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黑宝宝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3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阿婆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一位普通老妇,她种了30多年的地,生有两儿一女,晚年生活平静安逸。可是,周围邻居却发现,朱阿婆身边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孙子,这小家伙皮肤墨黑,头发蜷曲,一眼看上去像个非洲人。这个长相特别的孙子,给朱阿婆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朱阿婆的像非洲人的这个孙子名叫朱军龙,小名宝宝,今年8岁。他黑黑的皮肤,卷卷的头发,厚厚的嘴唇,虽然很多邻居都是看着这个黑宝宝一点点长大的,但他们始终都闹不明白,宝宝家人祖祖辈辈都是黄皮肤,怎么他却成了黑皮肤呢?他真是朱阿婆家亲生的吗?
  
  捡了个“竹篮里的啼哭婴儿”
  那是2000年8月8日,天气异常闷热。清晨,朱阿婆像往常一样去村口的集市买菜。此时路旁微弱的哭声引起了朱阿婆的注意,循着声音的方向,朱阿婆向草丛深处走去。找了一会儿她,看见草丛中有个竹篮子,那篮子里不是小狗小猫,躺着的竟然是一个刚刚出生的男婴。此外篮子里还有一张字条,写着孩子生于七天前的8月1日。这让朱阿婆和闻讯围上来的路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弃婴!
  当时的朱阿婆,小儿子结婚四年多了,儿媳却一直没有生育,她看着竹篮里啼哭的婴儿动了恻隐之心。为了要救弃婴一条命,她抱起婴儿就朝家里跑。
  正当朱阿婆准备抱孩子回家的时候,路边草丛里突然钻出个操外地口音的女人,自称是孩子的亲娘。那个女人边哭边说,自己是外来务工的,在附近的饭店当服务员,没想到未婚先孕,实在无法抚养这个孩子,这才放在路边希望有好心人收养。这个女人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就走了,而新生儿宝宝则被朱阿婆带回了家。当时的朱阿婆并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的到来,将在这个家里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黑宝宝”引起的风波
  朱奶奶家中第一个不高兴的是老伴张大军,他怪怨朱阿婆竟然招呼都没有打就把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捡回了家。但是,孩子既然捡回来了,总不能再丢出去,一直盼望有个孙子的张老伯很快也接受了宝宝,不过朱阿婆真正担心的是儿媳胡雅见到孩子后的反应。
  原来,朱阿婆的小儿媳胡雅是个江西妹子。1997年她嫁给朱家的小儿子,四年多一直没能生儿育女。为此,小两口花了两万多元去治病依然没见成效。对此,周围人早已议论纷纷。胡雅回家一看,见这个捡来的小孩黑得像木炭,竟然吓了一跳,她虽然一直渴望有个孩子,可对于婆婆突然抱回家的是个“黑炭”,心里很不舒服。
  一家人给孩子洗了澡,胡雅仔细看看,见婴儿一点儿没白,仍然是黑皮肤、卷头发、漆黑的脸。
  难道宝宝是个外国孩子?带着这样的疑惑,一家人把宝宝送到了医院。医生一看,说:“喔唷,这个孩子像个混血。”“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混血,这孩子是不是血不太好?”朱阿婆问医生。医生说不是血不好,那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生的孩子,叫做混血。
  不过,在朱阿婆的眼里,宝宝是不是混血并不重要,既然已经捡回来就要把他养大。就这样,混血儿宝宝在朱家安顿下来了,一家人决定给宝宝取名朱军龙。
  家里多了个孩子,朱阿婆开始忙里忙外地张罗起来,而当了母亲的胡雅,也辞去工作,回家一心一意照顾宝宝,一家五口的生活,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而变得幸福温馨。
  “一个星期下来,就越看越漂亮、越看越喜欢了。”胡雅说,“真的很漂亮,特别是他的眼睛和眉毛,真的是都蛮漂亮的。”然而,这样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当宝宝在朱家长到半岁的时候,母亲胡雅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宝宝”引来了“贝贝”
  2001年4月的一天下午,胡雅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干呕,第二天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怀孕了。盼了四年终于怀上孩子,此时的胡雅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家里如今已有了一个孩子,虽说是个捡来的混血儿,但朝夕相处了半年,公公婆婆都对这个孙子疼爱有加,她不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怀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儿媳胡雅终于怀孕了,全家人都很高兴,但朱阿婆却喜忧参半。当初正是因为儿媳迟迟没生孩子,她才把宝宝捡了回来。没想到才半年时间儿媳怀孕了,如今宝宝怎么办呢?
