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教育实践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skateco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出发点、落脚点,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转折。这13年,史称党的延安时期,在百年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地开办学校、普及文化、培育人才,满足了革命事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了党领导教育的成功范例,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延安时期教育实践的时代背景
  1937年1月,红军到达延安,贫苦的环境、落后的文化、零星的学校、憨实的民众,给毛泽东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据了解,陕甘宁边区文盲占90%,甚至有部分村庄的村民全是文盲。林伯渠于1939年1月15日至2月4日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曾讲:“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二人,再如华池等县则二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的人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至于小学,全边区过去也仅有一百二十个,并且主要是富有者的子弟。整个边区中学生屈指可数。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
  1937年抗战爆发后,革命斗争日益激烈,广大民众应该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青壮年更应该成为参加游击战争的民兵骨干力量。但当时,由于群众的知识教育严重短缺,使得他们思想政治觉悟低,参战意识不足。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抓紧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唤醒民族觉悟和意识,动员民众参加抗战,才能夺取抗战胜利。因此,一种新型的革命教育形式被创造出来。
  教育实践扫除“文化荒原”
  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前,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无一所学校,人民群众中文盲率极高,部分村庄甚至全文盲。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
  1939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公布,明确提出“发展民众教育,消除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1940年,边区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陕甘宁边区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和《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1)面向少年儿童开办保育机构和小学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3月,在延安城南的柳林村办起了托儿所,收容前方将士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婴孩。1938年3月,陕甘宁边区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着手扩建延安托儿所,接纳更多的前方将士子女和战区难童。
  1938年10月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以托儿所为基础,创建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分设乳儿部、婴儿部、幼稚部和小学部。毛主席曾为延安保育院题词“好生保育儿童”“又学习又玩耍”。保育院采取“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就地取材,教会孩子基本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生活技能等,同时灌输抗战建国思想。1938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市区,保育院被疏散到安塞县小草沟;1947年,保育院东迁到山西省王家沟;1948年,延安光复,又迁回延安。1938年至194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共收养幼儿2000多名,被誉为“革命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迁至西安,1955年改称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1944年秋,陕甘宁边区政府筹建延安第二保育院。1945年6月1日,第二保育院在延安枣园附近的小砭沟开园。入院儿童60余人,后增至100余人。1946年11月11日,延安第二保育院撤离小砭沟。1949年9月25日,也就是开国大典前五天,第二保育院的师生跋涉3000多里,终于重新回到中央身边,136个孩子也安然无恙。迁入北京后,改称北京市六一幼儿园。
  除公办保育机构外,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一批由机关事业单位创办的保育院、托儿所,以及群众自发开创的学前教育机构。
  自1937年9月陜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45年,各类小学增至1377所,学生34004人,与1937年相比,学校增加了2.5倍,学生增加了3.2倍。在教学内容上,1938年8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对小学课程和教学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课程以政治、军事为中心,设国语、算术、常识(政治、自然、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社会活动、生产劳动为正式课程。一节课30分钟,同时开设防空、防毒、反奸等课目。为筹集办学资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把学校、生产、社会三者有机融合,并在全边区普遍推行。到1946年,边区小学中,民办公助小学占到75%,学生数量占全边区小学人数的一半。
  (2)面向青少年发展中等教育
  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学校包括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1937年3月,西北办事处在延安创办了鲁迅师范学校,培养边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迫切需要的师资,成为边区的第一所中等学校。1938年4月,边区中学成立。1939年,边区中学和鲁迅师范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师范,即边区第一师范。7月,边区又成立了农业学校。教学内容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抗战需要,一般是政治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或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并重。学制也是按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有的半年毕业,也有的一两个月毕业。学生随到随考随编班,如果工作急需,也可以随时调出。学生入学不受严格限制,初期很多是部队机关的勤务人员、退伍红军、红军家属、残疾军人等。文化程度高的设中学班或师范班,低的设预备班。学生要参加社会活动,做群众工作,并适当参加生产劳动。
