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舍是我们都喜欢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它出生于北京,成长于北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它的作品也大都围绕北京城来进行创作。《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一个代表作,里面详细的叙述了北京城的民间百态。在文中老舍以地地道道的北京话为基础,使一切都富有灵性。展示了北京城浓厚的文化特色和精深的北京京味语言。北京话、北京胡同和北京的山水都为我展现了一个活力活现的北京城。也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北京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基于上述,我们在本文中详细的叙述了老舍笔下的北京城的一些特色,包括北京人的生活起居以及生活习惯。为我们了解北京、了解老舍的情怀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北京 京味语言 文化特色 四世同堂
一、《四世同堂》:老舍与北京城的人
从老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老舍比较了解城市中的平民百姓。老舍的作品《茶馆》就是描写城市中平民生活的。《茶馆》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旧北平中三个时代不同人物的人生,像展览一样,把他们的人生命运呈现在大家眼前。老舍通过《四世同堂》的描写,详细的分析了并表达了他对于北京底层人们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于北京城那种浓烈的情怀。
1.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四世同堂》倾吐了抗战时期在一个小胡同内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魂。作为文学家,老舍在写作的时候一直都将目光放在了最底层,在抗战的时期,它也没有将笔放在抗战英雄的身上。而是将目光放在沦陷区的普通市民身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坚强和民族自身的浩然正气。那么《四世同堂》是怎样体现了文化沉淀的呢? 首先,祁老人、常三爷、李四爷等老人都是中国旧式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文化中沉淀的最久的那一部分,他们的思想中总有一种民族的自我意识衍变成的封闭性的自大。“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便是预备反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这文化中沉淀最久、最能忍痛的人也会愤怒地反抗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沉淀”的亮点——坚毅、勇敢终于显现出来。其次,祁瑞宣、陈野求是新文化的追求者,在古都的沦陷中经受了残酷的心灵炼狱,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他们代表着新旧文化交替中的知识分子沉淀中较新的部分。再次,被称为“手无缚鸡之力”中国文人在我们国家遭受磨难的时刻所表现出的那份维护家园的气魄令人敬佩。如果说老舍对以上人物及其所体现的传统文化都持着一种肯定态度的话,那么,在冠晓荷和瑞丰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差别则是老舍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些糟粕的反感和不屑。不幸的是,祁、冠二人仍为文化沉淀的一部分,“因为这文化太悠久、太古老了,所以渣滓也就特别多,生出许多使人担忧的东西。”历史证明,这一部分沉淀终归会被抛弃、淘汰。在老舍的笔下,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城所遭受的一切以及底层人们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从另一个侧面也真实的反映了老舍的那份浓重的民族情怀以及他的那份对于人们深深的同情。
2.对北京人文化传统的同情和批判。《四世同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在抗战的那个时期北京小市民的心态变化,理性并且详细地分析了那个时期下北京市民的那种苟且偷生和惶恐怕事的心态,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性的弱点,更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那么多却要受到外国的屈辱地欺压,这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先进,而是我们的思想出现了问题。那种任人宰割的古老的传统的思想方式出现了问题。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对于祁老人的描述就很好的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反应。它对他的孙子曾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孙女曾经因为战争而饥饿到死去,也忘记了日本人因为羞辱了自己的儿子而导致自己的儿子胸中积压的元气无法释放而最后含恨自杀的情况。那个时期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当痛点过去以后,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状态,而将以前的一些屈辱全部抛脑后。在这篇文章中,老舍详细地剖析了国人的思想的麻痹,表现了他对那个时代浓烈的民族情怀。
二、《四世同堂》:老舍与北京城的话
除了对北京的人有确切的描述,在其相关作品的语言创作上,老舍也是颇有心得。他在《老舍的北京》中说:“小说是要绘声绘色地写出来,故必须生动。”[ 老舍《老舍的北京》香港特区: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2页.]老舍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四世同堂》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老舍的笔下,一些都是那么的具有生命力。包括北京的山水以及北京的胡同。通读这篇文章后,你就会发现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完全展示了他那浓厚的文化功底以及对于北京文化的深刻的理解。在文章中,老舍的那地地道道的北京话主要分析在了两个方面:
