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资料
1972~2006年共发现输卵管腺癌9例,其中8例发生在单侧,仅有1例发生在双侧,一侧输卵管已破裂。
患者,女,50岁,下腹疼痛阴道流水8~9个月,该患末次月经1994年5月21日,量正常,自1993年10月开始腹痛伴阴道排液,在医大一院治疗。诊刮病理回报:子宫内膜呈早期分泌期改变,诊刮后阴道排液停止3~4个月又有阴道排液,伴腹痛再次来诊经门诊收入院,本例患者绝育20年,月经史3~4/30天,孕4产4,末次月经1994年5月21日。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淡黄色分泌物中量,宫颈光滑,宫体前位,鹅卵大质中等压痛,子宫体左侧可触及鸭卵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活动良,右侧附件正常。临床诊断:子宫增大,子宫内膜癌,左附件肿物,行剖腹探查术。
病理大体所见:全切子宫及双侧附件,子宫体积约为11cm×9cm×5cm。子宫切面:子宫肌壁厚2.0cm,内膜厚0.4cm,宫颈光滑。左侧输卵管呈结节状膨大,如曲颈瓶.茄子或香肠样,表面大部分光滑。V 6cm×4cm×4cm,已破裂,肿瘤组织粗糙,质脆,淡黄色菜花状充满管腔。卵巢体积约为6cm×1cm×0.5cm。右侧输卵管明显增粗,表面光滑,V 5.5cm×4cm×3cm,切面腫物填满管腔,灰白、灰黄色,质脆,豆渣样,右侧卵巢未见异常。
病理显微镜下所见:双侧输卵管形态相同,癌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中央为纤维血管轴,乳头表面的癌细胞为多形性深染复层排列,分化较好,核分裂像较多伴有坏死,癌细胞浸润全肌层,并达到浆膜面,卵巢正常未见浸润。
病理报告:①双侧输卵管乳头状腺癌;②增生晚期宫内膜;③卵巢白体。
讨 论
该病症状不明显,不易在术前诊断,是女性生殖器中较罕见的癌。诊断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和疏忽。故宜提高警觉,凡遇中年以上妇女出现阴道排液、腹痛并查及附件包块者,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Merrill(1982)将此三项症状称为“输卵管癌三联症”,作为诊断依据;或以阴道排液合并下腹包块为“输卵管癌二联症”,认为其阳性率和诊断价值可能更高。
从我院建立病理科以来发现本病9例,通常为单侧性,双侧发病较少见。双侧输卵管癌发生的原因不清楚,可能由于致癌物质刺激,在双侧输卵管内都同时激发引起上皮的癌变;也可能由一侧输卵管先发生癌变以后增大而阻塞管腔,引起逆行播散,致肿瘤转移到对侧,这类腺癌患者愈后不良,手术死亡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不超过4%。
原发性输卵管腺癌早期可无症状,在有症状的病人中最主要表现为阴道排液量多,液体可为黄色水样液或淡血水。排液为间断性,是因为输卵管收缩将积聚的液体自子宫及阴道排出的结果,排液时可伴有下腹疼痛及腰酸。椐文献报道输卵管的质地和阴道排液与输卵管的伞端阻塞或开放有关。伞端开放与封闭各占半数。如伞端封闭,输卵管腔内潴留的血性或浆液性积液使输卵管扩大,似输卵管积水,有时因液体积聚,输卵管内压增加,输卵管的子宫端口可以开通,患者自觉有血性液体自阴道流出,原有下腹阵阵隐痛顿感缓解。这一症状临床上通称外溢性输卵管积水。流液的颜色视含血液成分多少而异,常呈血水样或松香样黄色。过去文献报道称外溢性输卵管积水为输卵管腺癌的主要症状。但多年实践经验提示这个症状并非输卵管腺癌所特有,在输卵管积水时也可以出现阴道排液,但排液的性质有所不同:腺癌的排液带血性,而积水的排液常为淡色清液。此外,输卵管癌的质地坚韧,伞端多为开放腔内充满菜花状组织,可以突出于伞端开口,此菜花状组织甚脆,易种植于子宫、卵巢、大网膜、肠浆膜及腹膜表面,因此愈后很差,偶而可有胃肠症状及泌尿系统症状。
输卵管上皮性恶性肿瘤多为腺癌,其突出点为乳头状的形成,因此乳头状腺癌为基本组织形态。我院9例输卵管腺癌,8例为乳头状腺癌,只有1例为输卵管髓样型癌,为分化最差的一型。常见癌细胞弥漫生长成片成髓样,典型的乳头结构已消失,尚留下细胞坏死所形成的腺泡样空隙巨细胞或较多的病理分裂象提示临床预后恶劣。
输卵管腺癌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
主要是鉴别诊断:
(1)与输卵管黏膜上皮增生的鉴别:由于某些刺激使输卵管单层柱状上皮变为复层并且分泌细胞减少。黏膜上皮增生常为慢性炎症刺激的结果,还有输卵管间质也增生,并随着上皮形成乳头,为良性乳头瘤。这种黏膜上皮增生细胞无异型,无分裂象不能诊断为癌;结核性输卵管炎时也可伴有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也要注意鉴别。
