造诗经。决定你是否是诗人的不是君权神授,是语言。这是诗的世俗性,也是它容易被打着各种旗号复习陈词滥调的原因。
  诗人的师法造化是否被“引出万物者”(神)接纳,神是否认同,不是诗人可以决定,而是诗可群。群就是团结,团结有范围,有层次、有淘汰、选择,不群的诗就要被孤立,淘汰。群也是有层次的,精英是一种群。大众是一种群。团结精英的诗与团结大众的诗只是团结的范围、力道不同。比如奥古斯丁对经典的阐释,团结的是精英僧侣。而路德则广泛得多,路德的阐释团结了那些不识字的人。他们都是好的。
  好并非僵硬的道德判断。好,是在易经所谓的“生生之谓易”上。正像好这个字在汉字里面的原始结构,为女子两字组成,女子,就是能够生育。好就是知白守黑,有无相生,好是能够使生命活泼泼的、地久天长那种东西。好不是观念,好可以在经验中感觉到,被记忆储存。   一首好诗,就是那种生生着的诗。这几行已经摆在那里,但并不是一首诗的结束,而是一首诗的开始,生生的开始。生生,因此诗才需要阐释。不能召唤阐释的诗不是好诗。阐释不是为一首诗暗藏的观念的定位。而是为这些语词的有无相生的丰富假设可能性。它可能说的是这个,也可能说的是那个。在这种对可能性的盲人摸象式的阐释中,一首诗敞开着它的场。就像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阐释,这些阐释都是失败的,只是另一次阐释奠基而已,因为原在者(那首诗)具有不可阐释的定力、魅力、召唤性、诱惑性。
  诗的魅力导致阐释的焦虑,无解。
  所以,隐喻是一种简单的诗。一旦我们明白A所暗示的B,这首诗就结束了。这种阐释是做字谜游戏。某些诗貌似深刻,其实只是我们暂时不知道谜底而已。
  修辞的隐喻和诗原始的、宿命性的隐喻是两种隐喻。我反对的是前者。
  语言本身就是象征性的。面具并不是人,是人在用面具写作。古代诗人知道面具已经是阐释的开始,第一次指鹿为马。面具后面是一摞面目模糊的面具,这就是今天世界诗歌的隐喻游戏,被阐释为深刻。而原始的隐喻是肤浅的,直接贴在巫师们面部,我们很容易回到他们的真面目。就像法国跳蚤市场里的非洲面具摊,那些现代面具模拟了非洲风俗,却完全不顾这些面具戴在哪一张脸上,其实它们已经没有面部的具体尺寸。而每个面具在最初都是根据具体的脸被创造出来的。纹身,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一个一个具体的身子上刻画。
  若问一首诗的“好”究竟是什么,我只能读诗给你听。无法像谈论一部电影或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谈论一首诗,诗是不能转述的,不能说有一首诗,它讲了什么什么。一首诗就是一个语词的场,像寺院、教堂那样的场,每一个词、每一个音都在生成着。好诗必须由读者自己进入,置身于诗人所创造的语词音乐现场,才能感受到那种“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时间中积累起来的阅读经验会告诉你,什么是好诗。如果世界上只有一首分行排列的东西,那就无所谓好坏了。就像行为艺术一样,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说不出好坏。诗必须比较,放在书架上,放在经验里,我们才能说出什么是好诗。是的,你不看书,但你不能没有语言,对吧?你知道什么是指桑骂槐,指鹿为马。诗就是指鹿为马。“觉悟”到什么是诗,必须在场,语言之场,这与文学教授的关于诗是什么抽象概念,ABC不一样。
  “它打动了我”,常常成为人们喜欢甚至感谢一首诗的理由。我承认打动的重要性,但打动却不是我所说的那种“好”。是被诗打动,还是被语言的小花招打动,被一些意思、观念、结论、某种抗议、媚俗、哗众取宠、奇谈怪论、段子、噱头……所打动?这种打动能否穿越时间,一直打动?当种种呓语随时代变化而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依然为屈原李白们感动。
  诗创造着文明,文明也以诗的方式塑造着诗、筛选着诗。为什么是苏轼陶潜李白王维杜甫而不是曾经走红的张三李四,这也是诗。
  孔子说,诗可群。群就是共享、团结。诗在开始的时候就是要团结那些在黑暗中害怕着、盲目着的野蛮愚昧孤独的原始之人,唤醒他们本能的“人之初,性本善”,诗是一种唤醒的魅力,人在文明中团结起来,成为民族。团结、共享向善的经验,是之谓“生生之谓易”。宗教也是团结、共享。
  诗的共享在于语言的魅力,有持久的魅力,也有昙花一现的魅力。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三种时段,短时段是新闻,中时段是时代,长时段相当于永恒。诗的共享也是有不同时段的、不同范围的。走红一般是短时段,具有新闻性。好的诗会不胫而走,不好的诗比较尴尬,诗出来还要辩解、自我营销。但是诗的困境也在于,共享的空间每首诗是不一样的,唐诗三百首也不是每个读者都可以共享的。不好的诗喜欢辩解。(形容词的本质就是辩解。)好诗不需要辩解,有已经屹立于时间的好可以参照。不好的诗只是自圆其说。现在的风气是,不好的诗喜欢讲百花齐放,不讲经验。回避经验是20世纪的风气,因为经验是照妖镜。好不好,读者是有一把尺子的,我相信。