1.浓郁的京城生活气息。很多人都会说,包括评论家们也都很认可,那就是老舍作品的“京味”很浓。这种“京味儿”的表现首先是在取材方面,主要以北京居民的平时的生活为主要的线路,为我们展示了北京小市民那朴实的生活场景。老舍在北京长期生活,对于北京当地的無论是四合院、胡同还是京城气势非凡的古代景观,都非常熟悉,也描写的非常细致。尤其对于这种生活环境当中的市民生活,市民职业,均有生动的描述,这种生动的描述详细的说明了北京居民那种在动乱的时代北京下那种能过且过、苟且偷生的生活态度。老舍用平实的北京语言和规范的字词用法详细生动的就那个时代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用生动的比喻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北京小胡同内的居民的喜怒哀乐。包括他们的爱情观、生活观和对于名族存亡的时代观。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犹如在现在观看了一部深刻描述北京生活的大电影。既有生动的影像,又有真实的语言和对话,给人以深刻的反思。无形中直接提高了我们对那个世代的感悟。就像文中的祁老人描述的那样,“就怕过补了八十大寿”。一句简单的对白,将那个时期一个普通胡同里的老人的真实的心态和感悟深刻地描写了出来。也从侧面表现了老舍对于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的那种对于北京市民的思想的麻痹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2.鲜活纯熟的市井语言。老舍生活在北京,所描述的故事刻画的人物,都是平凡人。而作为作品中的原型,生活中的北京人,老舍地刻画活灵活现,更是源于其文本自身表现出的生活气息。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北京话,市井语言在作品文本中的展现。由于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于北京话自然是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在《四世同堂》地创作中,老舍大量的运用自身所掌握的那些通俗的北京话,经过自己浓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语言特色来进行文学地创作,使我们能够真实的了解那个时代的北京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场景。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但不低俗,阅读他的《四世同堂》,就像在看一部真实反映北京生活的电视剧,它将一些小胡同的人物的性格和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心理变化清楚的表现了出来。也使我们对于北京的市井语言有了更身一步的了解。
三、结语
阅读老舍的作品是一种享受,他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那个时代北京的真实场景和人们生活的真实感受,《四世同堂》以北京城为基本构架,围绕了北京城的居民的日常的真实生活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老舍运用了大量的北京话来进行原滋原味的人物的对话的叙述,通俗但不低俗。这些北京话的描写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老舍用规范的语法来进行描写更加的突出了其浓厚的文化功底,更为我们来了解真实的北京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世同堂》的描写,不仅使我们真实的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北京特色和底层人们的生活态度。更是表达了老舍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犁耘.老舍在北京的足迹.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版.
[3]甘海岚.老舍与北京文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版.
[4]老舍.《四世同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老舍《老舍的北京》香港特区: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2年版.
作者简介:王峰(1993— ),男,海南乐东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北京 京味语言 文化特色 四世同堂
一、《四世同堂》:老舍与北京城的人
从老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老舍比较了解城市中的平民百姓。老舍的作品《茶馆》就是描写城市中平民生活的。《茶馆》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旧北平中三个时代不同人物的人生,像展览一样,把他们的人生命运呈现在大家眼前。老舍通过《四世同堂》的描写,详细的分析了并表达了他对于北京底层人们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于北京城那种浓烈的情怀。
1.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四世同堂》倾吐了抗战时期在一个小胡同内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魂。作为文学家,老舍在写作的时候一直都将目光放在了最底层,在抗战的时期,它也没有将笔放在抗战英雄的身上。而是将目光放在沦陷区的普通市民身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坚强和民族自身的浩然正气。那么《四世同堂》是怎样体现了文化沉淀的呢? 首先,祁老人、常三爷、李四爷等老人都是中国旧式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文化中沉淀的最久的那一部分,他们的思想中总有一种民族的自我意识衍变成的封闭性的自大。“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便是预备反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这文化中沉淀最久、最能忍痛的人也会愤怒地反抗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沉淀”的亮点——坚毅、勇敢终于显现出来。其次,祁瑞宣、陈野求是新文化的追求者,在古都的沦陷中经受了残酷的心灵炼狱,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他们代表着新旧文化交替中的知识分子沉淀中较新的部分。再次,被称为“手无缚鸡之力”中国文人在我们国家遭受磨难的时刻所表现出的那份维护家园的气魄令人敬佩。如果说老舍对以上人物及其所体现的传统文化都持着一种肯定态度的话,那么,在冠晓荷和瑞丰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差别则是老舍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些糟粕的反感和不屑。不幸的是,祁、冠二人仍为文化沉淀的一部分,“因为这文化太悠久、太古老了,所以渣滓也就特别多,生出许多使人担忧的东西。”历史证明,这一部分沉淀终归会被抛弃、淘汰。在老舍的笔下,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城所遭受的一切以及底层人们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从另一个侧面也真实的反映了老舍的那份浓重的民族情怀以及他的那份对于人们深深的同情。