(2)原发性与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鉴别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很少见的肿瘤,继发性输卵管癌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输卵管位于子宫和卵巢的中间,两个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以直接或从淋巴结转移到输卵管。因此,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范围。作者提出以下三个基本区别点,可以作为参考:①原发性输卵管腺癌病灶,大部分存在于输卵管腔内黏膜层,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黏膜上皮基本完整而病灶主要在间质内;②原发性癌大多数都能看出乳头的结构,肌层癌灶多为散在的;③原发癌的早期癌变处可找到正常上皮到癌变的过渡形态。
(3)与输卵管化生性乳头状瘤的鉴别:输卵管化生性乳头状瘤,即输卵管上皮向卵巢上皮性乳头状腺瘤分化的肿瘤,较罕见,此病变于妊娠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均系产后立即行绝育术的输卵管组织。病变范围往往仅累及输卵管腔周径的一部分,呈内生性乳头状结构,似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乳头的中心索为疏松纤维血管组织,含少量炎症细胞。有的病例在乳头的深部可见小囊;乳头和小囊均被覆无纤毛的柱状上皮,局部为假复层,泡浆丰富,嗜伊红,胞核大,卵圆形。本病与输卵管腺癌的鉴别在于细胞无非典型的核或轻微非典型性,分裂相不活跃,病变小,无浸润,与妊娠密切相关,无不良结局。
参考文献
1 陈忠年,杜心谷,刘佰宁,主编.妇产科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0.
2 Stephen S. Sternberg,主编.回允中,主译.诊断外科病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
1972~2006年共发现输卵管腺癌9例,其中8例发生在单侧,仅有1例发生在双侧,一侧输卵管已破裂。
患者,女,50岁,下腹疼痛阴道流水8~9个月,该患末次月经1994年5月21日,量正常,自1993年10月开始腹痛伴阴道排液,在医大一院治疗。诊刮病理回报:子宫内膜呈早期分泌期改变,诊刮后阴道排液停止3~4个月又有阴道排液,伴腹痛再次来诊经门诊收入院,本例患者绝育20年,月经史3~4/30天,孕4产4,末次月经1994年5月21日。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淡黄色分泌物中量,宫颈光滑,宫体前位,鹅卵大质中等压痛,子宫体左侧可触及鸭卵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活动良,右侧附件正常。临床诊断:子宫增大,子宫内膜癌,左附件肿物,行剖腹探查术。
病理大体所见:全切子宫及双侧附件,子宫体积约为11cm×9cm×5cm。子宫切面:子宫肌壁厚2.0cm,内膜厚0.4cm,宫颈光滑。左侧输卵管呈结节状膨大,如曲颈瓶.茄子或香肠样,表面大部分光滑。V 6cm×4cm×4cm,已破裂,肿瘤组织粗糙,质脆,淡黄色菜花状充满管腔。卵巢体积约为6cm×1cm×0.5cm。右侧输卵管明显增粗,表面光滑,V 5.5cm×4cm×3cm,切面腫物填满管腔,灰白、灰黄色,质脆,豆渣样,右侧卵巢未见异常。
病理显微镜下所见:双侧输卵管形态相同,癌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中央为纤维血管轴,乳头表面的癌细胞为多形性深染复层排列,分化较好,核分裂像较多伴有坏死,癌细胞浸润全肌层,并达到浆膜面,卵巢正常未见浸润。
病理报告:①双侧输卵管乳头状腺癌;②增生晚期宫内膜;③卵巢白体。
讨 论
该病症状不明显,不易在术前诊断,是女性生殖器中较罕见的癌。诊断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和疏忽。故宜提高警觉,凡遇中年以上妇女出现阴道排液、腹痛并查及附件包块者,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Merrill(1982)将此三项症状称为“输卵管癌三联症”,作为诊断依据;或以阴道排液合并下腹包块为“输卵管癌二联症”,认为其阳性率和诊断价值可能更高。