  语言可以大众化,自由诗是现在世界各国诗歌的主流。但好诗一定是惊风雨泣鬼神的。我以为一首好的诗就像塔一样,塔基广大,很多人有感觉,被打动,可以进入,但诗真正的核心,它要表达的最隐秘的部分,是一层层往上升的,读者经验的深度不同,对诗的领悟也就不同,就像禅修一样,只有时间和经验能让你进入深处。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说是废话,什么也没说,陈述事实而已。但读者若是有禅意的人,就会明白,这首诗不是那么简单,所谓“大巧若拙,大音希声”。
  诗不是一目了然的标语、广告。虽然现在许多广告在模仿诗,廉价地厕身于诗歌刊物。
  今天这个世界,方方面面都在与时俱进,进步的方向很简单,就是科学、技术、贸易领导的全球化。本雅明谓之灵光消逝的时代,一切都在复制,技术的、数字的。只有诗,依然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一种语言的巫术。今天诗人写作的方式和诗经时代的作者是一样的,还是要象征隐喻,要赋比兴,要兴观群怨……读者阅读的路径和诗经时代进入诗的路径也是一样的,无法另辟蹊径。这正是诗的独特魅力。
  诗守护着文明,诗是唯一可以改造席卷全球的同质化大潮的暗流。诗总是引领每个民族回到开始,回到起源、母语、回到他的部落、图腾。诗人是每个民族天然的民族主义者,语言是全球同质化最后的屏障。同质化吞没世界,只有诗令我们意识到我们是谁、我们的根基、我们的文明、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者也必须是诗人。待召的诗人。诗是灵魂和灵魂的相遇,是心心相印。不是说只有作者才有精神性的东西,读者只是像学生那样接受知识。诗是对无的召唤,有无相生,文明因此生生不息。如果读者心中对“无”毫无感悟,满脑袋都是如何占有,他就无法进入诗。诗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唐诗三百首》的选者自己就是一位诗人,他与好诗心心相印。
  现在的读者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群体,既有眼光比较高的,也有只是凑热闹的。某某的诗很受欢迎,要看是什么样的读者喜欢,不能唯读者是从。至于“走红”,那是衡量明星的标准,不是衡量诗人的标准。刚刚去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就不是“走红”的诗人,他的去世之所以为很多读者所知道,是因为他持续一生的攀登般的写作,他在世界上有读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六十年来他一直有粉丝,六十年后他还会有读者。
  我特别尊重中国当下那些持续写作三十年以上的诗人,走红一年半年很容易,昙花一现的事情多了,但三十年来一直写,一直有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看看我国的那种超市般的书店,你就知道读诗和四十年都有人在读他们的诗的人们是多么了不起。这一点,我想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那类世界里的诗人无法想象的。中国当代诗歌其实早已不是某些抒情诗选本中展示的那种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不值得严肃读者认真对待的形象。当代新诗早就超越了三十年代新诗、朦胧诗的那种青春迷狂式的小资产阶级抒情。新诗重建着汉语的丰裕、中正、朴素、安静。最重要的迹象是,新诗在走向深厚。孟子说,“有恒产者始有恒心”。当年郭沫若在文革中曾批判杜甫是地主阶级的诗人。他没有意识到“地主阶级”,也意味着杜甫是持久的诗人。如果“地主阶级”是一种隐喻性的阅读趣味,那么新诗现在的读者是有恒心者,而不再是“走红”。“走红”对新诗来说,是一种落伍的情况。诗不再是世界之外的地方性知识(东方神秘、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之类),而是作为一种在世界中的写作和世界诗歌同步。这个同步非同寻常,中国当代诗人普遍置身于一种历史罕见的拜物教语境中,生计严峻,但他们依然创造了那些魅力非凡的语词。