  
  这时的朱阿婆早已将宝宝看成了亲孙子,她担心儿媳怀上自己的骨肉就会嫌弃宝宝,怕儿媳把宝宝转送他人。不想胡雅却答:“我两个都要,都要养大,要么肚里这个就不要生了,把他打掉。”儿媳的一席话打消了朱阿婆的顾虑,婆媳俩商量着要把两个孩子都好好养大。2002年2月,胡雅生下了一个男孩,朱阿婆给他取名朱军虎,小名贝贝。从此朱家有了两个孩子:宝宝和贝贝,家里变得热闹起来,有了玩具两个孙子总是抢着玩,时不时兄弟俩还会发生一点小摩擦。
  朱阿婆的儿子朱中明,这个两个孩子的爸爸在远洋轮上工作,长年不在家。兄弟俩的慢慢长大,越来越调皮捣蛋。教训调皮孩子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这是妈妈胡雅掌握的原则。但事实上打从贝贝出生的那一天起,一家人就为两个孙子之间的公平问题伤透了脑筋。
  奶奶朱水宝认为两个孩子一个叫宝宝一个叫贝贝,应该一样宝贝。但实际上,有些时候贝贝却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看得出来,虽然家里有两个孙子,而且后一个是亲孙子,但是宝宝朱军龙更受奶奶的宠爱,有时为了宝宝的心理平衡,奶奶还让亲孙子贝贝吃点亏,真是不是亲祖孙胜似亲祖孙。
  不过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随着宝宝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多,烦恼也悄悄到来,宝宝的周围开始出现异样的目光。
  有时别人会问胡雅:“宝宝是你家的什么人?你是他家的保姆还是他家的什么人?”有的不避讳就直接问:“你是不是他妈?这是你跟外国人生的小孩?”日子长了,有人还给宝宝起了许多绰号:小黑人、黑皮、黑宝宝等等。而对于这一切,宝宝显然十分不满。
  虽然外界说三道四,朱阿婆和孙子宝宝每天朝夕相处,祖孙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厚了。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宝宝4岁那年,他的命运却面临一个重要坎儿,因为朱阿婆一家竟然决定要将宝宝送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宝宝四岁命运突然转变
  2004年,4岁的宝宝该进幼儿园读书了。然而直到开学那天,宝宝仍然没有接到入学通知。这时全家人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奶奶朱阿婆赶到幼儿园,得到的答复是,宝宝不具备入学资格。因为他一没户口,二是个外国孩子,所以不收。原来,朱阿婆将宝宝捡回来,既没有出生证明,也没办理户口登记,普通的幼儿园根本无法接纳他。孙子不能读书,这可把朱阿婆给急坏了。她说:“书要给他读,没有文化在我们中国社会上是吃不开的,他虽是混血儿,但总是长在中国的国度呀!”
  怎样才能让宝宝读书呢?朱阿婆全家苦苦思索一夜。不得已,他们决定把宝宝作为弃婴送到儿童福利院,希望他能够在那里接受教育。奶奶对他说:“送你到一个大的学校读书,你好好读书,奶奶过段时间再来看你。”
  2004年9月13日一清早,朱阿婆一家把宝宝送到了上海市一家儿童福利院。这天,母亲胡雅还为宝宝准备了整整一书包的零食以及两套新衣服。然而,当宝宝走到福利院门口时,似乎感觉到什么,他又哭又闹就是不愿进去。奶奶也是泪水涟涟,真的心疼,是她从草丛里把他抱回家的,现在一下子送走了看不见了,她怎能不伤心呢?!