  1940年,边区中等学校由2所增加到了8所。成立了关中师范(即边区第二师范)、定边师范(即边区第三师范)、陇东中学,接办了绥德师范(即边区第四师范)和米脂中学,还创办了边区医药学校。1941年又增加了鄜(富)县师范、新文字干部学校、边区职业学校(边区农校与边区职业学校合并为职校),并创办了警政学校。至此,边区的中等学校共有11所,规模基本稳定。其中,师范学校的比例最大,这是同边区培训师资、发展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相适应的;其次是职业教育,主要为工农业和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员;最后是普通中学,作为边区小学毕业生的继续教育机构。   中等学校在初创时期修业期限不固定,1940年学制改为“二·二”制,即初师和初中、高师和高中均修业两年。随着青年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中等学校开始提出培养小学教师和新知识分子的任务,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大增加。这一时期,一些中等学校如边区师范、三边师范、绥德师范等还附设了行政人员培训班或地干班,这符合当时边区提高现任干部文化水平的需要。边区政府还对女子中等教育尤其重视,1940年5月1日特别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升学师范学校女生奖励办法》。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中等学校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政治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到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再到文化知识教育重于政治教育。据统计,1945年以前,边区中等学校为边区建设和抗日战争培养和输送了约3000名干部。
  (3)面向普通民众组建各类学习组织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确定了发展大规模群众文教运动方针,并提出培养大量边区知识分子和扫除文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边区政府认为,要把广大群众从文盲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努力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边区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消除不脱离实际生产的文盲,主要对象是40岁以下的男子和35岁以下的妇女。采取的步骤是,先重点消灭边区乡干部、变工队、运输队和农村中组织起来的积极分子中的文盲,然后再普及推广。形式有读报组、识字组、夜校、午校、半日校、轮学等。据1939年边区参议会的统计,识字组、夜校、半日校等已达6103处,其中以识字组数量最多,参加的人数为42819人。
  社会教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冬学运动。这是在冬季农闲期,由基层政府组织进行的大规模学习突击运动,一般事先经过广泛的宣传与动员,由边区政府或县政府培训出冬学教员,为群众讲课。冬学的目标是识字1000个,即达到能读懂《边区群众报》的程度。一般经过3个月的学习,多数人便可达到能看、能读、能写简单信件和便条的水平。
  冬学运动在边区社会教育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它从1937年开始,一直坚持了下来,每年都有上万人参加,其中1941年多达2万余人,有力地推动了边区的扫盲工作。
  除上述形式外,边区政府还通过墙报、壁报、戏剧、电影、报纸、秧歌队、唱歌、说书等多种文娱形式,把广大群众组织到社会教育的热潮中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运动。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得到大幅度提高,对边区的民主建设、经济发展和坚持抗战走向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干部教育铸就“决定因素”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认识到“指导伟大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941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从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学风建设、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干部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1942年2月,《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
  党中央确立“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是因为当时党的干部队伍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干部的数量不足,文化水平也普遍偏低,大多数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批爱国人士、革命知识分子、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奔向延安,他们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但是缺乏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和艰苦斗争的磨砺,这就需要给他们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以加强马克思列寧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转变世界观,促进他们尽快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觉为民族革命斗争献身的抗战人才。
  1939年春,中央干部教育部成立。1940年6月,与中央宣传部合并,称中央宣传教育部。1940年10月,改称中央宣传部,统一组织领导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主要是干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两大方面。
  干部学校教育方面,边区先后创办了50余所干部学校,为边区和全党培育了党政、军事、科技、医务、农业等方面的人才。
  干部学校有高级和中初级的区别。高级干部学校直属于中共中央,也是边区当时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高级干部和专门人才,学校主要有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日本工农学校、西北公学、民族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部队艺术学校等。除高级干部教育外,中初级的干部学校由边区政府或教育厅管辖,主要是为边区培养中层和基层干部。这些学校有鲁迅师范、关中师范、延安师范、陇东中学、三边师范、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子长中学、边区农校、新文字干部学校、边区职校、边区警校、边区医校等。
  这些类型不同的干部学校都按中共中央或边区政府的具体规定,从边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员学习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领会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奠定学员革命的人生观基础,学得一定的文化和技术知识,然后陆续分配到各个急需的岗位上去。
