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黄山妙笔传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enboss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春色融融的西子湖畔,经友人浙江中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杨宗鑫董事长介绍,我们一行拜访了上海书画界著名的山水画家苏春生教授。杨宗鑫董事长叱咤商海多年,交友甚广,他说,他与苏春生教授相交并不久,但与苏春生教授感情十分深厚。俟见了苏教授后,我们便明白了个中的缘由。
  苏春生教授为人儒雅、谦和,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给我们一种亲近感、淳厚感。知道我们的来意之后,苏春生教授谦虚地说:“我这次是为了参加中国美院建院80周年庆典而来杭州的,我称不上什么‘大师’,只不过花了四五十年的心血,在中国山水画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已。”从苏教授的娓娓叙谈中,我们得知苏春生教授名畅,号雪堂,浙江温州苍南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中国画大师潘天寿、陆俨少、方增先等。苏春生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现任日本洗心水墨画会顾问,美国委拉诺瓦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艺湾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春江书画院院长,上海市中西美术融合协会副主席,海上书画名家后裔联谊会理事,黄山书画院特聘画师等职。著有《黄山写生要法》《苏春生黄山画册》《中国水墨山水画教程》《苏春生画黄山》《苏春生作品选集》等。1997年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杰出成就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曾拍摄《苏春生画黄山》电视专题片向海内外播放。
  “听说为了搞创作您遍游名山大川,特别对黄山情有独钟?” 苏春生教授听了我们的问话,一边品着龙井香茗,一边爽朗地告诉我们,他在华东师大执教期间,每年利用寒暑假都登临黄山。别人十上黄山已称不易,而他却坚持30多个春秋,30多次的登临。黄山那神奇的云海、挺拔的峰峦、雄健的苍松、峻美的奇石使他流连忘返,魂牵梦绕。苏教授动情地说:“黄山的奇松灵石点燃了我的情思,黄山的静岚响泉拨动了我的心弦。”其父苏渊雷系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家学渊源,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当年父亲在他心田里播下的国学、诗文、书画种子,正是在他与黄山的相遇、相识、相知中触发了生机,孕出绿叶,开出鲜花,结成硕果。苏春生教授的黄山画展在国内外举办时,中外嘉宾无不为画作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不少业内人士说,观春生先生的画,恍若置身于黄山七十二峰间神游,画作或雄浑凝重,或清雅淡泊,笔墨间萦绕着缱绻深沉之情感,显得画中藏诗,含蓄凝炼。他兼收并蓄了先辈大师的精华,又融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国画精品,难怪山水画大家应野平先生欣然为其题诗曰:“黄山灵秀冠寰中,妙笔传来奇化工。”
  
  在谈到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话题时,苏春生教授沉吟片刻后说:“中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表现形态和深厚的美学语境。我从事山水画已有40个春秋,面对当代山水画坛的精彩或兴盛,我始终感到要寻找自己个性化笔墨语汇和独创性的艺术元素,殊非易事,特别有三个要点必须把握好:一是精湛的笔墨技法。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是创作的艺术载体,既要靠长期实践的修炼,亦要靠深入思考的领悟。因此,作为一个当代山水画家,对笔墨技法的历史演变及研判,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准,才能在创作时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二是独特的审美追求。审美追求是艺术思维的高级层面,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发展及艺术推进,都取决于审美追求的高下及强弱,如我以黄山为友,执著地为黄山写照,无论是笔法线条、构图造型的变幻灵动,无论是长披麻还是大斧劈,都重在表现黄山的风骨气韵,从中凸显出一种审美追求,这才能使画作中有藏魂隐魄魅力;三是高逸的意境内涵。意境内涵是艺术创作中最难表现的层面,特别是山水画创作,既非自然景色的简单照搬,亦非照相主义的机械复制。如清八大、石涛的山水创作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使之情理并茂,意境深邃而内涵丰逸,让画家的创作倾向通过笔墨与意境的融合而折射出来。”
  
  不知不觉间暮色渐浓,然而西子湖畔仍然桃红柳绿,人流如织。一抹晚霞,把天水映照得绚丽多彩。晚风中,年近古稀的苏春生教授却依然神清气朗,廖无倦意。我们祝愿他耕耘不辍,求索不止,在山水画的田园里培育出更多枝繁叶茂的艺术新株。
其他文献