  
  为了宝宝能够读书上学,老两口狠下心来把宝宝往福利院门里推。然而,就在家人准备和宝宝就此分别的时候,福利院工作人员却告诉他们:宝宝不能进儿童福利院生活,因为宝宝年龄偏大,身份又特殊,不符合相关的入院规定,福利院不接受。为此,他们又只好将宝宝带回来。
  到了2006年宝宝上小学的年龄,朱阿婆一家更着急了。就在此时,不想事情的进展却让他们又惊又喜:因为几年来“小黑人”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有关部门此时主动帮助宝宝办妥了入学手续,这让朱阿婆终于松了一口气。可当上了小学生的宝宝,此时却一改活泼开朗的性格,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周围的小朋友都害怕去拉他的手,肤色上的差别让宝宝第一次感到了自卑。他开始躲着老师,躲着同学,甚至不愿意去学校。
  宝宝的班主任朱静说:“他把学校的树叶采摘下来放在嘴里嚼嚼,或者将草丛里面的毛毛虫捡起来玩玩,他宁愿跟树叶、虫子打交道,却不愿和同学老师相处,他沉默寡言,上课心不在焉,没多久他就成了问题学生。”好不容易上了小学,没想到宝宝竟然这么不适应环境。老师头疼,朱阿婆更是心急如焚。
  
  宝宝融入同学伙伴
  如何才能让宝宝不再害怕学校和同学呢?班主任朱静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意识到必须先得让同学们接受宝宝的肤色。朱老师主动去握他的手,并对学生说,朱军龙与普通人是一样的,只是肤色黑一点,这有什么问题呢?!她想方设法做工作,让同学们慢慢接受宝宝和他的黑色皮肤。
  老师的工作果然有了成果。如今,上学不再是宝宝的思想负担,渐渐地他在学校交上了许多新朋友,家门前的小花园成了他和小伙伴们放学后的天堂。如今的宝宝,仍旧是黑色的皮肤,仍旧喜欢爬树,但渐渐开朗了!只是偶尔他也会想起有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每当这个时候宝宝的脸上就会流露出超乎同龄孩子的那份忧伤:我从哪里来?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对于别的孩子来说,这些问题很简单,可是对于宝宝来说,这些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
  去年10月27日,宝宝作为一个特殊的外国孩子,应邀参加了上海一个大型的青少年文艺活动,还登台背诵了首自己最拿手的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别人问朱军龙:“未来你想要干什么?”他答:“自由自在,呵!造一个很高很大很高很大的房子,比金茂大厦还要高,比东方明珠还要高,要到云里去看看!”