从我院建立病理科以来发现本病9例,通常为单侧性,双侧发病较少见。双侧输卵管癌发生的原因不清楚,可能由于致癌物质刺激,在双侧输卵管内都同时激发引起上皮的癌变;也可能由一侧输卵管先发生癌变以后增大而阻塞管腔,引起逆行播散,致肿瘤转移到对侧,这类腺癌患者愈后不良,手术死亡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不超过4%。
原发性输卵管腺癌早期可无症状,在有症状的病人中最主要表现为阴道排液量多,液体可为黄色水样液或淡血水。排液为间断性,是因为输卵管收缩将积聚的液体自子宫及阴道排出的结果,排液时可伴有下腹疼痛及腰酸。椐文献报道输卵管的质地和阴道排液与输卵管的伞端阻塞或开放有关。伞端开放与封闭各占半数。如伞端封闭,输卵管腔内潴留的血性或浆液性积液使输卵管扩大,似输卵管积水,有时因液体积聚,输卵管内压增加,输卵管的子宫端口可以开通,患者自觉有血性液体自阴道流出,原有下腹阵阵隐痛顿感缓解。这一症状临床上通称外溢性输卵管积水。流液的颜色视含血液成分多少而异,常呈血水样或松香样黄色。过去文献报道称外溢性输卵管积水为输卵管腺癌的主要症状。但多年实践经验提示这个症状并非输卵管腺癌所特有,在输卵管积水时也可以出现阴道排液,但排液的性质有所不同:腺癌的排液带血性,而积水的排液常为淡色清液。此外,输卵管癌的质地坚韧,伞端多为开放腔内充满菜花状组织,可以突出于伞端开口,此菜花状组织甚脆,易种植于子宫、卵巢、大网膜、肠浆膜及腹膜表面,因此愈后很差,偶而可有胃肠症状及泌尿系统症状。
输卵管上皮性恶性肿瘤多为腺癌,其突出点为乳头状的形成,因此乳头状腺癌为基本组织形态。我院9例输卵管腺癌,8例为乳头状腺癌,只有1例为输卵管髓样型癌,为分化最差的一型。常见癌细胞弥漫生长成片成髓样,典型的乳头结构已消失,尚留下细胞坏死所形成的腺泡样空隙巨细胞或较多的病理分裂象提示临床预后恶劣。
输卵管腺癌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
主要是鉴别诊断:
(1)与输卵管黏膜上皮增生的鉴别:由于某些刺激使输卵管单层柱状上皮变为复层并且分泌细胞减少。黏膜上皮增生常为慢性炎症刺激的结果,还有输卵管间质也增生,并随着上皮形成乳头,为良性乳头瘤。这种黏膜上皮增生细胞无异型,无分裂象不能诊断为癌;结核性输卵管炎时也可伴有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也要注意鉴别。
(2)原发性与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鉴别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很少见的肿瘤,继发性输卵管癌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输卵管位于子宫和卵巢的中间,两个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以直接或从淋巴结转移到输卵管。因此,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范围。作者提出以下三个基本区别点,可以作为参考:①原发性输卵管腺癌病灶,大部分存在于输卵管腔内黏膜层,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黏膜上皮基本完整而病灶主要在间质内;②原发性癌大多数都能看出乳头的结构,肌层癌灶多为散在的;③原发癌的早期癌变处可找到正常上皮到癌变的过渡形态。
(3)与输卵管化生性乳头状瘤的鉴别:输卵管化生性乳头状瘤,即输卵管上皮向卵巢上皮性乳头状腺瘤分化的肿瘤,较罕见,此病变于妊娠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均系产后立即行绝育术的输卵管组织。病变范围往往仅累及输卵管腔周径的一部分,呈内生性乳头状结构,似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乳头的中心索为疏松纤维血管组织,含少量炎症细胞。有的病例在乳头的深部可见小囊;乳头和小囊均被覆无纤毛的柱状上皮,局部为假复层,泡浆丰富,嗜伊红,胞核大,卵圆形。本病与输卵管腺癌的鉴别在于细胞无非典型的核或轻微非典型性,分裂相不活跃,病变小,无浸润,与妊娠密切相关,无不良结局。
参考文献
1 陈忠年,杜心谷,刘佰宁,主编.妇产科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0.
2 Stephen S. Sternberg,主编.回允中,主译.诊断外科病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