  诗人的“走红”只会在语言里,而不会在语言之外。诗内部的一语中的就是诗的走红。如今,一个安静的诗人一旦被网络注意,被媒体发现,马上变成新秀,喧嚣明星起来,很恐怖。这给读者带来的印象是,诗变成了一种走钢丝做秀的行为艺术,只有抢到眼球才是好诗。走红不就是媚俗的成功吗?在微博微信带来诗歌传播的“百花齐放”的时候,如何树立和建立诗的“金字塔”非常重要。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平易近人,这不是对诗的要求,是对世故的要求。盼望走红,后面藏着非诗的功利主义。焦虑,诗难道是焦虑的吗?世界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每个时代都是,焦虑不安的晋,出来个陶潜,悠然了。
  平台足够了,但如果缺乏有公信力的选择,只是猎奇、鼓励走红,只会遮蔽好诗。将经验中的好诗与今天的诗放在同一个平台来展示,比如《诗经》中的好、新诗中的好、译诗的好是如何之好,这会有许多话可说,一比较的话,读者就会发现,《诗经》不是首首都是长时段的,而新诗虽然不过一百年,也有那种长时段的“好”在。
  写于2015年6月20日,6月21日再改
其他文献
一、重彩浓墨,翻开上海发酵工业辉煌的 一页 上海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发酵工业相当发达。和其它许多工业部门一样,发酵工业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迈出发展
中国国土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于启动。它对于缓解北方地区缺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特别是首都北京的人民,将喝到从丹江口水库引
2016年7月,山东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长篇小说《人类世》出版,引起较大反响。《长篇小说选刊》转载这部小说时,推荐语中写道:“《人类世》从大处着眼,关心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未来,同时又在宗教和哲学的引导下,探究人性的幽微之处以及人类获得救赎的可能。”  在地质历史学界,“人类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一方面指向人类的雄心勃勃,对世界的改造形成了新的地质现象;一方面指向人类的贪婪,对地球犯下的罪恶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规模和水平有了迅猛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全球工程承包市场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贯彻中办发[2004]31号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公司近期的重点工作,并为2005年的工作进行准备,国家电网
价格不断飙升,市场前景又扑朔迷离,这是当前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特征。 The soaring prices and the uncertain market prospects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马之庚说,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作为国家应对危机与挑战的战略性团队,必须牢牢抓住21世纪头20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国际面辅料博览会期间,泉州海天集团在京举行了其功能性纺织品CoolDry~(R)技术研讨暨新品发布会,向业界隆重推出其2004年最新CoolDry~(R)产品。 对健康舒适
“文艺激荡改革强军的步伐,共同铸造我们的中国梦”。2015年1月13日下午,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文艺志愿服务团带着对首都子弟兵的深情厚爱,专程到雪豹突击队一线作战部队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警活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廖恳,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李伟、副主任杜松儒,武警北京总队政委
中国包装技术协会金属委员会秘书长翟之荣指出,金属包装行业目前存在5大问题需要解决好,金属委将针对问题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这5个问题是:金属包装行业目前市场已供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