  (感谢上海东方卫视供稿)
其他文献
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竟像哪吒那样,脚踏两只“风火轮”,遨游神州十万里,真成了一个神话人物!她就是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的张玉桢,一个1949年随军南下的山东籍离休女干部。  乍见张玉桢,身材不高,朴素无华,就像我们常见的邻里老大妈。可在这平凡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蕴藏着一股坚毅的意志力。1989年离休后,她不愿在家享清福,“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她找到了自己“乐为”的事:她决定自费骑自行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1月29日中午,奥运雕塑国际巡展在华盛顿乔治·梅森大学湖边广场隆重举行,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在该校校长梅尔坦的陪同下出席了开幕式。展场周边停满了数百辆嘉宾的靓车,广场上龙腾狮跃,鼓乐齐鸣,万人欢呼,掌声雷动。北京的奥运气氛洋溢在大洋彼岸,尤其在十余万华人中反应强烈。  这是继北京、天津、厦门、长春、兰州、西安、郑州、太原、石家庄、南宁、宁波、深圳、广州和澳门、香港、台湾之后,
期刊
故居耐人寻味    无锡市新街巷30号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故居。故居小巷原名“七尺场”,现统称为“新街巷”。新街巷在标有“30号”门牌的一幢旧式民居左右墙角处,至今留存着“钱绳武堂”四个阴刻红字花岗岩界石两方。修竣的钱钟书故居粉墙黛瓦,竹丝镶门,是座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竹丝板门两侧,挂着一幅“文采传希白,雄风经射潮”对联,故居内所陈列的家具,均为清末民初的物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形制也按原样恢复
期刊
浙江瑞安于2000年举行“孙诒让研究国际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亲临会议,中国训诂会会长及各个国家的一大批学者也纷纷赶赴瑞安与会。这让人想起孙诒让当年逝世时,从日本到北京、从上海到浙江纷纷举行悼念的情景,凭吊者达8000之众,章太炎为他写了传,末代状元张謇为他写墓表,《清史稿》有他的传记。    读书藏书终身治学    温州瑞安市区的玉海楼广场,“站”着一鼻架小圆眼镜、手握
期刊
朱小如(以下简称“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你的《林斤澜说》,反响很大。这书最初我推荐给别人读,后来有不少朋友向我推荐,这书卖得相当好。北京作协最近授予林老终身成就奖。其实,这几年一直有人提议要给林老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中国文学奖,我听说还曾与你们温州作家一起策划过。你认为林斤澜的意义是什么?  程绍国(以下简称“程”):《林斤澜说》反响还可以,何立伟、阿成、刘庆邦、李国涛、陈忠、王手等专门写了评论
期刊
木雕、石雕、竹雕、根雕等等,人们已经知道得很多,然而雕刻师郑剑夫用埋藏于水底千百年的乌木作为雕刻材质,却显得别出心栽,他用这种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雕刻艺术所雕刻出来的作品,成了人们收藏的珍品,以致许多收藏界人士对古沉木雕刻品作出这样的评价:“家有珠宝一筐,不如乌木一方”。  乌木就是古沉木,又称炭化木,是千百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层的枯木残根。随着岁月的逝去,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经浸泡和磨压,便逐渐改
期刊
4月2日,在中国美院80周年华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中国美术学院80年的发展历程,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80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了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    名师辈出的美育中心    80年前的1928年4月9日,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日
期刊
女作家范小青是个写作上的“拼命三郎”,传说她十几天能写出一部20万字的长篇,一个月能写十几个中篇!她在写作时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只认得一个“写”字,一直就这么写、写、写……  在江南一个阴雨霏霏的午日,被颈椎病折磨着的范小青写下了她的一个随笔《快不过命运之手》,她在这个随笔里坦言她写作时的一些感受:“其实,我常常觉得头脑里只有一个‘写’字,只知道自己在不停地拼命地写,但心里常常很茫然,在人生的路
期刊
编者按:9月20日,日本著名女书法家南鹤溪率领百余人的大型书法访华团,在西湖美术馆举行“西泠印社、日本天溪会书法交流展”,梁平波、沈祖伦、陆国灏、马以芝、郭仲选、刘江等领导和书法名家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应本刊约请,著名作家叶文玲写了这篇文章。    金秋的西子湖畔,万物葳蕤,活色生香;笼罩在湖光山色中的西湖美术馆,因有西泠印社与日本天溪会在此举办书法交流展的盛会美事,更倍添风华。  西泠印社是
期刊
清脆的铜锣响起来,悠扬的二胡拉起来,一声“开茶园喽!”台上走出了一位胭脂粉面的采茶妹子。只见她抖抖手帕,扭扭腰身,便开唱了:“正月采茶是新年,今年小姐点茶园,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劝姐还茶钱……”霎时间,一群美丽的采茶姑娘从后台依次而出。她们手上提着个茶篮、头上戴着朵鲜花,哼唱着,舞动着,那充满江南韵味的腔调、婀娜多姿的台步让人仿佛看到了那翠绿茶山上如花似玉的采茶女,她们灵巧的手指在碧绿的茶树梢轻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