2.对北京人文化传统的同情和批判。《四世同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在抗战的那个时期北京小市民的心态变化,理性并且详细地分析了那个时期下北京市民的那种苟且偷生和惶恐怕事的心态,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性的弱点,更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那么多却要受到外国的屈辱地欺压,这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先进,而是我们的思想出现了问题。那种任人宰割的古老的传统的思想方式出现了问题。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对于祁老人的描述就很好的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反应。它对他的孙子曾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孙女曾经因为战争而饥饿到死去,也忘记了日本人因为羞辱了自己的儿子而导致自己的儿子胸中积压的元气无法释放而最后含恨自杀的情况。那个时期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当痛点过去以后,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状态,而将以前的一些屈辱全部抛脑后。在这篇文章中,老舍详细地剖析了国人的思想的麻痹,表现了他对那个时代浓烈的民族情怀。
二、《四世同堂》:老舍与北京城的话
除了对北京的人有确切的描述,在其相关作品的语言创作上,老舍也是颇有心得。他在《老舍的北京》中说:“小说是要绘声绘色地写出来,故必须生动。”[ 老舍《老舍的北京》香港特区: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2页.]老舍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四世同堂》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老舍的笔下,一些都是那么的具有生命力。包括北京的山水以及北京的胡同。通读这篇文章后,你就会发现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完全展示了他那浓厚的文化功底以及对于北京文化的深刻的理解。在文章中,老舍的那地地道道的北京话主要分析在了两个方面:
1.浓郁的京城生活气息。很多人都会说,包括评论家们也都很认可,那就是老舍作品的“京味”很浓。这种“京味儿”的表现首先是在取材方面,主要以北京居民的平时的生活为主要的线路,为我们展示了北京小市民那朴实的生活场景。老舍在北京长期生活,对于北京当地的無论是四合院、胡同还是京城气势非凡的古代景观,都非常熟悉,也描写的非常细致。尤其对于这种生活环境当中的市民生活,市民职业,均有生动的描述,这种生动的描述详细的说明了北京居民那种在动乱的时代北京下那种能过且过、苟且偷生的生活态度。老舍用平实的北京语言和规范的字词用法详细生动的就那个时代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用生动的比喻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北京小胡同内的居民的喜怒哀乐。包括他们的爱情观、生活观和对于名族存亡的时代观。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犹如在现在观看了一部深刻描述北京生活的大电影。既有生动的影像,又有真实的语言和对话,给人以深刻的反思。无形中直接提高了我们对那个世代的感悟。就像文中的祁老人描述的那样,“就怕过补了八十大寿”。一句简单的对白,将那个时期一个普通胡同里的老人的真实的心态和感悟深刻地描写了出来。也从侧面表现了老舍对于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的那种对于北京市民的思想的麻痹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2.鲜活纯熟的市井语言。老舍生活在北京,所描述的故事刻画的人物,都是平凡人。而作为作品中的原型,生活中的北京人,老舍地刻画活灵活现,更是源于其文本自身表现出的生活气息。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北京话,市井语言在作品文本中的展现。由于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于北京话自然是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在《四世同堂》地创作中,老舍大量的运用自身所掌握的那些通俗的北京话,经过自己浓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语言特色来进行文学地创作,使我们能够真实的了解那个时代的北京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场景。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但不低俗,阅读他的《四世同堂》,就像在看一部真实反映北京生活的电视剧,它将一些小胡同的人物的性格和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心理变化清楚的表现了出来。也使我们对于北京的市井语言有了更身一步的了解。
三、结语
阅读老舍的作品是一种享受,他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那个时代北京的真实场景和人们生活的真实感受,《四世同堂》以北京城为基本构架,围绕了北京城的居民的日常的真实生活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老舍运用了大量的北京话来进行原滋原味的人物的对话的叙述,通俗但不低俗。这些北京话的描写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老舍用规范的语法来进行描写更加的突出了其浓厚的文化功底,更为我们来了解真实的北京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世同堂》的描写,不仅使我们真实的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北京特色和底层人们的生活态度。更是表达了老舍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犁耘.老舍在北京的足迹.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版.
[3]甘海岚.老舍与北京文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版.
[4]老舍.《四世同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老舍《老舍的北京》香港特区: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2年版.
作者简介:王峰(1993— ),男,海南乐东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