女作家范小青是个写作上的“拼命三郎”,传说她十几天能写出一部20万字的长篇,一个月能写十几个中篇!她在写作时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只认得一个“写”字,一直就这么写、写、写……  在江南一个阴雨霏霏的午日,被颈椎病折磨着的范小青写下了她的一个随笔《快不过命运之手》,她在这个随笔里坦言她写作时的一些感受:“其实,我常常觉得头脑里只有一个‘写’字,只知道自己在不停地拼命地写,但心里常常很茫然,在人生的路
期刊
编者按:9月20日,日本著名女书法家南鹤溪率领百余人的大型书法访华团,在西湖美术馆举行“西泠印社、日本天溪会书法交流展”,梁平波、沈祖伦、陆国灏、马以芝、郭仲选、刘江等领导和书法名家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应本刊约请,著名作家叶文玲写了这篇文章。    金秋的西子湖畔,万物葳蕤,活色生香;笼罩在湖光山色中的西湖美术馆,因有西泠印社与日本天溪会在此举办书法交流展的盛会美事,更倍添风华。  西泠印社是
期刊
清脆的铜锣响起来,悠扬的二胡拉起来,一声“开茶园喽!”台上走出了一位胭脂粉面的采茶妹子。只见她抖抖手帕,扭扭腰身,便开唱了:“正月采茶是新年,今年小姐点茶园,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劝姐还茶钱……”霎时间,一群美丽的采茶姑娘从后台依次而出。她们手上提着个茶篮、头上戴着朵鲜花,哼唱着,舞动着,那充满江南韵味的腔调、婀娜多姿的台步让人仿佛看到了那翠绿茶山上如花似玉的采茶女,她们灵巧的手指在碧绿的茶树梢轻盈
期刊
朱阿婆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一位普通老妇,她种了30多年的地,生有两儿一女,晚年生活平静安逸。可是,周围邻居却发现,朱阿婆身边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孙子,这小家伙皮肤墨黑,头发蜷曲,一眼看上去像个非洲人。这个长相特别的孙子,给朱阿婆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朱阿婆的像非洲人的这个孙子名叫朱军龙,小名宝宝,今年8岁。他黑黑的皮肤,卷卷的头发,厚厚的嘴唇,虽然很多邻居都是看着这个黑宝宝一点点长大的,但
期刊
戴小华的名字在马来西亚几乎无人不晓,她不仅是海外著名华文女作家,更是被公认的马来西亚与中国两岸文化交流使者。她祖籍在河北沧州,生长于台湾,婚后定居马来西亚。她常说自己生活在“三度空间”:在思想上大陆是我的祖先,宝岛台湾是我的父母,马来西亚是我丈夫。她大学新闻系毕业,当过空姐,后在美国旧金山大学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从戴小华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中,可以让人感悟她的不同凡响。她在《何处是家园》的散文中
期刊
我案头放着厚厚两卷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尤文贵剧作选》:第一卷出版于1996年12月,第二卷出版于2007年7月。两卷收入剧本23个,约100万字。作者以其精妙娴熟的戏曲艺术技巧,为昆剧、徽剧、瓯剧、越剧、木偶剧等不同剧种,写出了历史剧、传奇剧、现代剧的多个剧本,其中既有正剧、悲剧,也有喜剧。  戏剧创作是一项综合艺术,尤文贵从事多剧种、多功能的戏曲创作实践能取得如此硕果,实在难能可贵。他对人说
期刊
说起柏林的艺术景观,人们就想起它那些世界级的国家美术馆,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私人画廊。然而,柏林不仅是静止艺术品的陈列馆,更是艺术家的实验地。这些年,无数年轻的艺术家聚集到这里,他们不为一举成名,而是为了找到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为此,他们常常占领破旧空房作为创作室,特别是占领位于柏林市中心的一些建筑物,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TACHELES(即擅自占用与艺术)。  如果你在柏林中心看到这样一幢房子,你便
期刊
位于大西洋岸边的纽约,不仅是美国最大最时尚的城市,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商贸金融中心。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24米深的坚硬岩床地下,有一个世界上最奢华最富有的“大房间”,里面存放着8300多吨黄金,按目前的市值计算,总额超过2340亿美元——这就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金库。由于这个超级“藏宝洞”充满了神秘色彩,这家银行每年都吸引数万游客前来参观。前不久,笔者有幸深入到这座地下金殿一探究竟。    藏金之
期刊
2007年5月,千年古刹扬州大明寺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式亭子:“弘佛亭”。弘佛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凝聚了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也颂扬着一段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这座亭子的建造,得从中国鉴真学院的园林景观设计谈起。为了建造一座出色的鉴真学院,扬州大明寺方丈邀请陈从周先生的关门第子、著名景观园林设计家乐峰从事该院的景观设计方案。乐峰深知在大明寺营造鉴真学院,对园林景观的要求非同一般,于
期刊
在莎士比亚悲喜剧《仲夏之梦》中,女主人公有一句悲叹台词:“噢,那令人刻骨铭心的帕杜瓦!”帕杜瓦大学是意大利一所著名学府,创立于11世纪的帕杜瓦大学城生活着32万人,其中有5万大学生在校就读。  去年仲夏,我们慕名前往帕杜瓦大学城,虽未赶上声势浩大“帕杜瓦大学创办千年庆典”,但该校“独一无二”的毕业典礼也令我们惊叹不已。    广场满是辩论圈    帕杜瓦介于米兰与威尼斯之间,千年之前这里仅是意大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