  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是从边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根据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而变化。1943年以后,在职干部教育改变了过去的主要从书本知识出发转而联系具体实际,根据“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效地满足了边区各项建设的深入开展对干部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作者单位:延安红色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中共黄龙县委党校
其他文献
校园安全重如泰山。保护好每位学生,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实利益,同时也是各级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早在2015年的第2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上就强调过,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完善学校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坚决排除校园安全隐患,织密织牢学生安全网,努力为孩子们平安、健康、幸福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成为悬在
期刊
“‘三个课堂’理念在陕西基础教育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管理创新,是对全省基础教育如何在‘十四五’期间,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思考。”  “‘三个课堂’一文不仅是集理论性、学术性、政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学术论文,也是推动陕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方案,对全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新的教育生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实践价值。”  …
期刊
“能够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感到非常光荣。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强盛,我们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陕西教育事业,传承好、发扬好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财富。”6月28日,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委主任戴居仁有感而发。颁发仪式是对全体老党员的一次集体致敬和最高礼赞,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期刊
书案上整齐摆放着五本关于党史的书,写哪本的读后感,我仍举棋不定……忽然,案上的一支旧钢笔,触动了我全部的思绪。对我而言,这支笔比案上所有的书都要厚重。  父亲说,这支笔是他十岁去学堂时,爷爷送给他的。爷爷送笔的时候,十分郑重和严肃,是听着父亲一字一句背诵完《少年中国说》后,才把笔交给了父亲,并郑重告知:这是一支“新民”钢笔。父亲说,那时的他并不太清楚钢笔背后的故事,只是一味沉浸在了获得钢笔后的巨大
期刊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2017年6月,西安市第八十九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集团成立以来,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办机制下教育集团的发展路径。梳理集团三年来的发展脉络,笔者对公办机制下教育集团发展路径,有以下五点思考。  一、立足集团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  近十几年来,“名校办民校”呈迅猛发展势头。民办学校借助“名校”品牌,在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
期刊
商山脚下的南京支教老师  2018年10月底,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的慧园街小学党支部书记邵阿宁,响应中西部扶贫协作战略,带着教育扶贫的初心与使命,来到大山深处的丹凤县,开展教育扶贫支教工作。  丹凤虽无严冬,但和南京相比,气候干燥,寒气袭人。这对她来说,首先面临的是环境考验。“支教就是来吃苦的,环境艰苦我能适应,我将牢记支教初心,履行支教使命,全力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这是见面会上她的表态。  步入丹
期刊
他,是一名扎根乡村教育的中共党员。从教25年,他坚持自己“培养一位学子成才,改变一个农村家庭未来”的信念,在三尺讲台上勇于担当,积极钻研,热爱学生,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奉献心力和汗水,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就是渭南高新中学美术教师魏玉龙。  1997年7月,他入职渭南高新中学,但去了三次都没有找到学校。当时适逢建校初期,学校建在一片玉米地中,唯一的泥泞小路也被隐没在长满杂草的荒地
期刊
41年来,汉中市勉县新铺镇板庙教学点负责人唐自银为学校做餐桌、铺地板、换顶棚、修水电,还兼任学校的“校医”“厨师”“理发师”……孩子们都称他为“万能”校长。他19岁走上教师岗位,到如今已白霜染鬓,“我越来越喜爱这个职业。在大山深处需要我的地方,能发一点点光和热,是我最幸福的事情。”唐自银说。  新铺镇板庙教学点位于秦巴山区,汉江上游。“这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全校42名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这些
期刊
近期,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省督学对全省各市县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进行过程性督导。从教育督导评估过程来看,在以督促管、以评促建、指导学校全面发展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等方面,督导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不断强化督导职能,切实使督导工作督在日常、功在平时、力在实效,有效实现学校督导评估与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有机融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完善督导队
期刊
2018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和初中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其中八年级学生重度不良比例超过30%。中小学生近视现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卫生健康问题,引起了国家各级领导和多部委的共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就学生近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
期刊